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番邦斗、与臣子斗,与儿子斗,与天斗,每一次斗争都是血与火的考验。
2.朱棣的历史地位一直被低估,甚至可以说:朱棣才是大明王朝更重要的奠基人与核心设计师。
3.朱棣的绝活在于习惯性不按常理出牌,但每张牌最终取得了常理的支持。本书通过讲述朱棣执政二十二年期间与各方势力斗智斗勇,铁腕治国的精彩历程,让我们来领略朱棣的非凡权谋与政治智慧。
4.梁启超说: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书中密布着智慧与权谋、冒险与坚守、征服与热血、识人与用人、杀伐与决断、心法与玄机,是从政、从商、自我突破与成功不可错过的集成宝典。
本书分为《铁血权谋》《绝代帝国》两部,旨在给各位读者展现一代雄主兼权谋高手朱棣——六十四年云波诡异、辉煌传奇的一生!
《绝代帝国》讲述朱棣执政二十二年期间与各方势力斗智斗勇,铁腕治国,开创历史上DU一无二的永乐盛世的精彩历程。
朱棣的伟大在于没有走朱元璋的老路,而是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大明江山延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棣开创的盛世中不仅有可贵的血性,还有宏大的气魄和超前的眼光,可惜他的子孙后代理解不了他构建“以明朝为核心的世界体系”的深远意义,正如他们理解不了,朱棣为什么五征漠北,为什么非要迁都,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
读完本书,你将发现朱棣对北京、中国与世界的影响如此深远,而且远未结束!
二、有前瞻能力,方能成就大事
胡氏父子提心吊胆两个月之后,终于得到了准信儿:大明军队八十万,东路由成国公朱能和新城侯张辅统领,从广西进入安南;西路由西平侯沐晟统领,由云南进军。甚至连兵部尚书刘俊,都亲自随军出征。
朱棣这摆出的完全是一副血战到底的架势,不抓住胡氏父子不罢休。怪不得这么长时间没有什么动静,原来都是在调动兵马,筹集粮草物资啊。
胡氏父子显然不好好读书学习,不熟悉中国历史,不知道天朝打仗喜欢虚报数字。当年曹操带着十万人下江南,都敢号称八十三万。而八十万,实在是一个过于庞大的数字,要知道,徐达、常遇春北伐,官方公布的兵力不过是二十五万。
对付小小一个安南,朱棣征调的兵马显然用不着太多。况且,大明的主力肯定都要驻扎北方,防范鞑靼和瓦剌可能的南下,因而只能从南方各省调兵。即便这样,也还是能集结起一支超过二十万人的庞大军队。统帅则是朱棣手下的第一猛将、成国公朱能。
朱棣对这次出兵也高度重视,七月十六,他在南京亲自主持了出征誓师大会,并让自己(当时)的红人解缙即席宣读了《讨安南黎酋檄》,朱能和张辅拜别了皇上,率领数百艘战船,开往广西前线。
不过,朱棣的备战并不是得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拥护,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反对声音。更令朱棣痛心的是,堂堂的太子朱高炽,居然也认为劳师动众,去征讨一个高祖定下的“不征之国”,有些得不偿失。
真是鼠目寸光!如果这样的奇耻大辱都不报复,那周边的小国,一个个是不是都要有样学样啊?还搬出《皇明祖训》充当论据,寡人又不是不识字!
事实上,解缙现在坚决地跟着太子走,自然也站出来反对。不过朱棣还是要逼着他写出战檄文,明摆着要恶心他。
如果安南之战的戏码就这样简单地演下去,观众恐怕就不会大呼过瘾了。十月初二,当右路南征大军行至广西凭祥之时,他们的统帅却永远地倒下了。
朱能的死并不会让张辅等副将太过吃惊,他的身体一直非常糟糕,虽然只有三十六岁,但看起来比四十六的朱棣要老得多,几乎一直是靠药物支撑身体。按理说,这样的重病患者根本不能上前线,连日的行军无疑大大加重了他的病情。但朱能是个表现欲望超强的人,平定安南这样扬名立万的机会,他说要去,别人还真不能跟他争,谁让他是“靖难”第二名将呢。(第一名将张玉早就死了。)
朱能的死传到南京,朱棣自然十分伤心,但他已经没工夫流泪了,南征大军的主将位置空出来了,必须马上确定人选。那个年代,又不能一个电话打到凭祥宣布结果,只能派快马连夜送信。
凭祥大营中并没有群龙无首的混乱场面,张辅暂时把队伍管起来了,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按级别来讲,西平侯沐晟是最合适的,他将会接替总兵官的帅印。
不过,当有好几员大将建议暂缓进兵,等待朝廷旨意之时,张辅却如同张玉附体,意志格外坚定。他果断下令:继续向南前进,一切后果,由他负责!
这让手下人有点儿疑惑,这种命令通常只有统帅才能下,你一个助理,哪里来的自信心呢。
大军按计划继续前进。过了没几天,朝廷的圣旨就到了,当宣读完诏令之后,在场的所有将官,无不为张辅的果断与前瞻能力而暗自叫好。
从这一天起,张辅被正式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充总兵官,总领南征军事。当他跪拜完毕,接过圣旨之时,突然看到不远处,尊敬的父亲似乎正向自己微笑。
从这一天起,这位年仅三十三岁的青年将领,就正式担任了二十余万南征大军的最高统帅,而他的父亲,“靖难”第一功臣张玉,一生也没有统领过如此庞大的队伍。
从这一天起,大明的军事史,将会写下新的一页,将会深深烙下一个全新的名字。
张辅一直坚信,他得到总兵官的任命书,不过是个时间问题。他的预判,是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自己和朱能交情深厚,与右路军诸多将领关系密切,而右路军才是南征的主力;
第二,沐晟在“靖难”中曾站在了建文皇帝一边,是难以得到朱棣真正信任的;
第三,朱棣不想沐晟借南征之机继续坐大,让云南成为下一个安南;
第四,有父亲张玉这层关系,朱棣必然把重点栽培的机会留给自己,而不是沐晟。
第五,亲妹妹刚刚被朱棣选入后宫,皇上能不向着自己吗?
张辅,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不是一个人!你的身上,背负着永乐皇帝的刻意培养,父亲张玉的终生遗憾,好友朱能的壮志未酬,还有十来万兄弟的前途与命运。
战士的舞台就是战场,战士的职责就是拼杀,战士的宿命就是牺牲,但作为统帅,你不能让下属白白流血,要让他们的每一次付出,都能得到应有的理想回报。你更不能让自己辜负圣恩,要让战事的每一步决策,都能形成致命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