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文化的精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61017
  • 作      者:
    许倬云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   承续冯友兰、钱穆对中国文化的温情,直述中国人的文化内核

过去史家论中国文化精神多从精英观点发挥,以致不太能关注广大民众,也不容易为普通民众理解,年近九十的史家许倬云,独辟蹊径,重新反省“以人为主体,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大传统”与“小传统”并重,考察普通人所思所想,重新检讨中国文化中庶民百姓的精神层面。

★   “中国三部曲”压轴之作

继《万古江河》《说中国》之后,许倬云教授在文明的土壤里发掘养分,用逐渐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   亚洲周刊2017年十大好书,余英时郑重推荐、许纪霖专文导读

许先生社会史和考古学的知识以及饱满的生活实感,让他得以在多种文本中自由行走。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雅俗共赏、古今一贯,是这本书远远**前人之所在。

★   一部探索中国文化基底的大家之作

上起文化精英,下至普通民众,无不包含在内。从宗教、哲学、历法、艺术、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出发,发掘文化的本相,诠释“文化中国”与“民间中国”的真谛,展示一个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中国文化。


展开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是什么?

 

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许倬云先生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从天、人、群、己各个角度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发掘养分,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一代代中国人美好高贵的精神、真实的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从开天辟地到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代表了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喜恶与褒贬。他们的历史观,就是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的一套评价体系。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生活相当全面,上起文化精英,下至普通民众,无不包含在内。许先生新著特别推广到普通民众,自是一别开生面之创举,因而也构成本书一大特色。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时又是一部“救世”之作,我郑重地推荐它给读者。——余英时

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必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葛兆光

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许先生心怀家国天下,从人类未来发展的大视野中,看到了中国文化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可能性空间。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独的、抽象的理念,它存在于华夏历史的肌肤之中,浸润于亿万百姓的日常生活。只要民族不亡,生命永续,中国文化的精神也将继续薪火流传下去,成为全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之一。——许纪霖

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白岩松


展开
目录

生活肌肤中的中国文化/许纪霖

 

解 题 复杂的历史变奏

前 言 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

第一章 时空中的生活美学

第二章 天地人神的世界

第三章 神鬼故事的传说

第四章 多元互动的秩序

第五章 永远变化的宇宙

第六章 生命存在的意义

第七章 守护人间的众神

第八章 世俗化的宗教

第九章 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

第十章 小说传达的境界

后 言 中国文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