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习练太极拳之见闻与体悟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0491188
  • 作      者:
    陈惠良
  • 出 版 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20世纪50年代那批太极拳名家,既践行着原汁原味的传承,又脚踏实地地授徒。

陈惠良跟随他们学习,逾五十年。他把各个名家看重的练拳要点、强调的学拳的要领,提炼出来,呈现的是学拳笔记的精华。

无论是想一窥太极门径的初学者,还是寻找登堂入奥之径的精进者,都能从本书中找到令你茅塞顿开的点拨。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惠良,总政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1931年生于江苏镇江。1954年7月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表演系。从艺四十余年,在舞台、银幕、银屏上出色地塑造过众多不同类型的艺术形象。

业余酷爱太极拳,有幸接触过众多武术界前辈名家,是吴式太极拳著名武术家王培生和中华浑圆功创始人王安平的入室弟子。在专业武术杂志发表文章四十余篇。

现为吴图南武术思想研究社顾问,中华武术太极拳七段。


展开
内容介绍

陈惠良经历了一个太极拳大师辈出又新旧交替的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城极具声望与功力的太极拳明师,他几乎都跟从学习过。更为难得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勤于笔录,详细记录了汪永泉、刘晚苍、王培生、吴图南等太极拳前辈的教拳实景、所强调的技术要点、应避免的练拳误区,又真挚地袒露了自己学拳过程中的迷思与走过的弯路。

不是每个人都有幸受教于如此多名家,所以我们更不可错过陈惠良怀着拳拳之心所提炼出的50多年笔录的精粹。翻开此书,仿佛置身多位太极大师的教习场中,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他们的鞭策,很多耳提面命值得反复细细品味,与自己的日常习练相互参研,方能得其真谛。


展开
精彩书评

这与其说是陈惠良老师的个人经验谈,不如说是一位已步入耄耋之年阅历丰富的太极拳痴迷者、研究者奉献给所有太极拳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太极拳练习者的金玉良言和极具参考价值的一份厚礼!——郝怀木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原社会武术部部长)

展开
精彩书摘

我站在那儿就是一把撑开的伞


“我站在那儿就是一把撑开的伞”。这句话出自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前辈之口,是我在 70年代初听拳友祝大彤先生转述的。那时,我还没有见过汪老,只是常听大彤谈起他和汪老接触中的一些情况,所以对汪老非常仰慕。

大彤讲过这么一件事:一位外地太极拳爱好者,练了二十多年拳,出差到北京,手持介绍信拜访汪老,交谈中,提出想跟汪老摸摸手,汪老未予搭理。听后,我留下这样一种印象:汪老是名家,跟他学点东西可能不那么容易。1974年 5月,我开始跟高占魁老师学习,与高老师闲谈中谈起上面听到的那件事,并毫不掩饰地吐露了自己的看法。高老师抿嘴笑了,他对我说:“练二十多年管什么用?汪老说那人连站都不会站,周身僵得像根棍儿,跟他摸手,他能听出什么来呀?还不如多跟他谈谈练拳应该注意些什么更有用!”听他这么一讲,我似乎才懂得汪老当年没有与此人摸手的原因。

从 1976年秋到那一年的春节,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每周星期日一早,我都骑着自行车从万寿寺经公主坟横贯东西长安街,直奔建国门五号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跟汪老学习。那会儿人不多,汪老教得也很细心。每次结束后我都意犹未尽,总是兴致勃勃推着自行车,边走边问,陪汪老回到贡院西街六号的家中,继续聆听教诲。他经常强调:一定要认真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要求去练,力求做到“意动形随,形随意动”。他边讲边比画,身体正常时怎么练,精神不佳时怎么练。主要练的是里面的气和外面的形内外协调一致。有一次我终于按捺不住,跟他提起外地人想跟他摸手的那件事,他沉思了一下,感叹道:“那人真爱(太极拳)!可练了二十多年拳,就是不摸门儿。”接着他告诉我:“一个人会不会站,主要看他是不是周身松开,平踏实地。”(“平踏实地”,就是他在《杨式太极拳述真》里讲的“涌泉穴与地吻接”)接着他又补充说:“老谱上讲:‘五趾抓地上弯弓’那只是练拳中的一个状态,指发力前的一瞬间而言的,因为‘力从脚心生啊’。”

我就话茬儿直接向他请教:“听说您曾讲过‘我站在那儿就是一把撑开的伞’,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他慈祥地笑着对我说:“这还不明白吗?老谱上有句话,‘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身体往那儿一站,顶天立地,有下有上。下就是气沉丹田,上就是虚领顶劲。既不偏不倚,中定沉静,又安然舒适,周身节节松展。此外,若再意想由身中垂直线横向散出肩、腰、胯三道气圈,含有向四面八方支撑之意,你仔细揣摩揣摩,感觉感觉,那是


展开
目录

名师引路 

002 我接触过的太极拳名家

016 我站在那儿就是一把撑开的伞

019 善推手者,亦善知机造势——难以忘却的刘晚苍老师 

026 即势明理,以拳证道——我的师叔王兆基 

034 太极拳与其说是“肢体的运动”,不如说是“心意的锻炼” 

036 漫谈太极拳的“中” 

039 实事求是,道正乃兴 

046 境生于象外 

055 “明师”石明 

067 大智若愚,颖悟过人——记太极拳家杨家仓 

074 “太极拳啊,你魂兮归来!” 

083 道传有心人 

090 “桩法为始”,养基立本

——李仲轩《解析象形拳法真诠》读后之一 

093 “先死后生”,本立道生

——李仲轩《解析象形拳法真诠》读后之二 

097 道本自然一气游——孙禄堂武学探寻之一 

101 “道在阴阳之间”——孙禄堂武学探寻之二

208 理应珍爱真正的“非遗”传承人 

211 恩师王培生箴言撮要——纪念恩师王培生先生逝世十周年

体悟走架与推手 

220 当前太极拳推手运动的现状与思考

——写在北京奥运胜利闭幕之际 

228 我所认知的太极拳走架与推手 

233 理有未穷,知有不尽——看“闫芳推手的视频”有感 

237 “走二不走一,走一也是为了走二”

——纪念吴式太极拳名家徐致一先生逝世四十一周年 

241 太极拳为何难以致用——张全亮师哥一席谈 

244 “太极拳推手理论”学习札记

太极拳与健康 

250 拳是有形的意,意是无形的拳——小议远离太极操 

257 心静用意“站、走、坐”,祛病延年有妙招 

260 浅谈太极拳的健身效应和体悟 

266 太极拳与健康长寿

附录.家道有传人 

276 春风化雨——法国的中国武术活动掠影 

282 王培生师爷爷教我贴墙蹲身功

——纪念吴式太极拳著名武术家王培生先生逝世五周年

285 志存高远写“粘杆”——王洪鄂师父小记 

290 后继者的榜样——李琏师父小记 

296 我对“拳与道合”的一点认识

——写于师祖吴图南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