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而以“真”为审美标准。从形式到内容,纯然是中国化的。其之所以能在时代变迁、思潮更替中历久弥新、影响弥远,更在于其不仅善“因”,而且善“创”。
《人间词话》有“手定本”与“手稿本”之别,总计一百二十六则,其中一则为作者手定时加写,故手稿实有一百二十五则。“手定本”六十四则,由王国维生前改定,首次发表于1908年11月出版的上海《国粹学报》(分三期连载),1926年复经作者审定并补署“脱稿”时间,由北京朴社单行出版,翌年,王国维去世,由他的学生和助手赵万里辑录未刊手稿,加上《文言小学》及若干词的眉批、评语等,以《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其他》为题发表于1928年3月出版的上海《小说月报》。编入《遗书》,即以王氏手定稿六十四则为上卷,而以赵辑五十三则为下卷,这就是《人间词话》二卷本。其后数种注释本、单行本,皆据《遗书》所刊二卷本。
现在通行的《人间词话》(与《惠风词话》合刊,本书简称“通行本”),由徐调孚注、王幼安校订,辑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初版)。这是以二卷本为基础,重行编次、补辑遗稿、详加注释,不再分卷,而以王氏生前手定六十四则为《人间词话》主体;以赵辑“未刊稿”及王氏次子王仲闻(幼安)补录的手稿,凡四十九则为《人间词话删稿》;又将赵万里、陈乃乾、徐调孚所辑王氏所作眉批、跋语及《人间词》甲乙稿《序》等,凡二十九则,汇为《人间词话附录》。1982年,由钱杏珍、刘烜重订《人间词话》(《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5期),编次仍以通行本六十四则为主体,“删稿”为基础,补入未刊稿及删稿,而《人间词话》一百二十五则手稿遂成完璧,并附录了王氏辛亥后寓居日本时自选的《人间词话》(凡二十三则,本书简称“自选本”)。
为适应今天读者的需要,我们将《人间词话》与《人间词》一并予以注评,并作了某些新的尝试。在编排体例上,对《人间词话》参照能行本的编次,酌加补充调整,编为手定稿(六十四则)、未刊稿(五十则)、删稿(十二册)、观堂词论(二十六则)、补遗(四则)凡一百五十六则;对《人间词》则按王氏生前所编甲乙稿,编为《人间词》甲稿(六十一首)、乙稿(四十三首)、后编(八首)、附录(三首)、凡一百一十五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