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布雷顿森林被遗忘的基石:国际发展与战后秩序的构建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10195841
  • 作      者:
    [加]埃里克·赫莱纳(Eric,Helleiner)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埃里克·赫莱纳(EricHelleiner),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博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巴斯利国际事务学院及政治学系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曾获基拉姆研究奖学金、特鲁多基金会研究员奖、唐纳图书奖、西蒙斯杰出教学奖、加拿大政治学协会国际关系组奖,以及圭恰迪尼国际关系史图书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写作或编辑国书11部,新著作包括《布雷顿森林被遗忘的基石》(2014)、《现状危机:2008年崩溃后的全球金融管理》(2014)、《货币长城:中国国际货币关系中的权力与政治》(2014)、。目前,他在与乔纳森、科什纳(Jonathan Kirshner)合作主编“康奈尔货币研究”书系。张士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史一目前专注于二战期间与战后初期中国、美国和英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建研究。在《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2014-2015年曾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历史系和马里兰大学历史系访学。
展开
内容介绍
  《布雷顿森林被遗忘的基石:国际发展与战后秩序的构建》系统论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过程中传统研究所忽视的内容,即美英之外的不发达国家对于布雷顿森林谈判的贡献、对于自身经济发展权利的争取、美国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外交实践以及反过来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的影响,等等。
  《布雷顿森林被遗忘的基石:国际发展与战后秩序的构建》尤其强调,中国在该体系创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但被忽视)作用,关于中国的角色还有很多研究可做。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布雷顿森林被遗忘的基石:国际发展与战后秩序的构建》所揭示的历史,特别是美国财政部20世纪40年代援助拉美国家构建货币体系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们构思如何建立金砖国家间金融互助体系、制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发展战略、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倡议和自贸区建设,推动构建一个多边、多层次、包容开放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具有深刻的启发。
展开
精彩书评
  ★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人们长期持有这样的看法,即《布雷顿森林协定》是英美谈判的产物,基本没有关注发展事务,南方国家的声音也是缺失的。在这本著作中,赫莱纳挑战了该观点,提出了非常不同的解释,展示了布雷顿森林谈判如何广泛讨论了为南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国际支持的问题。赫菜纳进一步建议,这一被遗忘的布雷顿森林的历史和目标应继续激发决策者们努力挽救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局面。强烈推荐。
  ——《选择》
  
  ★该书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源起的原创性研究,认为该体系开始于两战期间的年代,将其产生视为一个长时段的进程。该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它还指出了使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容纳新兴国家发展愿望的道路。
  ——意大利罗马欧洲大学乔凡尼·法雷塞,《国际事务》
  
  ★对于罗斯福政府时期美国的金融外交,赫莱纳教授的书是一本扛鼎之作。为了追踪国家引导的经济发展的源起,赫莱纳使用了极为丰富的文献,他最后研究得出的成果比当初设定的目标广泛得多。实际上,在更为广阔的全球关系的背景下,他的书是对二战期间和之前美国金融外交的全面呈现。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内森·马库斯,《经济史评论》
  
  ★该书是一本经典的跨学科史著作,借鉴了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使用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永远影响到了学者们对于布雷顿森林的重新解构。
  著名经济史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巴里·艾肯格林,《跨学科历史杂志》
展开
精彩书摘
  《布雷顿森林被遗忘的基石:国际发展与战后秩序的构建》:
  孙中山的思想
  在泛美银行谈判之前20多年,孙中山写就《实业计划》一书,较为详细地制定出有关“发展”的大纲:通过一个“国际发展组织”,利用外资、技术和专家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孙中山的方案是值得注意的,它使人们注意到泛美体系并不是国际发展机构设想的唯一孵化来源。实际上,由于时机占早,相对于《布雷顿森林被遗忘的基石:国际发展与战后秩序的构建》中提及的任何人物,孙中山都配得上“‘国际发展’概念先行者”的称号。他的观点同样重要,因为它们构成了中国参与布雷顿森林谈判的基础。
  经过漫长的努力,最终通过辛亥革命推翻皇帝并短暂任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成为中国政治中的大人物。在政治动乱接连发生的背景下,他在中国不同地区建立了政府,之后又被迫流亡,但接着于1917年作为重要政治人物重返中国,并重建他的政党,即中国国民党。1920年,孙中山于上海出版《实业计划》一书。
  孙中山长期视经济现代化与中国的强大为其支持“民生”(people's livelihood)的更广泛的哲学的一部分。这一术语来自中国古典经济思想,孙将之与政府责任相联系以协助实现“人民的四大基本需求——衣食住行”。用历史学家玛格丽塔·扎纳西的话说,“民生”原则“最终是一个社会主义目标,它要求国家干预、节制私人资本和壮大国家资本”。④
  但孙中山认为,离开国际协助,中国不能实现现代化。在欧美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连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没能赶上,因此面临的挑战巨大。如他所言:“中国须毕其功于一役。”为了跳跃到现代,他认为中国需要外国资本、专家和机器以协助发展铁路、公路、运河、港口、拥有公共事业的现代化城市、水力、灌溉、造林、钢铁厂、水泥厂、采矿、农业,以及“殖民满洲、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
  具体来说,孙中山支持“各资本供应国政府必须同意集体行动,采取统一政策以成立一个国际组织”,制订计划,并与中国政府谈判达成正式合同,投资发展事业。合同将明确注明外国贷款的偿还方式,但同时它也说明“创造的财富将为国家所有,并服务于全体人民的利益”。鉴于他对外国银行家过去常常“完全无视中国人民的意志”所持有的批评态度,他认为应在谈判开始前就获得人民的“热情支持”。如他所说:“在我的国际发展机制下,我倾向于使中国所有的民族工业成为由中国人民拥有的大托拉斯,在互利的基础上使用国际资本。”
  1913年,孙中山曾与鲍林伦敦公司(Pauling Company of London)洽谈一个铁路修筑合同,他的思想正是建立于这一经历基础上。通过政府间组织接洽外国支持,孙中山认为,过去折磨中国的帝国主义竞争和势力范围可以休矣。实际上,孙中山暗示,他提议的“国际发展机制”将以阻止中国未来爆发战争的方式促进世界和平,并成为“国际联盟拱形门的基石”。孙中山称中国的发展亦将使富国受益,他们的剩余资本可以在中国找到出路,当他们的战争工业转向和平目标时,中国可为其产品提供日益增长的市场。
  ……
展开
目录
序/金中夏
中译本自序
原版自序
原版缩略词
国际发展和布雷顿森林中的南北对话
关于布雷顿森林的普遍看法
一个不同的观点
北方国家对国际发展的支持
南方国家的角色
国际发展问题的源起
建立于前人的研究之上
本书概览

第1章 睦邻政策铺平道路
伙伴关系的政治渊源
美国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
新政价值观
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
拉美国家一方
有哪些首创行动?
第一步
雄心勃勃的美国方案

第2章 初稿:泛美银行方案
拉美国家推动泛美银行
泛美银行方案的演变
泛美银行的创新特征
国际公共发展信贷
回流外逃资本
一家政府间机构
一些被遗漏的事项
泛美银行的命运
……

第3章 货币问诊新路径:古巴
第4章 构筑基石:美国战后规划
第5章 加固基石:巴拉圭
第6章 拉丁美洲支持布雷顿森林会谈
第7章 东亚的发展抱负
第8章 冷淡且矛盾的英国
第9章 东欧和印度的热情

后续与遗忘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