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90711
  • 作      者:
    杨照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杨照,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杨照现任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他的创作包括文学、历史、经典著作导读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故事照亮未来》《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迷路的诗》《想乐》《永远的少年》《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寻路青春》《推理之门由此进》《呼吸》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系列共4辑13册,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


第4册《帝国的昂扬精神》紧紧围绕“昂扬精神”,帮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的文学、思想、政治、民众心态,你会看到:

汉承秦制,秦确立的帝国模式和帝制模式通过汉的运作,生长得更加繁茂;

汉初七十年其实和秦朝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执行法律上没那么僵硬;

西汉盛期的一个特点就是自信,通过华丽的文字和强有力的行动体现出来;

董仲舒的儒学混杂了方士的阴阳五行和谶纬之术;

司马迁在讲匈奴问题的时候,用了三篇列传,排序很有讲究……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2018—2019年推出——


第一辑:起源与定型:从共主到君主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新石器时代星罗棋布的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形成了夏、商、周三个强大的氏族部落,他们同时并存,互相竞争,相继做中原的共主。夏建立了国家政权的起源形态,商用文字和青铜器展现治理的实力,周用成熟的制度将这一切定型,并借着春秋战国诸国的彼此竞争和拓展,以及秦的整合,中国延伸到更广的地方,帝制从此定型。


第二辑:生长与进取:帝国治理下的和平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匈奴与两汉、突厥与隋唐,还有中间作为过渡的鲜卑帝国,各自实践了不同的帝国形态,中国开始了帝国模式的新尝试。匈奴是北方游牧帝国的原初形态;突厥则是其生长形态。西汉是爆发式的,由内而外将中国的范围****地扩展开来;东汉是内敛型的,皇帝和贵族通过分享权力维持帝国守成的局面。而隋唐是融合型的,将北方游牧和南方农耕成功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典型的大一统中国。


第三辑:成熟与**:从大陆到海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8:新时代的开端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分裂与互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0:世界性帝国


生长中的中国向外进取,成熟期的中国向下扎根。辽、金、西夏、宋各自继承了前代的遗产,在彼此的博弈中向内寻求原发动力,中国的官僚体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此达到成熟状态,中国的形态不仅成为后世的样板和楷模,更通过蒙古这个世界性大帝国向全世界发散。


第四辑:危机与变革:帝制的黄昏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2:帝国的千年变局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3:希望与绝望交杂的时代


世界的格局已经变化,亚欧大陆为中心的古代文明被世界一体化和工业革命的浪潮侵袭。在中国,游牧与农耕的对抗变成中国与世界的对抗,海岸线取代长城成了中国历史的主轴。渐渐被卷入世界体系的中国,经历痛苦和挣扎,也迎来希望和重生。


展开
精彩书评

杨照先生是我敬佩的历史学者,其知识之渊博,对新的考古、研究发现之敏感,在一般历史学家之上。

——许纪霖(著名历史学者)

中国历史有不同的写法。杨照先生这套中国历史重点不在历史叙事,而在于寻找中国史文化上的根源。这就说明了,世界上的古老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根源。这种写法在阅读中会给我们更多更新的思考,受益无穷。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杨照穿越学术圈内外,故行文生动而颇具深意。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十讲    帝国宿命与王莽改制


05  王莽为什么能够崛起?


西汉是第一个被这种宿命结构搞垮的王朝,不过毕竟还是要借助王莽之手,让西汉的刘家皇帝退位。


讨论王莽时,我们必须特别小心。王莽的新朝夹在西汉和东汉之间,东汉的建立者自觉地接续西汉,以此作为政权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因而东汉的政治意识中必然带着对王莽的强烈敌意,将王莽视为可怕又可恶的僭越者。而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关于王莽的历史资料,都是经过东汉的人整理、改写过的,如果期待在里面看到一个真实客观的图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谨慎地对待王莽的相关史料,从东汉人的立场来理解,我们可以有大致的判别标准。关于王莽执政之后的种种改革作为,东汉的记录应该可信,因为这些记录是用来解释王莽为什么失败的。对王莽的失败,他们能够坦然以对。但关于王莽崛起的记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东汉人很难诚实地面对王莽的成功,他们肯定会刻意剪裁,不让王莽身上沾染太多光彩。


后世通行的史料中,关于王莽的崛起,有一个基本的主题,那就是他的虚伪与狡猾,也就是说他是靠欺骗和诈术才取得至高权力的,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让他的成功没有光彩,不值得我们佩服、肯定。然而在历史的理解和研究上,我们实在不能就简单地接受这种说法,至少要追问一声:“如果他是假的,那为什么他能让这么多人相信?”


再怎么高明的骗术都需要有其基础,甚至可以说,越高明的骗术,越是需要依靠特殊的集体心理背景才能发挥。即便王莽的权力是骗来的,那他究竟是在怎样的集体心理背景中,运用他的高明骗术的呢?当时的人在他身上错看到了什么,从而投射那么大的信任与期待?这是不能不问的重大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将王莽放回那个具体的历史时空中。王莽兴起的第一项条件是他的身份,他出身元帝、成帝朝的大外戚王家。王莽的祖父王禁一共生了八男四女,其中第二个女儿王政君进宫成了元帝的皇后,元帝死后,她就升级成了皇太后。当皇后时没有太大的权力,成为皇太后就不一样了。虽然成帝不是她亲生的,但受不了宦官控制的成帝,只能依靠外戚皇太后家提供对抗宦官的势力,于是王家在政治上的地位扶摇直上。


前面提过,王家鼎盛之时,有了“五侯”,一天当中五位兄弟同时封侯。这“五侯”分别是王谭、王商、王立、王根和王逢时。所以王家有五个封侯的兄弟?错了,不仅五个。在这五个人封侯之前,他们的两个哥哥,老大王凤和老二王崇,已经先封侯了。别被“五侯”的名称误导了,他们一家兄弟其实是“七侯”啊!


刚刚才说的,王禁生了八个儿子,其中七个封侯,那还有一个呢?唯一一个没封侯的,是王曼,因为他死得早,还没等到王家发达。王莽是王家人,但他不是“七侯”中任何一个的儿子,是那个例外没封侯的王曼的儿子。


王莽的父亲死得早,他上面有一个哥哥,哥哥娶妻后不久也死了,所以他们家这一支既得不到政治上的好处,又人丁不旺,特别可怜。正因为这样,皇太后,也就是王莽的姑姑,可怜王莽的遭遇,就收留了他,让他在宫中长大。王莽没有享受到他们王家的荣华,有了不一样的成长过程。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受业明儒,他需要读书,也得靠读书给自己建立在社会上行走的基础,不能靠家世。


06  理想主义的儒者王莽


长大之后,王莽自然有了很明显的形象。他是显赫王家中,最不像王家人的。他孑然一身,还要奉养母亲及支持寡嫂孤侄。他不可能像王家其他人那样有华丽的排场,相反,他“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即以不贪财闻名。那个时代应该有很多不贪财的人吧,但贵为仅次于皇帝刘家的大外戚王家,竟然有不贪财的成员,当然就格外受到注目。


另外,他还以孝闻名。当时流传很广的一个故事,就是他自己的儿子和哥哥的儿子,也是由他照顾的侄子,两人同一天娶妻成婚。这是件大事,一门两件亲事,尤其展现了王莽将孤侄和儿子同等对待的态度。然而在这场联合大婚宴上,王莽坐不住,没有享受到当双重主人的风光。为什么?因为母亲生病了,王莽无法安心,频频起身入内服侍母亲。


回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这件事还突显了王莽的另一个特别之处。他要亲自为母亲服侍汤药,除了孝亲之外,还因为他们家不养奴婢,不能将照顾母亲的工作交给奴婢。这又是一件稀奇的事,当时一般豪族之家都流行买奴婢,也就是家奴,只有王莽家始终不蓄奴。


一度长安传言,王莽家新买奴婢了!许多人用一副“他到底还是跟大家一样嘛!”的态度对待这个消息,然而他们更进一步了解事实后,发现王莽没有将买来的奴婢留在自家工作,而是送给了将军朱博,因为朱博无子,老了乏人照顾,王莽才买奴婢送给他。


关于奴婢还有一个故事。在那个时代,奴婢是家中财产,连生命权都不受保护。王莽的儿子王获家中养奴婢,王获杀了其中一个奴婢。王莽知道这件事后大怒,竟逼得王获自杀。


王莽任安汉公,他将女儿嫁给平帝当皇后,自己成了皇帝的岳父,平帝下令赐地25 600顷,王莽坚持不受,国中大骚动,有四十多万人上书要求平帝应该“加赏安汉公”。


王莽的这些做法,以及由这些做法所获得的名声,在东汉整理过的史料中,都被看作假的、装的,是他用来诈骗社会支持的诡术。然而重点在于,为什么王莽这样做,能够在当时的社会上得到热烈响应,抬高了他的地位与知名度呢?


拨开东汉史书对王莽及新朝必然会有的偏见攻击,我们其实可以清楚了解王莽从崛起到取汉朝而代之的真正原因。西汉后期,儒学大兴,儒家观念与儒家价值深入人心,然而同一时期,外戚、宦官轮流得志,豪族大家聚敛成风,换句话说,社会上有权有势的人,所行所为却都违背了儒家价值观。思想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落差。


在西汉,儒家经学不是以纯粹学术的性质流行的。不论今文、古文的差异,儒家的根本精神是极为清楚的。儒家讲究礼,礼的重点在于节,依循一套共通的、绝对的秩序规范,来节制自己的欲望与冲动,如此才能提升为真正的人,也才能组织起像样的社会。


这样的想法引申到政治上,就必然要强调亲民、爱民,统治者、领导者应该带头示范节制的行为,照顾人民,让大家都能安居乐业。政治上的理念如此,然而在现实上,西汉末年社会上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人,他们嚣张地展现着夸张奢华的生活,丝毫不节制,这是和儒家理想完全相反的面貌。


收买奴婢与大量土地过豪奢生活,这是有地位的人公开张扬做的事,他们这样做,当然也就表示有许多人被卖为奴婢,许多人失去了赖以维生的土地,更多人连基本温饱都得不到。


王莽具有外戚身份,大可以跟这些人过一样的生活,但他不。他选择简朴、孝亲、普施,而且反对苛待奴婢,反对兼并土地。接受、相信并实践儒家价值,损害了王莽自己的利益,他却义无反顾。如此感动了许多人,他们在他身上看到了真诚,真诚相信儒家价值,而且忠于自己所相信的。


他是外戚,同时也是儒者。或者该这样说,他的身份是外戚,但他的行事风格是儒者。身为外戚,活得像个富豪外戚,这很正常;身为儒者,活得像个儒者,这也不稀奇。身为外戚,却自我约束,活得像个儒者,这就很不寻常了。


07  王莽同时掌握了内朝和外朝


哀帝即位时,王莽担任大司马,他给新皇帝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应该要限田、限奴婢。后来,他和当时的丞相孔光还真的拟出了一套限田、限奴婢的办法来。这套办法,以当时虚弱的朝廷体制是无法落实的,徒具虚文,却让王莽的名气更大了。


哀帝不是成帝的亲生儿子,当上了皇帝后,他就带来了他的母亲丁姬和他的祖母傅太后。于是丁家和傅家就变成了新的外戚,也就必然和原本不可一世的旧外戚王家产生了矛盾。哀帝即位后第一件事是要把丁姬要升格为丁太后,把傅太后升格为傅太皇太后,要改尊号。但这件事遇到了大麻烦,那就是原来的王太后,也就是王莽的姑姑王政君,也理所当然要被尊奉为王太皇太后。


可以有两个太皇太后吗?王莽立即上书反对,以保护自己姑姑的地位与权力,他的意见当然得罪了新皇帝与新外戚,于是在斗争下,他被从中央朝廷中赶出来,到地方去了。


这段经验,对王莽来说,真是因祸得福。首先,他脱离了原来的外戚权贵身份,社会的眼光,现在看的不再是他们王家,而是丁家和傅家。加上哀帝宠爱董贤,于是董家也在这日益混乱破败的王朝政治上参了一角。朝廷被丁、傅、董等新外戚搞得乌烟瘴气,就让大家相对怀念起原来的旧外戚王家了。新旧对照,大家难免觉得以前王家当权时,朝廷还没那么糟,更重要的是,王家当权时,有个行为上格外不一样且值得尊敬的王莽。


其次,对王莽来说,更幸运的是,哀帝在位的时间,总共只有短短的六年多。哀帝死了,没有留下子嗣,于是丁太后、傅太皇太后连带失去了身份,于是政局的决定权就回归到在皇族伦理地位最高的人──元帝的皇后、成帝的皇太后王政君──身上。


王政君和王莽商量后,立了元帝的一个孙子刘衎为皇帝,就是平帝。平帝被找来继位时,只有九岁,而且他的身体很不好。以今天的医学来推断,平帝可能患有严重先天性的贫血症,病发时四肢和脸孔会发黑。


有鉴于哀帝朝所发生的事,平帝继位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平帝的亲生母亲不能入宫,以防止再发生如丁家、傅家多重外戚斗争的状况。这样的做法,对才九岁的平帝来说当然很残忍,当然也是出于保障王家权力的私心,不过在那样的时代气氛下,这是受到肯定、欢迎的。


经历了哀帝朝之后,没有人想要再看到一个新的外戚进来。王家相对最好,也最值得信赖。而且阻却新的皇太后,意味着掌权的王家意识到外戚的问题,试图缓解外戚所带来的政治破坏。

平帝即位后,由孔光担任丞相。王莽尊重孔光,和孔光共同执政,和外朝维持良好关系。王莽的形象,使他在儒者之间得到很高的支持。他离开中央朝廷期间,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2年)发生了日蚀,便有贤良文学共同上书,表示天象显示朝廷应该广为用人,而他们明确推荐的人才,排名在最前面的就是王莽。


这意味着原本外戚出身的王莽,已经成功转型为儒者的领袖了。他不是单纯靠外戚干政将西汉消灭的。在平帝朝,王莽和孔光合作达成了一件从武帝朝之后就没见过的事──将中朝和外朝结合在一起。和外朝紧密合作也就更突显了王莽尊经的态度,以及年轻时“折节读书”的背景。别忘了,在西汉,经学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本。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成功地将天置放在皇帝权威之上,使皇帝都不得不接受各种灾异现象的节制。“今文”,尤其是谶纬的发展,又塑造出另外一个高于皇帝的权威,那就是神化了的孔子。王莽懂得尊经、敬孔,顺应着这样的社会信仰,分沾了经学与孔子的权威,因而得以逐渐凌驾于日益贬值的皇帝之上。


展开
目录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汉承秦制与汉朝的确立

01 视角不同,对历史的解释也会不同- 002

02 层出不穷的新史学方法- 007

03 新史学观念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011

04 新眼光发现更加丰富的中国历史- 016

05 朝代史模式无助于理解秦汉之际- 019

06 刘邦收拾诸侯列国(上)- 022

07 刘邦收拾诸侯列国(下)- 025

08 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收拾诸侯列国- 028

09 与民休息和“汉兴七十年”- 033

10 黄老之治是怎么回事儿- 038

11 汉朝对秦朝的反思是开创新帝国的关键- 041


第二讲 汉朝前期的统治

01 与民休息和无为而治- 044

02 汉武帝即位前的帝国秩序- 048

03 宫廷的时代变化- 052

04 从无为向有为的转变- 055

05 杂糅的儒家- 058

06 外儒内法- 062

07 中朝凌驾于外朝之上- 067

08 第一个淮南王刘长- 070

09 第二个淮南王刘安- 073

10 朝廷削藩- 076

11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080


第三讲 汉武帝的豪迈与哀愁

01 博士制度与人才选拔- 086

02 人才选拔的一系列制度- 088

03 皇权集中与巫蛊案- 093

04 巫蛊案的思想背景- 097

05 “天人感应”与政治策略- 100

06 绝对皇权的后遗症- 103

07 游牧和农耕之间的冲突- 107

08 匈奴的崛起- 111

09 汉朝初期对匈奴无可奈何- 114

10 和亲策略- 118

11 汉文帝时期的汉匈关系与李广- 121


第四讲 李广难封

01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 126

02 李广与匈奴交手- 129

03 汉武帝准备对付匈奴- 133

04 马邑之战诱前后- 138

05 李广的个性- 141

06 新一波攻势- 145

07 再度出征- 148

08 李广之死- 153

09 李广的郁闷- 156

10 李敢和李陵- 159


第五讲 太史公与中国史学精神

01 太史公是什么意思- 166

02 读《史记·太史公自序》- 168

03 司马迁子承父业- 171

04 司马迁的志愿- 174

05 “继《春秋》”! - 177

06 如何才能“继《春秋》”- 182

07 司马迁的信念- 186

08 司马迁《报任安书》坦陈真实的心迹- 189

09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而招辱- 193

10 司马迁的苦衷和贡献- 197


第六讲 昂扬精神的文字表达

0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02

02 太史公的独特设计- 206

03 《史记·封禅书》与《史记·平准书》- 210

04 太史公的历史学精神- 214

05 昂扬时代氛围的另一种表达- 218

06 赋的起源- 222

07 贾谊的《鵩鸟赋》- 225

08 枚乘的《七发》- 228

09 《七发》的文字奇观- 231

10 文辞的力量- 236


第七讲 华丽而夸张的汉赋

01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240

02 汉赋彰显时代精神- 242

03 想象力和文字的极致- 246

04 华丽还是空洞? - 250

05 赋比辞更加夸张- 253

06 夸张还是矫饰? - 256

07 从汉赋看汉武帝时代的矛盾- 259

08 汉武帝传位汉昭帝- 262

09 四位辅政大臣的路线之争- 265

10 《盐铁论》之争- 268

11 霍光的胜利- 273


第八讲 经书今古文之争与政治斗争

01 《盐铁论》之争背后的思想角力- 278

02 知识的保存者—— 博士- 281

03 秦始皇的焚书令和以吏为师- 284

04 五经博士的设立- 287

05 今文经学刚开始时是主流- 290

06 古文经学的兴起- 293

07 古文经学对今文经学的挑战- 296

08 董仲舒的今文经学- 299

09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 302

10 董仲舒的经学与汉朝政治- 305

11 董仲舒构建的意识形态- 309

12 “天人感应”学说的后遗症- 312


第九讲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谶纬文化

01 董仲舒主张抬高圣人,却抬高了解经者- 316

02 谶纬是今文经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319

03 谶纬对孔子的离奇解释- 322

04 董仲舒将阴阳学说引入儒学- 326

05 谶纬的流变- 330

06 一切都是为了集权- 333

07 货币经济的发达和土地买卖- 338

08 西汉后期的土地兼并- 341

09 重农并非重视农民- 345


第十讲 帝国宿命与王莽改制

01 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产生的恶果- 350

02 皇权集中使宦官钻了空子- 352

03 皇权掌控不了中朝- 355

04 帝国政治的宿命结构- 358

05 王莽崛起的背景- 363

06 理想主义的儒者王莽- 366

07 王莽同时掌握了中朝和外朝- 370

08 古文经学对王莽的支持- 373

09 王莽做事都要有经书的根据- 376

10 谶纬提供给王莽登基的政治合法性- 379

11 新朝的复古- 382

12 王莽改制,后患无穷- 386

13 成也复古,败也复古- 38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