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运天筹,天下并宗周。观兵孟津界,白鱼入王舟。
诸侯咸会集,皆欲逞兵矛。灭纣救茶毒,万姓沐洪庥。
一怒安天下,四海乐悠悠。
筹音酬。荼音徒。庥音休。武王姓姬名发,文王子,后稷远孙也。世为殷臣,至古公直父,乃为诸侯。古公生太伯、虞仲、季历。季历娶太任生文王昌,受殷命为西方诸侯长,号西伯。主征伐,三分天下有其二。昌生武王发,袭父职。见纣无道,与诸侯约伐纣,会于孟津,渡江,有白鱼入王舟,王取之以祭,天下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皆曰:一纣可伐矣。」武王止之曰:「纣不悛,然后伐之。」诸侯各散。纣恶日甚,武王复约伐之,与纣战于牧野之地,纣败自焚,殷亡。武王封纣之子为殷侯,使管叔、蔡叔监之。天筹者,天之定数也。荼毒,害人之草也。洪庥,洪泽也。悠悠,乐而长久也。孟子曰:「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太公八十岁,兴周志有优。夷齐叩马诛,清名万古留。
耻食周家粟,饿死西山头。武寿九十岁,在位七年休。
太公姓姜名尚,居于吕水,故曰吕尚。曾事纣为谏议,见纣无道,隐居东海。闻文王作,
入周渭水而钓,文王出猎遇之,与语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号曰太公望。载归,尊
为尚父。文王殁,佐武王以伐纡。伯夷、叔齐,孤竹君二字,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叔齐名智,字公达,谥曰夷齐。因兄弟让国而逃,隐居不仕。闻武王伐纣,叩马谏曰:「父死不葬,
援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不听。既伐纣,二人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西山,采薇充食’,薇尽遂饿而死。武王在位七年,寿九十三而崩。
成王立幼冲,周公掌国猷。一沐三握发,吐哺待诸侯。
召公为辅翼,朝野肆无忧。越裳献白雉,圣化被羌酋。
羌音匡。酋音囚。成王名诵。按《通鉴》武王多子不育,八十而生成王,年十三即位。武王同母弟周公旦,以成幼冲,每临朝,必设屏坐于成王后,摄行国政。尝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以待贤士。召公名爽,仕周为左相,与周公共翼少主,朝野清平。外国交趾南,有越裳氏名羌酋者,为夷狄诸侯长,来献白雉曰:「天无烈风淫雨三年,海不扬波,意中国必有圣人在位,故来朝之。」使者迷归路,周公作指南车载使者归国,期年而至。成王在位三十七年而崩。
康昭承旧业,礼法绍前修。穆王得骏马,天下任邀游。
幽王举烽火,周室渐衰休。
骏音俊。成王崩,子康王立,二十六年崩。子昭王立,五十一年崩。二王皆能修文武之德,刑措四十馀年不用。(按:据《史记·周本纪第四》称:一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馀年不用。而称昭王「王道微缺」。)子穆王立,得八骏马能日行千里,遨游天下,会西王母于瑶池,乐而忘返。闻朝廷有变,驰归救乱,在位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立,六传于宣王,至幽王。幽王因褒国之君得罪,兴兵伐之。褒有女,非人道而生者,名弃女,又曰褒姒。貌极美。献于王,王宠之。性不喜笑,王欲其笑,百计不能。周制,与诸侯约,沿途立烽火,寇至则举火召兵来援。幽王无故举火,天下诸侯悉至,姒大笑,诸侯怒而归。后幽王因废申后及太子宜臼,以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以褒姒为后。宜臼出奔母氏申侯家,王求杀之不得,举兵伐申。申侯召犬戎合兵攻幽王。王举烽火召兵,不至,被犬戎杀于骊山之下。复立宜臼为太子,号平王。自此以后,周室衰微,号曰春秋。
展开
在私塾蒙馆念过书的人,大都读过《五字鉴》,很多老人至今还记得「乾坤初开张,天地
人三皇。天形如卵白,地形如卵黄。五行生万物,六合运三光。」他们学习历史,就是从这本
书开始的。
《五字鉴》通行的本子称《鉴略妥注》,作者据传是明代大学士李廷机。《明史·李廷机
传》说他应试曾获「顺天乡试第一」,「万历十一年,会试复第一,以进士第二授编修,累迁
祭酒。」他是否写过此书,史无记载,只是旧本都标明「明内阁九我李廷机先生手著」,又署
「明翰林二水张瑞图先生校正」、「梧冈邹圣脉原订」。张瑞图和李廷机都是晋江人,又都是万历进士,其为人行事则大异其趣。李廷机史称其「遇事有执,尤廉洁气而张瑞图则以附魏忠
贤,仕至建极殴大学士,后入逆案坐徙,赎为民。邹圣脉则是清代人,曾增补注释过《幼学故事琼林》,是一位积极的蒙学书作者。由他们来编写、校订一本这样的小书,理应是上乘的了,但书中讹误之处也还不少,有的文句甚至不够通顺,因此是否为书坊托名,还很难说。
尽管如此,本书仍有其独特之处。它以五言韵语叙述从上古到明代的历史,明白流畅,易
读易记,在蒙书中别具一格;又常于叙事中寓论断,有些还颇有见地。如:
项羽力拔山,一怒须如铁。恃己多勇才,不用谋臣策。唯有一范增,见弃归田宅。
垓下被重围,楚歌声惨切。起舞于帐中,泣与虞姬别。非不渡乌江,自愧无颜色。
拔剑丧其元,兴亡从此决。
这里把项羽之亡归于「恃己多勇才,不用谋臣策o」就说得比较正确。刘邦在总结自己何以胜
项羽何以败的时候说过:张良、萧何、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段话与本书的观点是一致的,它说明人才对于事业成败的极端重要性。得人则兴,失人则亡;得人则治,失人则乱。历代如此,可为殷鉴。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力求以较少的篇幅容纳比较多的内容,可以说是一本浓缩了的纪传体历史读本,较为适合儿童阅读记忆,这也可能是它在过去所以广泛流行的原因之一。如《秦纪》中就包括不韦献姬、焚书坑儒、火烧阿房、指鹿为马、鸿门之宴、圮上纳履、胯下受辱、寄食漂母和霸王别姬等历史故事。许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史书上用了很长的篇幅加以叙述,而在本书中常常只有三言两语,显得要言不繁。当然,历史现象是复杂的,想用几句话去概括复杂的历史进程显不可能,这里无非是给儿童一个初步印象,让儿童知道一点历史的大体轮廓罢了。这种由简入繁的办法,适合儿童的阅读能力,便于记诵,直到今天也还有可供借鉴之处。至于这种浓缩的纪传体的编写方法是否适合学习历史知识之用,自然还有待研究。
本书于正史之外,还广泛吸收了神话、传说和社会上流传的遗闻、轶事,这也是许多蒙学书的一个共同特点,目的大概在于增加儿童的阅读兴趣,就像今天的儿童读物中常有童话、寓言一样。因此它虽是历史启蒙读本,却又不是严格的历史书。如「昭君和番」的故事,史书上明明说的是「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而在本书中却仍然冤枉了一个毛延寿,说是因他故意把昭君画丑了,才未被宠幸。又如称包拯执法无私,拿曹国舅下狱,《宋史》中并无此记载,相反的说曹佾「端拱寡过,善自保」,是一位「纯臣」。有人干脆把历史看成「掌故」或「故事」,当然不见得恰当,但神话、传说之入蒙书,亦可不必责以非信史,只是应该辨别清楚,因此我们在书中加了一些按语,以便帮助读者了解历史的真实情况。
如同其他封建时代的史书一样,本书中充满了封建正统观念、封建宗法思想、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思想,封建性糟粕是很多的,同时差错也不少,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随意性,不够严谨。如《西汉记》中称汉昭帝「七岁登帝阙」、「政事皆自决」,注解中甚至说「大臣拱手而
已」,实际上当时政事皆决于霍光,昭帝自己倒是个「拱手而已」的皇帝。书中还有些论述脱
离历史实际,碍难接受。如历代史家对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统治的元朝,认为它既是中国版图
最广大的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在蒙古铁骑侵入中国本土的过程中,苎兀史》
上就有不少「杀戮殆尽」、「骸骨遍野」的记载,而本书苎兀纪》中的叙述,却对蒙古贵族的
统治大加美化,什么「轻徭薄税敛,节用省繁刑」、「天下一区宇,四海乐升平」,注解中甚至说元世祖忽必烈时,「规模宏远,出于汉唐之上」,这种评语为他书所少见。作者泯除蒙汉界限,不以所谓异族入主中国称之,从这点来说是可取的,但对元代社会生活的认识,显然是
错误的。
在校勘中,对于明显的错字已予改正;至于史学观点上的问题,就只能留待读者去评说了。
喻 岳 衡
一九八七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