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墙的大规模拆除,有安全方面的考虑,因为市民在城墙的残破部位取土,常常引起城墙的塌落。也由于当时苏联专家的建议,城墙、护城河、有轨电车被称为套在北京城上的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箍。①这些,都为北京旧城的大规模改造制造了舆论。交通的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东单、西单、东四、西四街道上的牌楼,西长安街上的元代双塔,北海的金鳌玉栋桥被拆除,就是出于街道交通畅通的考虑。如果说,这以前对历史建筑的拆除与破坏,还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北京城街道的拓宽、对部分街道设施如牌楼、拱桥等的拆除等,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之举,传统城市形态与空间所承受的还只是“皮肉之苦”,那么,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思想极度左转的情境中,在“破四旧”的口号下,对历史建筑与传统街区的大规模破坏,则转入了“伤筋动骨”的态势。即使建筑物本身没有被拆,建筑装饰构件、雕刻等仍遭到了大规模破坏。
笔者曾亲眼目睹了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些人以“破四旧”为名,将具有丰富砖雕内容的门楼拆毁,或将屋檐上有纹样的瓦当、勾头敲碎。至于砸毁寺庙中的雕像头、望柱头的事情,更是比比皆是。人口的迅速增加,使得一个原本只为一家人使用的优雅的四合院,成为拥挤着十余家人的大杂院。在经过这场浩劫之后,如果不是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步步进逼,由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的转变,文物建筑的生存状况,仍然有可能逐渐好转。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经过一系列的阵痛,话语转换的目标终于实现。首先是对于民族文化的态度,其次是对于传统的态度,整个社会都来了一个转弯。20世纪80年代初,初步向否定传统建筑的权势话语展开了挑战。
……
展开
——梁思成 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