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飞行操纵与增强系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18028967
  • 作      者:
    施继增等编著
  • 出 版 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飞行操纵与增强系统》论述飞行操纵与增强系统的设计与研制,在机械式飞行操纵系统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动力操纵系统、稳定与控制增强系统的设计技术,分析研究使用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展开
内容介绍
    《飞行操纵与增强系统》介绍机械式人工飞行控制系统,包括简单机械飞行操纵系统、可逆式助力飞行操纵系统、动力飞行操纵系统(以上统称飞行操纵系统)和稳定增强系统与控制增强系统。书中内容既包括飞行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也阐述了型号研制和使用的应用技术。<br>    《飞行操纵与增强系统》以我国飞机型号研制与使用为基础,从工程实际出发,论述了机械式人工飞行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方法,对主要的技术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并辅以必要的图表和数据,对系统设计与使用中常见问题和故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措施。<br>    《飞行操纵与增强系统》由工作在科研与教学第一线上的教授和研究员执笔,反映了他们的经验和成果,并汇集了有关论文和专著的内容。素材丰富、内容详实、实用性强,可供飞机型号研制、使用维护和专业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航空高等院校专业教学的参考资料。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飞行操纵与增强系统设计要求<br>    人工飞行操纵系统设计应参照《有人驾驶飞机(固定翼)飞行品质》(GJB185-86)和《有人驾驶飞机飞行控制系统通用规范》(GJB2191-94)的有关要求,并满足详细规范的要求。<br>    对于民用飞机,其飞行操纵系统应满足民用飞机适航标准规定的性能和功能要求。<br>    1.1  飞行操纵系统设计一般要求<br>    飞行操纵系统设计一般要求应参照《有人驾驶飞机飞行控制系统通用规范》(GJB2191-94)第3.1条的有关规定。<br>    1)静态指标<br>    《有人驾驶飞机(固定翼)飞行品质》(GJB185-86)第8.2条规定了飞行操纵系统的静态特性(机械特性)要求。设计时应注意与系统的非机械部分以及与飞机的动态特性相协调。<br>    (1)由于系统中存在摩擦力、空行程和质量不平衡,操纵面不可能绝对地回中。<br>    (2)系统线系摩擦力、伺服作动器滑阀摩擦力对飞行操纵系统性能的影响性质不同。小的系统线系摩擦力对飞行操纵系统性能影响很小,而且驾驶员认为是必需的。但过大的线系摩擦力是不希望的,因为它会增大操纵面偏转对于座舱操纵力的相位差,并且对回中、精确操纵带来不良影响。
展开
目录
第1章 飞行操纵与增强系统设计要求<br>1.1 飞行操纵系统设计一般要求<br>1.2 增强系统设计一般要求<br>1.3 系统强度与刚度设计要求<br>1.4 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要求<br>1.4.1 系统可靠性设计<br>1.4.2 系统维修性设计<br>1.5 相关系统设计<br>1.6 使用规范应注意的问题<br><br>第2章 飞行操纵与增强系统方案选择<br>2.1 飞行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br>2.2 控制指令传输类别的选择<br>2.3 动力操纵选用<br>2.3.1 人力操纵与动力操纵的选择<br>2.3.2 控制动力源的选择<br>2.4 人工感觉系统<br>2.5 增强系统与自动驾驶仪的选用<br>2.5.1 增强系统与自动驾驶仪的应用<br>2.5.2 电气回路与机械系统的交联<br>2.6 座舱内的控制与显示<br>2.6.1 座舱内的控制<br>2.6.2 座舱内的显示<br>2.7 传感器的应用与管理<br>2.8 飞行控制系统原理方案的选择与确定<br><br>第3章 机械操纵系统的研制<br>3.1 操纵线路的安排与设计<br>3.1.1 操纵线路的安排与分类<br>3.1.2 操纵线路的设计<br>3.2 操纵系统传动特性要求与设计<br>3.2.1 传动比与传动系数<br>3.2.2 特殊传动比要求<br>3.2.3 传动比的分配与计算<br>3.3 飞行操纵系统常用部件与轴承<br>3.3.1 常用部件及其布置<br>3.3.2 轴承<br>3.4 操纵机构<br>3.4.1 操纵机构的功用<br>3.4.2 操纵机构设计<br>3.4.3 机构的应用与组合<br>3.5 操纵系统的强度与刚度设计<br>3.5.1 强度与刚度的设计要求与任务<br>3.5.2 操纵系统设计载荷<br>3.5.3 系统的强度与刚度设计<br>3.6 操纵面的综合利用和组合控制<br>3.6.1 操纵面的功能及其组合利用<br>3.6.2 组合控制功能的交联与安全措施<br>3.6.3 操纵面的综合利用与组合控制应用实例<br>3.7 其他操纵系统设计<br>3.7.1 其他操纵系统的设计要求<br>3.7.2 襟翼操纵系统<br><br>第4章 操纵力及其配平<br>4.1 人工感觉系统<br>4.1.1 各类飞行操纵系统的操纵力<br>4.1.2 人工感觉系统的分类<br>4.1.3人工感觉系统的设计依据<br>4.1.4人工感觉系统设计<br>4.2配平<br>4.2.1配平的功用与要求<br>4.2.2配平系统设计<br><br>第5章 液压伺服作动系统的设计<br>5.1 伺服作动器的功能与分类<br>5.2 伺服作动器设计要求<br>5.3 伺服作动器设计<br>5.3.1 伺服作动器结构选择<br>5.3.2 伺服作动器参数确定<br>5.4 伺服作动器技术指标制定方式<br><br>第6章 飞行操纵系统特性分析..<br>6.1 前段机械系统特性分析<br>6.1.1 前段系统三自由度等效动态模型<br>6.1.2 前段系统单自由度等效动态模型<br>6.1.3 系统中集中参数的确定及其等效折算<br>6.2 伺服作动系统特性分析<br>6.2.1 伺服作动器的流量特性与速度特性<br>6.2.2 伺服作动系统的动态响应<br>6.2.3 伺服作动系统的阻抗特性<br>6.2.4 伺服作动系统静.动态性能的关系<br>6.3 操纵系统特性分析<br>6.3.1 操纵系统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br>6.3.2 系统特性分析<br>6.4 系统参数对系统特性和飞行品质的影响<br>6.4.1 各主要参数对系统特性与飞行品质的影响<br>6.4.2 合理选择参数满足系统性能和飞行品质要求<br><br>第7章 稳定增强系统和控制增强系统的功用与组成<br>7.1 阻尼器的功用与组成<br>7.2 增稳系统的功用与组成<br>7.3 控制增强系统的功用与组成<br>7.3.1 控制增强系统的功用<br>7.3.2 控制增强系统的组成<br>7.3.3 控制增强系统的工作原理<br>7.4 稳定增强系统与控制增强系统的应用实例<br><br>第8章 稳定增强系统与控制增强系统设计<br>8.1 稳定增强系统与控制增强系统设计依据<br>8.2 稳定增强系统与控制增强系统控制律设计<br>8.2.1 稳定增强系统与控制增强系统控制律设计程序<br>8.2.2 控制律设计<br><br>第9章 飞行操纵与增强系统试验<br>9.1 部件试验<br>9.2 台架试验<br>9.3 飞行操纵系统功能样机试验<br>9.4 飞行安全试验<br>9.5 飞机地面试验<br>9.6 飞行模拟试验<br>9.7 飞行试验<br><br>第10章 系统研制和使用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br>10.1 伺服作动系统不稳定<br>10.1.1 伺服作动器-操纵面系统不稳定<br>10.1.2 伺服作动器滑阀自激振动<br>10.2 伺服作动器失控<br>10.3 驾驶员诱发振荡<br>10.4 副作动器对座舱操纵装置的运动与力反传<br>10.5 气动伺服弹性振荡及其抑制<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