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30169204
  • 作      者: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立法部门,以及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公众,具有连续性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展开
内容介绍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阐述了节约型社会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教训。报告还首次提出了节约指数,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指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粗放的客观事实;同时分析了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节约指数变化趋势,给出了各地区节约指数的综合排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报告提出了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构架、发展目标和五大支撑体系,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在历年战略报告的基础上,应用中国科学院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于中国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全面地评估和数据更新。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立法部门,以及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公众,具有连续性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3.节约型社会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出版了一系列国情研究报告。在这些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要协调发展,要走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通过开源与节约相结合,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解决人口过多和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其中《开源与节约》报告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的四个体系,系统地勾勒出“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框架: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以节约运力为中心的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以及以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特征的生活服务体系。
  1994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然而,《中国21世纪议程》的重点放在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上,节约资源未被纳人中心议题。2002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系统阐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个综合性、长期和渐进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
  2004年初,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目的是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措施,根本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2005年初,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目的是保障中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康,社会更加和谐。
  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节约”的内涵随着历史进程的变化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演进。在农业社会中,节约主要针对危及生存的资源如水、粮食和土地,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是明证。到了工业社会,节约除了对于危及生存的资源外,对于危及发展的资源,尤其是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到了信息社会,资源节约进一步扩大到人力资源的节约、行政资源的节约、文化资源的节约、景观资源的节约乃至数据资源的节约。由此可见,节约型社会是具有广阔内容和长远意义的建设目标。
  上述一系列变迁说明,中国政府的发展观在发生质的变化,由以GDP增长为主要发展目标,逐渐转变到关注以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在与时俱进地深化和拓展,至此,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节约型社会之路初见端倪。
  ……

展开
目录

序言
前言及致谢
首字母缩略词
报告摘要(中文)
Executive Summary
第一篇  主题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章  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一  中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
二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选之路
三  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核心内容
四  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球意义
第二章  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一  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
二  节约型社会的现状与问题
三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挑战和任务
第三章  节约型社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一  西方国家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二  模式选择:西方国家的经验
三  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内外经验、问题及作用
一  循环经济的内涵
二  循环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三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现状及特点
四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问题与意义
第五章  节约型社会的综合评价
一  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的基本依据与节约指数
二  基于节约指数的资源消耗的国际比较
三  基于节约指数的资源消耗的国内比较
四  中国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总体态势
第六章  节约型社会的理论框架及支撑体系
一  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框架
二  节约型生产体系
三  节约型城市发展体系
四  节约型消费体系
五  节约型科技支撑体系
第七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对策与建议
一  健全管理体制,形成良性治理结构
二  制定战略规划,促进优先有序发展
三  完善激励政策,综合推进节约环保
四  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实力
五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六  重塑节约文化,奠定新的文明基础

第二篇  技术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资产负债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
一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二  2006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第九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数据统计图表
一  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综合表及对应图
二  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分解表及对应图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的理论与方法
一  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的制定原理
二  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矩阵的构建方法
三  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方法
第十一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资产负债分析图表
主题报告附录  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国内外比较
一  主要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国际比较
二  各地分行业或部门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比较
三  基于节约指数的国内农业部门物质消耗的比较
四  我国区域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因素贡献分析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