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文化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40152991
  • 作      者:
    冯天瑜, 杨华, 任放编著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文化史》在中国文化的四个层面中更注重观念层面及其物化形态的叙述,以“小文化”为主线,加强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归纳,彰显每一历史阶段的文化主潮;把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历程作为一条重要线索,凸现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地位;采用文化生态论、特质论等相关理论,增补夏商周断代工程、郭店楚简研究等新成果;体例新颖,化繁为简,便于自学。《中国文化史》适于高校文科通识课及历史学专业课教学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人类社会组织方式亦发生变化。
    农业、畜牧业发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女性曾经是主要农业劳动力,占据社会宰制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向纵深发展,尤其是犁耕出现,要求身强力壮的男子从渔猎转向农业和专业手工业(如制陶),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农业劳动力.体力较弱且有生育之累的妇女则从事纺织、炊事和养育子女等家务劳作。男子的社会地位历史性地超过妇女,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文化人类学的新近研究表明,初民社会不一定都经历了完整的母系氏族制,有些初民社会一开始便由男性主导,但先有母系氏族制,后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父系氏族制区别于母系氏族制的关键,在于世系按父系计算.男子是社会和家庭的主宰和核心。男子出嫁到女方的对偶婚演变为男娶女嫁,母系家庭公社向父系家庭公社转化,进而形成以男子为家长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在父系氏族制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一些氏族首领利用公职之便,将某些集体财产据为私有。最先出现的私有财产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等动产,粮食和家畜逐步也成为个体家庭的私有动产;以后,房屋乃至土地等不动产也为个体家庭所私有。“货力为己”①的私有制社会到来了。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释“中国
二、释“中华民族
三、释“文化”“文明
四、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六、中国文化特质
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八、中国文化史分期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发祥
一、中国人的起源
二、原始农业与畜牧业
三、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四、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

第二章 青铜时代
一、文明的初现
二、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
三、文字的早期形态
四、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
五、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

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三、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四、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
五、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
六、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一、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
二、汉文化时秦、楚文化的继承
三、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日、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
五、帝国文化的固守和外拓
六、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
七、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

第五章 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
一、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
二、玄学与魏晋风度
三、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
四、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
五、佛教华化与三教共弘
六、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七、科举制度
八、文史自觉

第六章 近古文化的定型
一、唐中叶的文化转折
二、渗透禅机的新儒学理学
三、文化的雅化
四、俗文化的展开
五、文官政治的确立
六、文化中心的南移

第七章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一、辽、夏、金、元:征服与被征服的律背反
二、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三、元曲的兴盛
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第八章 晚期帝国文化
一、古典文化的集成
二、极端皇权与文化专制
三、理学的嬗变
四、启蒙新声
五、耶稣会士来华及东西方文化交流
六、郑和七下西洋与“迁海令
七、市井口味与小说丰收

第九章 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一、经世实学
二、兴办“洋务”与“中体西用”模式
三、近代文教机构的兴办与知识分子形成
四、从“维新”到“革命”
五、五四狂飙
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
七、文化论争
八、汉字改革
九、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结语中国文化的发展节奏与去向
插图资料来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