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废水处理理论与设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12048869
  • 作      者:
    张自杰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在当前堪称为一部对废水处理技术的论述最为完整和系统的著作。在内容上既收纳近数十年研究开发的新工艺、新技术,也包容某些作为新工艺、新技术的基础理论,以及当前仍在有效沿用的一些经典的、传统的废水处理技术。
  本书理论与设计、应用并重,并力求理论与具体应用密切结合。
  全书共9章,按章的顺序排列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污染防治;废水的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含有毒有害物质废水的处理技术;活性污泥法处理技术;生物膜法处理技术;自然生物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对每种处理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都作了较深入与系统的论述。对属于各种处理技术的处理工艺、处理设备、反应装置的功能、构造特征、计算方法(对某些工艺还列举出多家学派与专家提出的不同的计算方法)、设计程序都作了较全面与系统的论述,提供比较成熟、实用性强的数据、参数和某些资料,并对各种工艺列举出具有规范性的计算和设计例题。
  本书可作为大学有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工程和给排水工程的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质污染防治
  1.1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1.1 水圈与水循环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从广义水资源言,全球上水的总量约为14×108km3,分别以固态、液态、气态形式分布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
  自然界的水,在地球引力和太阳作用下,通过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大气及地下水等环节,进行巨大的周而复始的水文大循环。图1.1—1列出了水在地球上循环的示意图。
  地球上的海洋、河流、湖泊、冰川、湿地、土壤和植物,在太阳照射下经蒸发而人大气,遇冷气团而凝结成固、液态微小颗粒,生成云,藉风输运,以雨、雪形态降落,即为降水,或人海、入湖、入江河、入土壤,经渗滤人地下水;或被植物吸收,经枝叶蒸发蒸腾又人大气。陆上降水以径流形式流人江河、湖泊,再注入海洋。海水经蒸发又人大气,成云,成雨雪,复向陆地输送,如是往复循环,常年不息,乃形成全球性的水的大循环。在这个水文大循环中,水藉大气流的输运、洋流运动及江河流动,进行水流的流动与分配,也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的分配,并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也使水成为人类和地球上一切生命可资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水的流动与分配,谓之“大循环”,或“外循环”;
展开
目录
第1章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质污染防治
1.1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1.1 水圈与水循环
1.1.2 全球水资源
1.1.3 中国的水资源
1.1.4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1.1.5 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与途径
1.2 水环境污染
1.2.1 污染源与污染物
1.2.2 水质指标
1.2.3 水环境污染的危害
1.3 水环境污染防治的原则与途径
1.3.1 水环境污染防治的原则
1.3.2 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途径

第2章 废水的物理处理
2.1 废水的预处理
2.1.1 格栅与筛网
2.1.2 水质与水量调节
2.2 废水的固液分离处理(一)
2.2.1 废水的重力固液分离
2.2.2 废水处理重力沉淀装置
2.2.3 废水的离心力固液分离
2.2.4 废水的浮力固液分离
2.2.5 废水的气浮固液分离
2.3 废水的固液分离处理(二)
2.3.1 废水的过滤固液分离
2.3.2 废水处理膜固液分离

第3章 废水的化学处理
3.1 废水的混凝处理
3.1.1 混凝基本原理
3.1.2 混凝沉淀试验与沉淀曲线
3.1.3 混凝装置及设计计算
3.2 废水的吸附处理
3.2.1 吸附基本原理
3.2.2 吸附装置及操作
3.2.3 吸附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与举例
3.3 废水离子交换处理
3.3.1 概述
3.3.2 离子交换剂
3.3.3 离子交换装置
3.3.4 离子交换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与举例
3.4 废水的萃取处理
3.4.1 概述
3.4.2 萃取现象
3.4.3 萃取设备
3.4.4 萃取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与举例
3.5 废水的中和处理
3;5.1 废水中和处理功能
3.5.2 废水中和处理装置及其设计计算
3.6 废水的化学沉淀处理
3.6.1 概述
3.6.2 化学沉淀方法
3.7 废水的氧化还原处理
3.7.1 概述
3.7.2 氧化法
3.7.3 还原法
3.7.4 氧化还原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与举例
3.8 废水的电解处理
3.8.1 废水电解处理功能
3.8.2 电解法基本原理
3.8.3 电解槽的结构形式和极板电路
3.8.4 电解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与举例

第4章 含有毒有害物质废水的处理技术
4.1 总论
4.1.1 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界定
4.1.2 有毒有害物质的分布、产生与特征
4.1.3 对含有毒有害物质废水的处理途径
4.1.4 对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4.2 含氰化物废水的处理技术
4.2.1 概述
4.2.2 含氰化物废水的产生及其特征
4.2.3 低浓度含氰化物废水的处理技术
4.2.4 高浓度含氰化物废水的处理技术
4.3 含镉及其化合物废水的处理技术
4.3.1 概述
4.3.2 含镉及其化合物废水的产生及其特征
4.3.3 废水的处理技术
4.4 含汞及其化合物废水的处理技术
4.4.1 概述
4.4.2 排放含汞废水的工业部门
4.4.3 废水的处理技术
4.5 含砷及其化合物废水的处理技术
4.5.1 概述
4.5.2 排放含砷及其化合物废水的工业部门
4.5.3 废水的处理技术
4.6 含铬及其化合物废水的处理技术
4.6.1 概述
4.6.2 排放含铬及其化合物废水的工业部门
4.6.3 废水的处理技术
4.7 含铅及其化合物废水的处理技术
4.7.1 概述
4.7.2 排放含铅及其化合物废水的工业部门
4.7.3 废水的处理技术
4.8 含有机磷及其化合物废水的处理技术
4.8.1 概述
4.8.2 废水的处理技术
4.9 含铜及其化合物废水的处理技术
4.9.1 概述
4.9.2 废水的处理技术
4.10 含氟及其化合物废水的处理技术
4.10.1 概述
4.10.2 废水的处理技术
4.11 含有机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
4.11.1 含有机铅废水的处理技术
4.11.2 含有机汞废水的处理技术

第5章 废水的活性污泥法处理技术
5.1 概论
5.1.1 活性污泥法基本工艺流程
5.1.2 活性污泥法的分类
5.1.3 活性污泥处理工艺选择
5.2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5.2.1 概述
5.2.2 活性污泥法的净化机理
5.2.3 活性污泥法主要设计和运行参数
5.3 活性污泥生物反应动力学
5.3.1 有机底物去除动力学
5.3.2 硝化反应动力学
5.3.3 生物反硝化动力学
5.3.4 生物除磷动力学
5.4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作用
5.4.1 活性污泥中的指标微生物
5.4.2 活性污泥的膨胀
5.5 曝气原理与曝气器的性能
5.5.1 传质理论
5.5.2 氧转移速度公式
5.5.3 曝气器性能
5.5.4 曝气池混合液的氧转移速度
5.5.5 曝气器充氧能力试验
5.6 曝气器(空气扩散装置)一
5.6.1 鼓风曝气器
5.6.2 机械曝气器
5.7 普通活性污泥法
5.7.1 概述
5.7.2 构筑物的构造和设备
5.7.3 工艺设计
5.7.4 工程实例
5.8 AB两段活性污泥法
5.8.1 概述
5.8.2 工艺设计
5.8.3 处理构筑物和设备
5.8.4 其他两级活性污泥法
5.9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5.9.1 概述
5.9.2 工艺设计与曝气沉淀池构造
5.10 厌氧一好氧活性污泥法(生物除磷)
5.10.1 概述
5.10.2 工艺设计
5.11 投药活性污泥法(除磷)
5.11.1 概述
5.11.2 工艺设计
5.12 强化硝化活性污泥法
5.12.1 概述
5.12.2 工艺设计
5.13 缺氧一好氧活性污泥法(生物脱氮)
5.13.1 概述
5.13.2 工艺设计
5.14 好氧一缺氧一好氧活性污泥法(生物脱氮)
5.14.1 概述
5.14.2 工艺设计
5.15 厌氧一缺氧一好氧活性污泥法A2/(生物同步除磷脱氮)
5.15.1 概述
5.15.2 工艺设计
5.15.3 厌氧一缺氧一好氧活性污泥法的改进
5.15.4 工程实例
5.16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5.16.1 概述
5.16.2 普通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5.16.3 间歇式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ICEAS)
5.16.4 循环式活性污泥法((2ASR)
5.16.5 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CASS)
5.16.6 DKT—IAT法
5.16.7 MSBR法
5.16.8 IJNITANK系统
5.17 氧化沟
5.17.1 概述
5.17.2 普通型氧化沟
5.17.3 奥贝尔(0rbal)型氧化沟
5.17.4 卡鲁塞尔((arrousel)式氧化沟
5.17.5 交替工作型氧化沟
5.17.6 双沟DE型氧化沟
5.17.7 鼓风曝气型氧化沟
5.18 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
5.18.1 概述
5.18.2 工艺设计
5.19 富氧活性污泥法
5.19.1 概述
5.19.2 工艺设计
5.20 水解(酸化)一好氧活性污泥法
5.20.1 概述
5.20.2 水解(酸化)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5.20.3 工艺设计
5.21 其他活性污泥法
5.21.1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5.21.2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
5.21.3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5.21.4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第6章 废水的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6.1 总论
6.1.1 生物膜法废水处理技术的实质
6.1.2 生物膜微生物学
6.1.3 生物膜
6.1.4 生物膜法废水处理技术的特征
6.2 生物膜法废水处理反应器之一——生物滤池
6.2.1 概述
6.2.2 生物滤池的构造与系统
6.2.3 生物滤池的设计
6.2.4 生物滤池的计算
6.3 生物膜法废水处理反应器之二——生物转盘
6.3.1 生物转盘处理技术的发展沿革
6.3.2 生物转盘的工作原理与特征
6.3.3 生物转盘的组成与布置
6.3.4 生物转盘反应器的设计参数
6.3.5 用于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的生物转盘反应器的计算与设计
6.3.6 用于硝化、脱氮的生物转盘
6.3.7 生物转盘的除磷处理工艺
6.3.8 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的生物转盘
6.4 生物膜法废水处理反应器之三——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6.4.1 概述
6.4.2 对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某些理论问题的综述
6.4.3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工作原理与特征
6.4.4 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
6.5 生物膜法废水处理反应器之四——生物流化床
6.5.1 概述
6.5.2 实用的几种形式的生物流化床
6.5.3 生物流化床应用实例
6.6 生物膜法废水处理技术反应器之五——曝气生物滤池
6.6.1 概述
6.6.2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系统的设计
6.6.3 曝气生物滤池应用实例
6.6.4 计算设计举例

第7章 废水的自然生物处理技术
7.1 废水的稳定塘处理技术
7.1.1 概述
7.1.2 稳定塘的规划与选址
7.1.3 厌氧塘
7.1.4 兼性塘
7.1.5 好氧塘
7.1.6 曝气塘
7.1.7 深度处理塘(精制塘)
7.1.8 控制出水塘
7.1.9 水生生物塘
7.1.10 稳定塘系统的优化组合与合理流程
7.1.11 稳定塘处理工业废水
7.1.12 国外稳定塘工程实例
7.2 废水的土地处理技术
7.2.1 概述
7.2.2 废水土地处理系统的组成、净化机理与分类
7.2.3 慢速渗滤
7.2.4 快速渗滤
7.2.5 地表漫流
7.2.6 湿地
7.2.7 地下渗滤
7.2.8 废水土地处理的复合工艺
7.2.9 废水土地处理系统规划设计
7.2.10 工业废水的土地处理
7.2.11 废水土地处理工程实例

第8章 废水与污泥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8.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特点
8.1.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
8.1.2 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
第9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