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瘟疫 : 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5544244
  • 作      者:
    刘滴川
  • 出 版 社 :
    天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一部关于瘟疫的另类文明史

2 内容多元,包括古代记载、历史遗迹、地理沿革等,全方位展示瘟疫的文化故事和历史真相,是一本跨学科的历史读物

3在早期文明史中,发现瘟疫造成的历史拐点;在灾难毁灭时,看到视死如生、向死而生的古代人文精神;在人类未来的大灭绝前,暴发直面终结的勇气和理性。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滴川,青年作家,著有畅销书《山海经校诠》已多次再版,并蝉联各大电商古籍类图书销售榜前列。

 

展开
内容介绍

一部富有可读性的关于瘟疫的另类文明史。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瘟疫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了解瘟疫的历史,不仅更有助于更加立体地认识中国历史,本书通过对秦汉历史的考察,揭示瘟疫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与深刻意义。书中的延伸阅读,用讲故事的方法对历史人物、事件,历史遗迹、地理沿革、国学经典、甲骨文等,都一一进行了详细解说。

 

剪纸介绍:

 “送瘟神”采用了汉族传统的门神体裁,画面主体为民间美术中经典的“抓髻娃娃”形象,表现了农耕文化中汉族百姓避疫镇宅、人寿年丰的朴素理想。


剪纸作者:刘洁琼,享誉世界的已故剪纸艺术大师高凤莲之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剪纸北派代表人物。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秉承了刘滴川作品考据扎实、视野开阔、通俗易懂的一贯优点。它讲述历史中的瘟疫,更讲述瘟疫中的历史,是一本跨学科、特征鲜明的历史读物。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能给予读者文化的自觉和必要的现代反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时空》栏目

 

以“大瘟疫”的独特视角和宏大叙事,洞见了非同凡响的秦汉帝国。

——新华网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万死千生:秦汉以前中国瘟疫的历史与文化

 

有人说,战场和疫区都是人间的地狱。可战争关乎文明的兴衰,瘟疫却关乎文明的终结。

 

瘟疫是一个与医学息息相关的词汇,但严格来说,它却又并不属于医学范畴。它不是某一个确切的疾病种类的代称或某几个疾病种类的统称,而是泛指由一些强烈致病性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被称作瘟疫的传染病的致病微生物本身并不具备统一的生物特征,所以瘟疫并不是从这个层面被定义的。只有当某种传染病在历史上或在当下,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连续性的死亡病例,并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危机的时候,这种传染病才会被称之为瘟疫。

所以,瘟疫虽然以现代医学传染病的概念为基础,但它更多地是一个历史层面的文化概念。通俗地讲,就是在人类与不同种类或不断变异的致病性微生物的博弈历史中,人类的每一次落败,都伴随着一种新的瘟疫的被定义,从古代史中被称作“黑死病”的肺鼠疫到导致拿破仑东征失败的斑疹伤寒,包括21世纪初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等,它们都因为造成了区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群体性死亡病例,并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成为了历史中的新瘟疫。

在历史中,瘟疫在人类群体、人类社会中大规模传播并引发疫灾的历史并不是随着人类的诞生便开始的。自旧石器时代约至殷商之间的数万年中,人类虽饱受各种疾病的困扰,但不至于遭受流行病大规模传播,以至于瘟疫暴发的威胁。

《淮南子·修务训》云:“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韩非子·五蠹》亦云:“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在引火技术和保存火种的能力成熟之前,茹毛饮血的饮食习惯使原始先民饱受消化系统的肠胃类疾病或蛔虫病的困扰。这样的情况直到距今8000年至5000年之间的新石器晚期,随着农耕生产逐渐替代渔猎生产才得以改变。不过,自这一时期至夏朝,由于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东亚地区的人口总量还很少。从今天的考古发现可知,是时,仅黄河流域内的文化遗址就分属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多种多样的文化类型表明当时的各个部落之间仅存在相当有限的文化交流,而不可能出现大规模、大跨度的人口迁徙。部落与部落之间相对孤立,相互隔绝。人口的分散分布加之极低的人口密度,使得传染病、流行病的传播缺乏基本的媒介。

 

 

延伸阅读  ....................................................................................

《道德经》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道家老子的“小国寡民”与儒家春秋学的“大一统”可谓是古代中国,特别是汉代统治者们治国理想的左右两极。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以儒家思想治国,走的是“大一统”的儒家路线,而原本汉初的文景之治,行黄老无为之道,走的则是“小国寡民”的路线。不过,秦汉之际,时人理解的“小国寡民”如河上公所云:“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也就说,小国并非国小,而是以之为小,寡民并非民寡,而是以之为寡,“小国寡民”实则“大国多民”。当然,近现代的学者多不以为然。

小国便是国小,寡民便是人少。老子所倡导的“小国寡民”实际上是石器时代、洪荒时代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这显然无法真正适应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的政治格局。不过,如果从瘟疫史或流行病学的角度看,老子所倡导的这种“小国寡民”的组织形式无疑是现代医学和现代卫生防疫体系全面建立以前,最不利于瘟疫传播的政治格局。任何致病性高、致死率高的传染病都不可能在洪荒时代从事渔猎采集生产的小型的部落中长期存在,因为类似的传染病一旦传播,部落内全体成员中的大多数人会在短时间内因感染传染病而丧生,即便有少数人幸存下来,幸存的人也会因为疫灾破坏了部落的社会生产,没有食物果腹而死亡。而由于人口在部落中分布,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距离很远,彼此间的交流十分有限,区域性的瘟疫无法在因人口迁徙带来的人口再生过程中获得“循环传播”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洪荒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最低,且基本不存在医疗卫生条件,但这一时期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瘟疫和疫灾的原因。

 

 

约距今3000余年前,取代夏朝的商朝开始通过频繁的对外战争建立起以商为中心的黄河流域的新秩序。已知最早的瘟疫记载和瘟疫概念的形成便始于殷商。

晚商时,甲骨文刻辞中有很多指代人体部位的字,如首、耳、鼻、口、舌、齿、肱、臀、趾等,以及唯一的脏器器官心。与此相对应的,刻辞中也出现了一些以人体部位为基础的疾病或症状的命名,如用“疾”字与人体部位组词,有疾首、疾耳、疾口、疾舌和疾目等。甲骨文“疾”字是最早出现的指代疾病概念的汉字,而当“疾”字与其他人体部位、人体器官之外的字组词时,新的词通称都与传染病、流行病的概念有关。如传染病、流行病的传播被称作“降疾”,这表明殷商时,华夏民族就已经具备了疾病的分类常识,可以将人体的疾病划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并且能够意识到引发传染病、流行病的致病因素来自于人体之外。再如,传染病、流行病在人群中的大量传播被称作“雨疾”,比喻病如雨下;传染病、流行病高发的年份被称作“疾年”,这类似于后世常说的荒年、流年、饥生、丰年等。

受到甲骨文刻辞的影响,后来的先秦文献中,也出现了一些由“疾”字和非人体部位、人体器官的字所组成的词,这些词也多用来表示传染病、流行病。比如《周礼·天官》云:“春时有痟首疾。”又云:“秋时有瘧寒疾。”《灵枢·论疾诊尺》有云:“夏天伤于暑,秋生痎疟。”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则疑“痟首疾”为春季时的流行性感冒,指疟由蚊所传授。[1]又如《周礼·天官》所云“秋时有瘧寒疾”及《孟子·公孙丑下》所云“有寒疾,不可以风”,余氏又引张子鹤《中国医药科学讨论》谓寒疾也是流行性感冒。[2]显然,这些先秦文献及甲骨文刻辞中的由表示人体部位或人体器官之外的字与“疾”字组成的词虽然表示传染病、流行病,但这些传染病、流行病的传染性即便很强,致死率却很低,不足以对患者的生命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威胁和破坏。所以,这些词表示的传染病、流行病并不属于瘟疫,或者还没有发展到瘟疫的程度。

另外,古代文献,特别是中医典籍中,经常会用“时气”“温病”和“热病”等词表示传染病、流行病,由于文献记载相对简单,今人很难根据有限的记载确定这些传染病、流行病的具体类型及其所对应的现代医学的疾病名称。这些传染病、流行病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可能具备转化成或引发瘟疫的可能,但仅就这些词语本身,还无法认定它们属于瘟疫。

除此之外,古代文献中还有一些词与某些现代传染病、流行病的译名一致,但与现代疾病有本质上的差异。这是现代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引发的歧义。比如古代文献,特别是中医典籍中经常会出现的“伤寒”即一例。今天现代医学所说的“伤寒”是由伤寒杆菌造成的伤寒病,伤寒病在古代和近代欧洲的流行和暴发,曾经引发过多次严重的疫灾,属于历史中典型的瘟疫范畴。但在以中医理论为依据的古代文献中,“伤寒”并不是伤寒病。《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就是说,中医所说的伤寒,其典型症状就是发热。凡是发热性的疾病或具备发热特征的疾病可能都会被称作伤寒。


[1] 余云岫编著,张苇航、王育林点校:《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332页。

[2] 同上书,第333页。

 


展开
目录

001  第1章

万死千生:秦汉以前中国瘟疫的历史与文化

 

037  第2章

哀死事生:秦汉疫灾的史学文献考据及时空分布特征

 

103  第3章

视死如生:“伤寒”与秦汉流行病的特征

 

159  第4章

向死而生:秦汉疫灾中的鼠类宿主动物

 

209  第5章

方死方生:气候变化与族群迁徙

 

303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