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四合院: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7718271
  • 作      者:
    高巍等著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作者简介
  高巍,1958年生,世居北京。典型的地域环境熏陶,自然生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1982年大学毕业以后,因工作需要,又大量阅读了介绍北京文化的书籍资料,进而由编辑而写作,逐渐转入北京史地民俗的研究。主要著作:《长城百科全书》(副主编)、《北京城》、《四合院》,以及大量的相关文章等。现为中国民俗学会燕京民俗研究与开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展开
内容介绍
  关于四合院本质。探索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已如前述。具体到如何认识,笔者以为,四合院并不仅仅是一种砖瓦建成的、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相反,它经过了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陶冶,形成了一种奇异而微妙的文化存在,显露出古城悠远凝重的沧桑之感和迟暮之年的温厚慈善,虽然蒙上了历史的几许尘垢,但它所特有的古都风貌、古都风韵,依然静静地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会为前人关于四合院的描写和所拍摄的四合院照片而深深地感到一种震撼之力。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四合院体现了北京*稳定的文化形态。那些模糊的历史信息,被清晰地写在了这些四合院当中。
  四合院好比一个舞台,而观者所感兴趣的,主要还不是舞台本身的建筑成就(当然这方面也有足够骄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座舞台上不断上演的精彩戏剧,那或悲欢跌宕,或诡谲离奇,或情浓和暖的情节,“角儿”们那令人难忘的精湛技艺,以及悠扬绵长、铿锵有力的优美唱腔……试想,四合院作为北方的普遍民居形式,与天津、保定,甚至山西的大院,相互间能有多大区别?为什么独以北京成为它们的代表?这当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近代的几乎所有文化名人,都曾在北京的四合院中留下足迹,从中演绎出众多的轶事、传奇和典故。由此,才使四合院与中国的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后人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仅以不久前引起争议的蔡元培故居的拆迁问题来讲,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反响,主要是因为它的意义十分特殊。
展开
精彩书摘
  《四合院》:
  几十年前,如果你站在景山顶上的万春亭里放眼四周,一定会望到一片片由大大小小、高高矮矮、横横竖竖,或双脊,或一个大脊带一个小脊……的房顶所组成的灰色、宁静的建筑海洋。《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的作者,瑞典人喜仁龙,在一个清晨到城墙上俯瞰时,连绵的屋宇恰恰也被想象成大海的波浪。“当晨雾笼罩着全市,全城就像一片寒冬季节的灰漾漾的大海洋;那波涛起伏的节奏依然可辨,然而运动已经止息:大海中了魔法。莫非这海也被那窒息中国古代文明生命力的寒魔所震慑?这大海能否在古树吐绿绽艳的新的春天里再次融化?生命还会不会带着它的美和欢乐苏醒过来?”
  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该有多少四合院呢?灰色波浪无声地证明着北京四合院的广泛存在,其数量可说是令人惊叹。尽管近年来在拆迁改造中四合院越来越少,但如果从东、西城的高楼上往下望,仍然可以看到一片片的四合院群落。这在二环路以内的城区中,尤其明显。据20世纪50年代的统计,北京共有四合院1700多万平米,占全市建筑总平米数的90%以上。这样大规模的四合院建筑面积,除了北京以外恐怕是不多的。
  与这种单调、宁静的屋脊所组成的灰色海洋相适,一座座四合院建筑的院墙,同样给人一种极度单调乏味的印象。从这些院子的面前走过,人们通常只能看到高矮大小不一的屋顶及掩映其间的树梢,至于房屋的其他部分,则因为有院墙遮挡,几乎看不到了。只有在进入四合院大门,绕过影壁之后,才可以发现这种住宅特有的美。尽管如此,如果进一步细看,仍然可以从鳞次栉比的户门和院内露出的房顶,猜测出这一座围墙中的人群生活的政治、财产等级。那阻断行人视线的高墙,强调了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界限,防止他人靠近或观看。高墙是中国人的血缘意识、宗法制度在居室空间结构上的具体表现。自明清以来,这种一门一户的独立院落,一直是北京人居家生活的空间格式。四合院就像一座方城,构筑了一大家人的天地。一系列大大小小、变化无穷的封闭空间,与屋室等级化、四合院的封闭性一起,体现了礼法社会的礼制秩序。也正是这灰色调和低矮,更烘托了宫殿的恢弘气势、金碧辉煌。
  大片的四合院,构成了北京城的独特风貌。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四合院为北京城所独有。实际上,它也是中国北方城市民宅的普遍形式,由四合院布局体现的伦理秩序,更是典型乡土中国的代表。
  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居住形式各有不同。尤其是在幅员广阔、民族众多的中国,住宅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历史上来看,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地各民族习俗上尽管各具特色,但都存在着共同的文化传统。从远古时代的“巢居”、“穴居”,逐渐演化到在地面上建造木架泥墙的住房,而后形成组合完整的四合院。其中,布局完备的四合院,早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这种木构架体系、院落式组合的建筑,是中国建筑的最突出、更根本的特点。它遍及全国各地,为所有的中国建筑类型之总根源。宫殿、衙署、寺观、宗祠、住宅无不如此。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四合院遗址,被称为“中国第一四合院”。可以说,这种四面建房,中间庭院的建筑格局,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未曾间断。
  作为一种院落布局方式,四合院在已发现的古代建筑遗址中广泛存在。但是古代盛行的是廊院式四合院院落。河北安平汉墓中的一幅汉代大住宅的壁画,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所描绘的地方官衙,以及敦煌壁画中所表现的北朝到隋唐佛教寺院图像等,都是这种形式。一般来说,廊院式的四合院,都是将主体建筑置于院落中央,周围主要为廊,或左右有屋,总之不是四面建房。以后,为了增加院落中的使用面积,廊院形式才逐步被四合院所代替。北京故宫前院的三大殿组群,实际上就是廊院式四合院,但它的围廊不是空廊,而变成联檐通脊的廊庑及门阁。由于在太和殿、保和殿左右增设了隔墙,分隔开了统一的廊院空间,使人感觉不出三大殿是位于廊院的中央。
  在北京的北二环路,曾发掘出两处元代的庭院式建筑遗址。前者在北二环路的西段,后英房胡同迤北。20世纪70年代初,在拆除北城墙时发现。这是一座非常讲究的大型邸宅,由主院及东、西跨院组成,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院正中偏北,是由三间正房和东、西两耳房组成的五间北房。正屋前出廊、后出厦,建于一座平面略呈凸字形的砖石台基上,基高约80厘米。正房两侧有东、西厢房。院落之间铺以砖甬道以相互贯通。西院南部已大部分破坏,仅北部尚存一小月台。月台南面正中及东侧各砌一踏道。月台的东南、西南角各放一狮子角石。月台北面尚存台基的东部及房屋东南的柱础。东院是一座以“工”字形平面建筑为主体的院落,北房、南房皆面阔三间,东、西厢房各面阔三间。北房台基的东南、西南,各有一砖砌台阶,台阶下的砖砌露道向南,穿过院落,通向角门。发掘时,出土了彩画额枋、格子门、滴水、瓦当等瓦木构件。元时规定,大都城营建住宅“以地八亩为一分”,而此宅面积显然超过八亩,可见其非一般的贵族、功臣或大官之居所。这一遗址可视为明、清代京城邸宅制度的渊源和四合院的由来。
  另一处遗址是位于雍和宫北的北二环路、原明清北城墙之下。由于建此城墙时匆忙,地基未经仔细整理,以至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时,甚至发掘出了室内家具、瓷器等物。此遗址为一三合院。主要建筑是三间北房,建筑在砖砌台基之上,正中是方形月台,台前用砖砌出十字形露道。北房两明间具有后厦。屋内四周用砖、土坯围砌成炕。宽的是火炕,有灶膛和烟道,烟囱立在墙外;窄者为实心炕。这样的土坯炕在其他遗址也有发现,可见其为当时比较流行的屋内布置形式。据推测,北三合院可能是某衙署的院落。它以实物证明,三合院的建筑形式,早在元代已有。
  明清时期定型的四合院格局,是经过多年演进而最后形成的。其中,除北房居主要地位外,周围房屋和其他建筑形式,都经过了精炼、强化和调整的过程,以致有了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内外有别、主次分明、有开有阖……趋于完善的四合院院落。
  后海北岸的鸦儿胡同4号,一所建筑一般的普通大四合院,清朝镶黄旗名臣之后富察氏曾在此居住,所以,具有满人入关之初的塞外风俗和淳厚作风。一是院内有杆子、板子,后院还有七间佛堂,这是满族人信仰的特征。二是西边墙外建有一些不规则的简陋住房,这是依照满人的祖例,为贫困者、旗人、灾民盖房留出的空地。而且院门的左右都有住户或铺面房,内侧都在大院内有门,但与院内主人无关。三是此院进大门后并非传统四合院那样左拐,进二道门,然后入里院,而是进大门即甬道,然后二门、大厅、三层院子门、北房。也就是说,坐在第三进大北屋里就能直接看见院门外,这种设计在四合院中极少见,体现了富察氏祖先位虽显贵,但依旧与族人、下人同甘苦的传统。
  在中国南北方的广大地区,适应不同气候环境、土地多少、经济条件、建筑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四合院式建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比如,北方四合院的庭院比较开阔,而南方庭院则很小,称为“天井”。江南住宅称“四水归堂”,西南称“一颗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均由若干座单体建筑和回廊、围墙等辅助建筑共同组成庭院。一条南北中轴线贯穿其中,重要建筑居于此线上。而次要的建筑则位于重要的建筑的两侧。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四合院,一种景观
一、“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万人家”
二、四合院的多种组合
(一)四合院的标准形式
(二)四合院的基本形式
(三)四合院中房屋的分配
三、组成四合院的单体建筑
(一)门
(二)影壁
(三)屏门
(四)倒座房
(五)垂花门
(六)廊
(七)厅房
(八)正房
(九)厢房
(十)耳房
(十一)后罩房
(十二)围墙及更道

第二篇 四合院,一种传统
一、四合院: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二、阴阳五行学说在四合院中

第三篇 四合院,一种生活
一、“京师屋制之完备,甲于四方”
(一)“巨无霸”四合院——紫禁城
(二)仅次于皇宫的大四合院——王府
(三)四合院的另一种演绎形式
——官宦宅邸
(四)老北京贫民的栖息地
——大杂院
(五)通惠河畔的特殊四合院
(六)山间四合院——川底下村
(七)阳宅四合院
二、“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
(一)“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二)“满枕蝉声破梦来”
(三)“乍凉秋气满屏帏”
(四)“回寒燠,梅花一夜开金屋”
三、四合院中的礼俗活动
……

第四篇 四合院,一种艺术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