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诗想者·慢生活:寻芳记
0.00     定价 ¥ 4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14944
  • 作      者:
    范婉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以其细腻温柔的笔墨,或抒情或叙事,通过对庭院、古琴、书法、绘画、昆曲等传统文化的书写,描绘了积淀千年的古典美学,流露出浓浓的古典韵味,引人入胜。

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江南风物,国风古韵,一一流淌,笔意融融,意境深远,引人入胜;

书中插配了与文章内容相符的国画风物图,图文并茂,神色俱备。


展开
作者简介

范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散文集《红樱桃绿芭蕉》《二十四节气的人》《跟着美术大师漫步》、长篇小说《锦城》《鹤》等。散文集《跟着美术大师漫步》获全国第四届冰心散文奖,散文《无事此静坐·流水》获《中国作家》郭沫若散文奖,长篇小说《锦城》获首届叶圣陶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稿是关于江南文化的散页,也是一个女子的诗意梦境,涉及若干山水,若干园林,若干花木、朋友和市井。书中写出了杭州和苏州人生活的情调和品位。苏杭人在水墨、刺绣、盆景、昆曲、评弹中过着平常日子,只不过这平常中多了些芬芳,多了些精致,多了些落花流水的闲适,甚至连扫地卖菜的都带了些趣味。


展开
精彩书评

在这里遇见江南,这里人才辈出,风流盖世;细听吴侬软语,昆曲评弹,方懂雨打芭蕉,千古江山。——长岛


展开
精彩书摘

访隐者不遇


仔细想来,我喜爱盆景,还是受父亲的影响多些。他是个风雅之人,琴棋书画,花鸟虫鱼都会摆弄,但样样不精。有一年初春,他兴致勃勃地搬回家两盆梅花,一红一白。娇艳,古朴。在我还未搞清盆栽与盆景的差别时,猝不及防,我见到了劈梅。没想到,它的价格如此之高:50元。相当于父亲的月工资。母亲坚决反对,她说得有理:盆景不能当饭吃。看着父亲踌躇不舍的神情,同样爱花的我拿出积攒多年的压岁钱连同弟弟的才凑齐买花的钱。母亲在一旁泼冷水:盆景难养的。果然,没多久,它们就香消玉殒了。为此,我心疼了好久。


苏州是一座隐逸之城,文人雅士们隐居在园林里,追慕陶渊明、嵇康、林逋,叠山理水,种花莳草,把自己内心的审美理想、人生价值、宇宙观,都包容在里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有花木移情之说。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它们幽雅、峭拔、孤傲,隐士多以其自况。至于盆景,乃是以自然界的山林佳境为蓝本对花木经过艺术加工缩制而成的。


苏州人赏玩盆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现成的太湖石,随处可见的崖岸嘉树,再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一块山石附上一截树枝,另添一方紫砂盆,随意侍弄,便是苏派盆景了。闲来,我在皮市街花鸟市场逛悠,去得多了,悟出点门道。苏派盆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树桩盆景,苏派盆景的特点在这类盆景中表现最为突出;另一类是山石盆景,又分水石盆景与旱石盆景。我在几个盆景摊位前转悠,反复观赏,直至天黑,不愿离去。传统的苏派盆景制作,大都从小树开始培养,采用粗扎细剪的方法,并使其结顶自然,叶片呈“六台三托一顶”式。这与扬派、海派、岭南派等有明显不同。树桩盆景的现代制作是从东山、光福、木渎等郊外山上挖取野桩培养,造型依桩形而变异,主要有卧干式、枯峰式、垂枝式、劈干式、悬崖式、附石式、露根式、盘根式等,这是对岭南派“截干蓄枝”技法的借鉴。品种以榔榆、雀梅、三角枫、石榴、松、柏居多,枯干虬枝,苍老嶙峋。山石盆景常用的石材有斧劈石、昆石、太湖石、英石等。


翻开明代屠隆著写的《考槃余事》,其中《盆玩笺》一则中写道:“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其次则列之庭榭中物也。”提出盆景制作以山水画家马远、郭熙、刘松年、盛子昭笔下古树作比的为上品。具体说道:“更有一枝两三梗者,或栽三五窠,结为山林排匝,高下参差,更以透漏窈窕奇古石笋,安插得体,置诸庭中。对独本者,若坐岗陵之巅。与孤松盘桓。对双本者,似入松林深处,令人六月忘暑。”我偏爱树桩盆景,单干、双干、多干、丛林,燕瘦环肥,各显其秀。


起个早,我赶到皮市街史家巷,寻找花农的流动摊位。有看得中的盆景,在那里买格算。虽然造型略差,但可以修剪。电线杆下坐着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妇,她面前摆放十多盆盆景,只三角枫、榔榆、雀梅三个品种。摊前围着一群人,评头论足。我蹲在地上,看了一会儿,挑了一盆三角枫,单干,老根裸露,售价仅20元。搬回家,换了个紫砂方盆,旧貌新颜。找了个红木几架,我把三角枫摆上,在客厅的桌子上,看看,矮了点,又移到卧室,还是不合适,最后将它放在书房,相称。我在读书写作之余,一抬头看到它欹斜的姿态,葱绿可爱。


盆景的历史资料我看得不多,只知道始于唐代。端详宋画《十八学士图》,画中的盆松,悬根出土,老本生鳞,长枝探出盆外,覆荫着小缶菖蒲。我感觉它是活色生香的。盆景与画理从来是相通的。传说元代高僧韫上人好入名山大川游,擅做些子(小的意思)景,取法自然,饶有画意。这使我产生一个离奇的想法,觉得上佳的盆景可能都藏匿在古寺深观里,清绝幽僻。日久天长,可得天地之精华。最近,重读《聊斋志异》,有新意。《香玉》篇中,那株长在崂山太清宫三官殿前的绝色白牡丹,高及屋檐,仙姿玉貌。让我浮想联翩。


每次,路过洞庭东山紫金庵,我都要进去游览一番。庵里有南宋雷潮夫妇雕塑的十六尊罗汉,精美绝伦。有一株数百年的古玉兰,上半截已断,干已枯朽,只有树皮尚有生机。每春开花十余朵,多为白色,夹杂紫色,大概是把玉兰和辛夷嫁接在一起的缘故。真是难得。还有两株枝叶婆娑粗壮的古金桂。初秋,我站立桂树下,金黄色的小花点点积聚,满缀枝头。很多的童年回忆随着桂花的馥香慢慢飘散。


童年时,父亲带我去光福香雪海赏梅,然后到司徒庙休憩。庙里没有大雄宝殿,没有菩萨罗汉,也没有和尚居士,只有四株古柏。由隐居在此的东汉司徒邓禹手植,距今已有1900余年。清乾隆南巡命名“清、奇、古、怪”。清者,碧郁苍翠,挺拔清秀;奇者,主干折裂,斜枝新绿;古者,纹理纤绕,古朴苍劲;怪者,卧地三曲,状如蛟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然丛林式树桩盆景。与之相比,浙江绍兴的东湖,美则美矣,终归是半天然水石盆景。


其实,在苏州,或者较远的常熟、吴江,行走在小巷,哪怕洞庭东西山的古村落,陆巷、明月湾、堂里,我总会在哪户人家的门墙上,发现一大丛攀爬出来的蔷薇花或金银花,好似娇俏的女子,在矮墙上探头探脑。于是,柴门半掩的小院,便陡然地雅致。甚至在乡村茅店,我都会见到一两个碧绿生青的盆景,稀松平常得很。


明清苏派盆景制作以虎丘山塘一带最盛,较大的盆景园圃有十余家。清代沈朝初《忆江南》云:“苏州好,小树种山塘。半寸青松虬千古,一拳文石藓苔苍。盆里画潇湘。”有年暑假,我去虎丘。越过一丛带刺的灌木,顺着石板路沿河漫不经心地走,河两边被杂草深深淹没,几乎听不见水流声。突然闻着白兰花的香,迎面走来一个年轻农妇,挑着担,穿粉红衬衫,黝黑的长辫子甩在胸前,左耳发际边斜插一簇白兰花,映着她红润的脸。扁担两头的箩筐里,六月雪、银杏、瓜子黄杨和夏鹃桩,你拥我挤,郁郁葱葱。她与我擦肩而过。


节日的时候,适合读周瘦鹃的《盆栽趣味》。雨声淅沥的白天,细风吹灭樱花树叶的夜晚,还有秋虫初鸣的午后。这本书,装帧简单,是父亲早年托同事用铅字排版打印的。丰富的盆栽知识,轻松质朴的文笔。三生花草梦苏州。苏派盆景大师周瘦鹃,一个鸳鸯蝴蝶派的旧式文人,以大半生的稿酬积蓄购买了苏州王长河头的花园,因为在上海编过文艺刊物《紫罗兰》,所以他为这座花园起名“紫兰小筑”。他煞费苦心,搜求各种花树,在园中垒石为山,掘地为池,在山上砌梅屋,种梅树,在池中植莲荷,水畔筑轩,过着宁静恬淡的退隐生活。


初夏,我叩响了紫兰小筑的大门。一下子,春天仿佛从梦中醒来,身体复苏了,手脚灵活起来——这一天,有许多事要做,邻居在打扫院子。沙沙地,香樟老叶落了一地。早晨的太阳清澄明亮,穿过树叶斜照在园子里,闪烁耀眼。堂前廊下,周瘦鹃带着花工为盆景浇水、修叶、整枝、除虫、施肥。忙忙碌碌,陶醉其中。他制作盆景的一大特点:仿照古人的名画来做,别出心裁,妙手偶得。有明代唐寅的《蕉石图》、沈周的《鹤听琴图》、清代王原祁的《新蒲寿石图》……他精心制作和培育了五六百盆各式盆景、盆栽,风格清秀古雅。瓷瓶里插着铁骨红梅,十分妖娆。在白墙上,投下疏横的灰影。黯淡中,有些风情。周瘦鹃的女儿坐在我对面,娓娓叙述着父亲栽培盆景的点点细节,语调低缓沉痛。走到园子里,有一口青石井,我看井中。扑通的声响,他自沉井中。斯人已矣,怅然。我一个人站在那里,初夏的风徐徐吹过我的脸颊,带着温润的气息。春天原来已经过完了。黄昏时分天气燠热,庭院里有蜻蜓飞来飞去。天色隐隐发紫,西边天空却积起浓重的乌云,也许要下雨了。


我关注苏派盆景的发展,频繁在书店、网络上查阅资料。得知,20世纪50年代末,与周瘦鹃共磋盆景艺术达20年之久的朱子安,对成型缓慢、造型呆板、矫揉造作的传统盆景制作技法进行了改革的尝试。通过以剪为主、以扎为辅的方式,使盆景枝叶形成馒头状圆片,而主干呈自然形状。可惜,朱子安也已作古。从皮市街盆景摊上我倒是频频能听到他的大名。万景山庄、拙政园、留园都存有他的诸多盆景佳作。


喜欢盆景的苏州人都去过位于虎丘山麓的万景山庄,我也去过多次。庄内假山瀑布,松林小溪;回廊曲径,错落有致。陈列大中型盆景500余盆,有圆柏“秦汉遗韵”“巍然侣四皓”,有榆桩“龙湫”“一枝呈秀”、大阪松“云蒸霞蔚”,还有被誉为“盆景王”的雀梅古桩“潇洒入画”。眼花缭乱。我不敢去整理思路,恐一思考,就来不及看了。


徜徉在虎丘塔下,山中的水声、树影、烟岚,美不胜收。我满脑子却都是关于盆景的想法。朱子安创作的雀梅盆景“潇洒入画”,姿态清奇,蟠扎粗枝,裸露盆面,37片叶片,亭亭似盖,苍翠欲滴。精巧,隽秀。我忍不住想上前轻轻抚摸它,呼唤它。我相信花木是有灵性的,说不定,在某个月白风清之夜,它幻化成人形,开口说话。但我知道,盆景娇贵,全靠人的呵护。朱子安深谙此道。他的代表作“秦汉遗韵”,一个盆景的传奇。非凡的气韵。看着它,我竟有些不知所措。这株圆柏树桩,树龄有500多年,桩高1.7米,下部主干枯朽,仅右侧剩余表皮有附生枝代替主干。桩干古拙虬朴,上部披绿挂翠。据说:它原为金城银行老板遗物,后赠给苏州公园,由于管理失善,日见萎落。1956年,经朱子安翻盆换土,精心养护,遂成秦松汉柏之态,植于明代的紫砂大红袍莲花盆内,几座是元制青石九狮礅。书法家费新我命名为“秦汉遗韵”,并写下“不向半天擎日月,却来片地撼风霜”的联语。今冬,大雪初霁。我在泰山岱庙仰观秦松汉柏,自然而然想到“秦汉遗韵”。我问候它,好久不见,不知近况如何?


去年,趁在上海出差之际,我专门去寻访孔志清遗迹。他与周瘦鹃交好,一起在上海展出过盆景,曾设花铺于常熟路。我看过郑逸梅的记述,对海派水石盆景专家孔志清颇为欣赏。他嗜酒成癖,找到石头后,细锤慢凿,使之符合“丑、皱、透、漏”的标准。竹苑篱落,他一手持酒壶,一手拿石头,揣摩。数天后,一石琢成,配置盆中,低缓起伏,有宋元人画意。我在常熟路走了半天,一无所获。但从孔志清的弟弟孔小瑜的博古盆景画中,我一窥他盆景风格的一鳞半爪,聊以自慰。


三月,游扬州。信步走进瘦西湖盆景园,蔚为壮观。其中,我对一盆桧柏盆景,一见钟情。它是明末遗物,原存于古刹天宁寺中。桩干高二尺,屈曲如虬龙,树皮仅余三分之一,苍龙翘首,头顶一片应用“一寸三弯”棕法将枝叶蟠扎而成的“云片”,针叶青翠,生气焕然,虽然曾经沧桑而无丝毫颓唐。我想,石涛、金农、郑板桥肯定为这些包括它在内的扬派盆景作过画。尔后,在画廊果然见到了郑板桥题画的《盆梅》。画中,两盆古朴自然的老桩梅花,横伸的花枝,曲折,参差错落。枯荣对比鲜明,表现出当时扬州盆梅的技艺水平。与此同时,清代苏州盆景专家胡焕章也擅长制作盆梅。他将山中老梅,截取根部,移植盆中,并用斧劈刀凿,使成古桩。萌枝生条,留两三枝,任其展开。始成。扬派的疙瘩梅,苏派的劈梅,都很美。我关心的是在制作培育时,要尽量减少人工斧痕之迹,营造山间溪边的原生环境,顺其天性,自由生长。这样,才不至成为龚自珍笔下的病梅。


苏州的中秋节,有几处赏月的地方,石湖是一处。我漫步在行春桥看石湖串月。月亮一会儿躲在云层里,一会儿出来。宋代诗人范成大隐居在石湖,自称石湖居士。其间,他写田园诗,制山石盆景,种梅花。范成大在《梅谱》的序里写道:“余于石湖玉雪坡既有梅数百本,比年又于舍南买王氏僦舍七十楹,尽拆除之,治为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我想象梅花开时,诗人移榻园中,四周张以纱幔,月光把梅影印在纱幔上,朦朦胧胧,他在梅边吹笛。古人的精致生活。我去寻找范村,玉雪坡,还有梅林。渺无踪迹,不如归去。我小心地迈着步子,生怕踩碎了一地银色的月光。临近家门,我的眼睛渐渐迷乱。墙外,有一株罗汉松。靠着它的树干,我心里充满诗意。辛弃疾有词曰:“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我想辛弃疾遇到的或许是罗汉松,也或许是白皮松。它们有姿态,适合做盆景。这首词题目为“遣兴”。


下午,与父亲约好去文庙。文庙现在是有名的古玩市场。字画、家具、钱币、玉雕、瓷器、紫砂,赝品繁多。坐在碑廊台阶上,柳絮飞舞。我对父亲说:我想捡漏。一只紫砂古盆,最好是杨彭年的。杨凤年的也不错。用来养劈梅。父亲直接回答:想入非非。黄昏,有些疲惫,父亲带我去附近他朋友家。茶余饭后,他常提起这个朋友。他姓陆,会写诗,玩盆景有几十年了。不巧,老陆出门了,他老婆在家。父亲称她陆师母。她客气地把我们请进门。小巧紧凑的庭院,山石、水池、半亭、花木,搭配得当,赏心悦目。开着繁密碎花的紫藤架下,大大小小的盆景,或悬或垂,或俯或仰,青葱,扶疏,甚是撩人。陆师母笑眯眯地为我们沏茶端点心。晚风习习,我依着栏杆赏绿绿的盆景,借着阴凉品嫩嫩的春茶,不经意间,得着了园林的真趣。告别时,夜色茫茫。我在河边顺手折了根嫩绿的杨柳枝,孩童似地跟在父亲身后,兴奋地晃着杨柳枝,在黑沉沉的星空底下。


自从迷上盆景后,每周六去皮市街成了惯例。偶尔也去光福、藏书的花木市场。我屡次向花农、盆景摊贩讨教。他们爽直热情,往往三言两语就道出了盆景栽培的要点。深为佩服。因此,我有幸认识了盆景植物四大家:金雀、黄杨、迎春、绒针柏;七贤:黄山松、缨络柏、榆、枫、冬青、银杏、雀梅;十八学士:梅、桃、虎刺、吉庆、枸杞、杜鹃、翠柏、木瓜、蜡梅、天竹、山茶、罗汉松、西府海棠、凤尾竹、紫薇、石榴、六月雪、栀子花;花草四雅:兰、菊、水仙、菖蒲。这当然是清代文人的戏谑之作。


风撼门扉,雪落姑苏。冬日,我经过名士范烟桥的故居。他是金松岑的学生,南社成员,当年与周瘦鹃、程小青合称“苏州三老”。到了临顿河温家岸的“邻雅旧宅”,墙内人声聒噪,我在门前踯躅不前,想来早已物是人非。“一角雅园风物旧,海红花发艳于庭。”读他的诗,我怀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文人的生活。写书法、绘兰竹、品美食、玩盆景、唱昆曲,他们的日常起居,平淡,但回味之际却不稀薄,还很山高水长。到底不遇。


展开
目录

001 无事此静坐


013 流 水


023 珠落玉盘


034 端 午


043 访隐者不遇


053 翩 翩


066 暗 香


070 疏 影


075 访玉雕者


083 吴歈兰薰


094 锦盒画页


108 隐隐约约 


118 永生之石


130 小巷春光


142 水绘仙侣


153 夏日风物


159 春水词


199 同里的雨


204 岁朝清供


211 秋山图


225 故园沉沉


238 运河寄意


245 江南烟雨


254 采莲曲


267 听鹂深处


280 山阴道上


286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