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筑百家杂识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12061083
  • 作      者:
    杨永生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这本杂识录是建筑百家系列书的第九本。其内容涉及建筑学的各个方面,且认识又不完全一致,故曰“杂”;至于“识”,则指见解;“录”当是录自报刊或专著。至于“建筑百家”则含几代建筑师、人数众多之意,并非书中作者由此被封为建筑学家。上述整合在一起,即为《建筑百家杂识录》。因为“杂”,很难分类编辑,而以发表年份为序似可看出不同历史时期建筑学界对上些问题的不同认识及其发展过程。已故作者的文章,都是由编者选编的。有些年事已高的第二代建筑师的文章,也是由编者选定的。至于尚在设计、教学、科研第一线奋斗的作者,则由他们自己选送;也有人送来两三篇,委托编者选取。还有少数作者专门为本书撰写了文章。在此,一并致谢。基本上是每人一篇,但也有个别人选入了两篇。每篇文章基本上是三千字左右,也有超出的,实属不忍删节。任何事都不应划一,总有特例。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艺术不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实用事物之附属品的时代。我们日益懂得欣赏音乐、绘画、雕塑及文学,它们都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欢悦。我们把艺术的享受掺合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在所有的用品、衣着乃至食品中引入了美工设计。然而,仍然有一种艺术欢悦的渊源很少为人所察觉,一种凡是有人居住的场所均能遇到,一种我们芸芸众生每天路过却茫然无知的作品。这就是我们周围的建筑,建筑的艺术。<br>    在所有的艺术中,建筑始终存在于我们眼前。要欣赏文学,就要去阅读它,并且要广学博览;要倾听好的音乐,就要去音乐厅或歌剧院;最高超的绘画与雕塑陈列于博物馆及画廊之中;但建筑却始终存在于我们眼前。我们居住于住宅中,工作于办公室或厂房之内。但是,尽管我们大半生花费在各种建筑之中,却有多少人曾经哪怕是瞬刻之间想到过他所处之建筑的美丑呢?然而,任何试图使建筑美化的微小举动均属建筑学之触探,假如我们经过而不予注意,我们就自己剥夺了生活中一项可能得到的丰富源泉。<br>    建筑学为一种艺术,一种可以向我们提供愉悦的艺术,否则,就或者是它属于一项坏的艺术,再就是我们自己属于盲痴之列。拉斯金把建筑学定义为一种人们为各种用途的建筑加以处理或装饰,使他们的视觉得以提供精神的健康、力量及喜悦。这种喜悦是多方面的,也来自多种源泉。我们多数人只是模糊地感觉到它;但是,由于好奇心之不足,我们很少去探问自己为何总是选择行走某些街道而避开旁的。<br>    建筑艺术能向我们提供的头一种喜悦就和所有美物一般使一颗能够理解的心脏得以温暖全身,使人以更高兴、更强壮及更良好的状态去从事其工作。这种对建筑美的喜悦感恰好类似于音乐、绘画或诗歌之美而不在于其智性内容。、它主要地是一种感官上的、外在性质的愉悦,但是通过其外在的品质触及到我们最深处的情感。这就是节奏感和形式的平衡。它与风格无关,人们看到的可以是帕特农、华盛顿国会或北京的皇宫,却都能得到这种体验。这是一种普遍的愉悦感,在每个正常人的天质中均存在。任何符合某种形式要求的事物的知觉均能唤起它,而事实上人们内心中也在渴求着它。正是这种渴求的满足成为各种艺术愉悦之基础。因之,人们要对建筑学有真正智性的欣赏,就至少应当理解这些形式中的基本原理。<br>    建筑艺术能提供的第二种喜悦来自一种意识到某一建筑特别适合于其用途的感觉。因为建筑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而建筑师的任务不仅在于美的建造,他还必须使自己的建筑做得坚固、耐久、有效、能抵御风雨并满足各种使用要求。我们往往对一幢尽管外观漂亮,但厨房气味散布各个角落、办公场所远在长廊尽头或者音响效果不良的剧院感到烦恼。好的建筑学总有两个因素同时存在:实用与美观,科学与艺术。因此,伟大的建筑师应当既是梦幻者又是工程师。<br>    建筑学提供的又一种喜悦是在建筑中阅读到人类整个历史:各种斗争、理想及信仰。在罗马建筑的兴衰中我们读到了罗马政权的兴衰。同样,现代国家的建筑揭示了本国的发展现况。换言之,建筑学始终尖锐地意识到过去的影响,又能高度地表现现在。不论是埃及或希腊的神殿,罗马的富丽浴室,哥特式的教堂,轻快的法国剧院,或者中国宫殿中宁静和谐的庭院,在它们之中都有着对人类存在所作出的连续和生动的注解,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可以看到人类经验、国民理想和斗争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所以,从这一角度看来,建筑学实是储藏广袤文化知识之宝库。<br>    建筑学提供的另一种愉悦是建筑的情感表达。与音乐、绘画或诗歌相类似,建筑学是一种情感艺术,我们往往忘记建筑能够表达多种情感,也许是因为我们只用石、钢、水泥等术语来看待建筑,它们不能像字与画那样地叙述故事或再现实际事件。
展开
目录
编者的话<br>1930年~1949年<br>朱启钤 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br>梁思成林徽因 什么叫做“建筑意”?<br>范文照 中国建筑之魅力<br>林徽因 痛斥无赖<br>林徽因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br>陆谦受 吴景奇 我们的主张<br>童寯 造园<br>龙庆忠 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br><br>1950年~1978年<br>刘致平 先民居住建筑之经验<br>梁思成 曲阜孔庙<br>陈伯齐 对建筑艺术问题的一些意见<br>卢绳 热河行宫在建筑艺术上的价值<br>卢绳 中国古代的剧场建筑<br>杨耀 明式家具的艺术地位和风格<br>刘敦桢 漫谈苏州园林<br>夏昌世 莫伯治 漫谈岭南庭园<br>徐中 论建筑风格的决定因素<br><br>1979年~1990年<br>杨廷宝 谈北京和平宾馆(齐康记述)<br>童寯 关于苏联构成主义建筑<br>王华彬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br>林乐义 谈谈我们“建筑师”这一行<br>陈占祥 关于北京市的城市规模<br>杨廷宝 郭湖生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传统<br>刘光华 建筑?环境?人<br>陈明达 园林绿化与文物保护<br>白佐民 绝非偶然或巧合<br>汪定曾 上海建筑在城市设计中迈进<br>佘睃南 建筑——对人的研究<br>罗哲文 论建筑文化<br>李允毛禾 建筑的思想和政策<br>陈从周 园林清议<br>孟建民 建筑设计的硬性条件及弹性条件<br>汪坦 赖特<br>冯纪忠 “何陋轩”答客问<br>程泰宁 在历史和未来之间的思考<br>聂兰生 小城春秋<br>张驭寰 古建筑上的铁花刹<br>戴念慈 建筑学的社会因素<br>吴良镛 为什么提出“广义建筑学”这命题<br>张伶伶 建筑创作主体论<br>王建国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br><br>1991年~2003年<br>钟华楠 “抄”与“超<br>王其明 北京四合院调查漫记<br>张镈 关于帽子、屋顶、亭子之我见<br>华揽洪 关于建筑创作的几个问题<br>赖聚奎 四代香港汇丰银行大厦的演变与启示<br>汪国瑜 建筑与气<br>蔡镇钰 世纪之交建筑随想<br>陈薇 如何看待和考察中国的“后现代<br>张开济 从避暑山庄的设计谈起<br>杨永生 由纪念建筑想起的<br>刘业 建筑教学模块化的思索<br>齐康 纪念的凝思<br>周卜颐 建筑创作漫谈<br>唐璞 中国古建筑的哲学观<br>郭湖生 谈中国古代城市<br>王季卿 古建筑中的声学<br>赖德霖 无题<br>薛求理 再读贝聿铭<br>吴良镛 “广义建筑学”的哲学思考<br>潘谷西 从“园林”到“理景”<br>徐尚志 两点经验与两件憾事<br>张钦楠 历史地回顾过去开拓地迎接未来<br>刘先觉 学习阿尔托<br>何镜堂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br>布正伟 体验与思辩<br>杨永生 我国第一代建筑大师陈植<br>郑孝燮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态环境<br>彭一刚 也谈五大道的小洋楼<br>金瓯卜 略谈瓦当<br>傅熹年 学习《梁思成全集》的体会<br>钟训正 我国现代的建筑文化现象<br>陈世民 我们的设计理念<br>张十庆 中国古代室内装饰的特色<br>曹汛 希望致语<br>王世仁 保存?更新?延续<br>王小东 非功能?非形式?非建筑<br>喻维国 关于建筑文化的保护<br>王天锡 呼唤“少即是多”的“归来”<br>常怀生 俄国建筑师日丹诺夫与哈尔滨<br>莫伯治 我的设计思想和方法<br>马识途 为创造新的民族形式鼓与呼<br>李道增 创造性转化<br>陈志华 五十年后论是非<br>吴焕加 建筑理论是什么?<br>费麟 北京城市规划的三个“不”<br>吴焕加 莫为巨变心作痛<br>曾昭奋 《世界建筑》情结<br>王贵祥 建筑的精神之维<br>庄惟敏 关于建筑创作的泛意识形态论<br>沈克宁 消失的空间<br>常青 从建筑性格看上海城市精神<br>钱锋 从包豪斯到圣约翰大学建筑系<br>丁沃沃 对“中国固有形式”建筑意义的思考<br>戴复东 感受“建筑与文学”<br>吴庐生 关于同济大学逸夫楼设计的对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