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12039061
  • 作      者:
    李敏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9.8
收藏
内容介绍
    《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旨在尝试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我国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工作中,探索能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促进我国城市化地区生态绿地空间的保护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构思提出了城市化地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框架,并以江南的苏锡常地区为例,进一步论述了有关城市化地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调查分析和数量研究方法;下篇通过作者近年来对我国不同类型的城市化地区所作的城乡规划实例研究,总结、探索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方法。<br>    《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可供规划师、建筑师、园林设计师以及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觋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其中,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城乡人居环境绿色空间的保护与发展。<br>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第14条)。“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第1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也规定:“制定城市规划,应当确定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标和任务”(第22条)。“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第23条)。<br>    因此,城市及其周边规划区域内的绿色空间,是编制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因素。<br>    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城市绿地的规财和建设相对显得薄弱;城市规划与园林绿化建设相脱节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的做法是在城市的工业、居住、商贸、行政、交通等功能分区用地规划基本定局后,再按照有关的编制规范去安排城市绿化用地。一般只求在城市规划总图上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地率”这两项硬指标,而进一步的实际问题则较少深入考虑(如:怎样才能合理地实现这些城市绿地?如何使绿地系统成为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地与郊区农林绿地怎样协调建设?等等)。再加上受城市建设与管理体制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执行的结果往往是规划部门节节退让。常常出现城市规划图上的绿地与房屋密集的现状很不相符的情况(例如近30年来北京市区大片预留的绿化隔离地区被不断蚕食的情况)。
展开
目录
“人居环境科学丛书”缘起<br>绪言 生态文明的呼唤——选题意义、研究目标和工作方法<br>上篇 理论与方法研究<br>第一章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的发展<br>第一节 工业革命前城市绿色空间的营造<br>第二节 近代田园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br>第三节 现代绿色城市的规划思想与实践探索<br>第四节 绿色空间规划思想的拓展——大地园林化<br><br>第二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与重构——关于自然、人类与人居环境生态关系的理论思考<br>第一节 生态学与人居环境研究的关系<br>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br>第三节 人类生态作用的规律性<br>第四节 生态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br>第五节 人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br><br>第三章 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框架及其实践意义<br>第一节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概念的建立<br>第二节 生态绿地系统在人居环境中的定位<br>第三节 我国城乡生态绿地系统的现状和危机<br>第四节 城镇密集地区更要重视生态绿地的保护和发展<br>第五节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意义<br><br>第四章 确立尊重生态规律的规划思想——从苏锡常地区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调查分析方法<br>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思想方法<br>第二节 绿地系统基本生态因子分析<br>第三节 绿地系统生态利用潜力分析<br>第四节 绿地系统生态干扰因子分析<br><br>第五章 探索城市绿地规划的量化依据——从苏锡常地区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数量研究方法<br>第一节 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br>一、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br>二、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br>第二节 生态绿地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br>一、生态绿地系统的能流和物流<br>二、土地承载力与农业绿地发展<br>三、生态绿地系统的有机营养物质循环<br>四、生态绿地系统的碳循环与氧平衡<br>五、水循环与水域绿地的生态作用<br>六、生态绿地的其他环保功能<br>第三节 关于生态绿地规划的实用方法<br>一、游憩空间定额法<br>二、生态因子地图法<br>三、生态要素阈值法<br>四、说明与讨论<br><br>下篇 实践与案例研究<br>第六章 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江苏无锡县大地园林化建设规划研究专题报告<br>第一节 大地园林化建设的原则和内容<br>第二节 县域农业发展分区规划<br>一、县域自然条件概况<br>二、农业用地资源分析<br>三、农业生产水平分析<br>四、农业发展对策与分区规划<br>第三节 县域河湖水系整治规划<br>一、水域环境现状分析<br>二、河湖水系整治对策1<br>第四节 县域风景园林绿地规划<br>、一、县域风景园林绿地的现状分析<br>二、风景园林组团绿地建设规划<br>三、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br>四、乡村环境绿化美化规划<br>第五节 县域道路交通绿地规划<br>一、道路交通绿地的现状分析<br>二、道路交通绿地的规划对策<br><br>第七章 大城市地区生态绿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北京地区人居环境生态绿地发展研究专题报告<br>第一节 北京市域生态绿地演化的历史与现状<br>第二节 绿化建设对北京城市生态质量的影响<br>一、减轻风沙污染<br>二、缓解“热岛效应”<br>三、净化城市空气<br>四、保持水土、涵养水源<br>五、美化景观、促进健康<br>第三节 生态绿地的发展需求与制约因素评析<br>第四节 生态绿地与城市建设要同步发展<br><br>第八章 小城市地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江苏锡山市中心城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专题报告<br>第一节 城市发展概况与自然条件分析<br>一、城市发展概况<br>二、自然条件分析<br>第二节 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前提的确定<br>一、规划范围<br>二、规划依据<br>三、规划期限<br>四、规划指导思想<br>五、规划基本原则<br>六、绿地系统规划目标<br>第三节 城市规划区生态绿地现状分析<br>一、水源绿地<br>二、河道水系<br>三、农田菜地<br>四、环境绿化<br>五、城镇绿地<br>六、现状基本评价<br>第四节 中心城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小<br>一、水源绿地<br>二、农业绿地<br>三、林业绿地<br>四、环保绿地<br>五、游憩绿地<br>第五节 城市绿化树种规划<br>一、树种规划原则<br>二、基调树种的选择<br>三、各类绿地的树种规划<br>第六节 生态绿地系统建设措施规划<br>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r<br>二、统一规划、分期建设<br>三、引进人才、培植苗木<br><br>第九章 中等城市地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桂林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专题报告<br>引言 规划纲领与研究框架<br>一、规划工作背景<br>二、规划指导思想<br>三、规划工作方法<br>四、规划工作框架<br>第一节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br>一、风景园林对桂林城市发展的特殊意义<br>二、城市园林绿地现状的基本评价<br>三、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现状问题<br>四、城市园林绿地发展规划<br>第二节 漓江风景绿地规划<br>一、漓江流域概况<br>二、漓江的水资源特点<br>三、漓江水源林及沿岸植被状况<br>四、漓江风景绿地现状主要问题<br>五、漓江风景绿地景观资源评价<br>六、漓江风景绿地发展规划<br>第三节 市域农林绿地规划<br>一、市域农林绿地资源概况<br>二、农林业生产力水平分析<br>三、市域农林绿地现状主要问题<br>四、市域农林绿地分类利用规划<br>五、农林绿地分区综合发展规划<br>第四节 城市绿化树种规划<br>一、城市绿化应用树种现状和问题<br>二、城市绿化应用树种规划的原则<br>三、城市绿化应用树种规划的重点<br>四、城市绿化应用树种的分类规划<br><br>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原则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发展战略研究专题报告<br>第一节 白云山的区位特点与重要性<br>第二节 白云山风景区现状主要问题<br>第三节 白云山风景区发展模式研究<br>第四节 白云山风景区按不同模式发展的规划设想<br>一、森林公园型风景名胜区<br>二、大型城市公园群<br>三、风景旅游特区<br>第五节 白云山的发展与广州建设国际城市密切相关<br>结语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br><br>附录<br>附录一、现行国家级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有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摘要<br>附录二、江苏省锡山市中心城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文本(1995-2010年)<br>附录三、锡山市中心城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绿化树种名录<br>附录四、桂林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绿化树种名录<br>附录五、在1996年北京“大城市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北京生态绿地发展研究<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