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br>1 概述<br>1.1 污水再生利用意义<br>1.2 编制目的<br>1.3 本书适用范围<br>1.4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br>1.5 北京市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基本原则<br>1.6 污水再生利用政策<br>2 污水再生利用专业术语<br>3 污水再生利用的基本要点<br>3.1 再生水水源<br>3.1.1 一般要求<br>3.1.2 水源量<br>3.1.3 水源水质<br>3.2 污水再生利用对象分类及主要约束条件<br>3.2.1 对象分类<br>3.2.2 主要约束条件<br>3.3 再生水水质<br>3.3.1 水质指标<br>3.3.2 农业用水<br>3.3.3 工业用水<br>3.3.4 景观环境用水<br>3.3.5 城市杂用水<br>3.3.6 补充地下水<br>3.3.7 饮用水<br>3.3.8 水质标准的制定和修改<br>4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模<br>4.1 再生水需水量的调查和分析<br>4.1.1 调查对象<br>4.1.2 调查方式<br>4.1.3 调查内容<br>4.1.4 调查结果分析<br>4.1.5 再生水需水量调查表<br>4.2 再生水需水量的确定<br>4.2.1 冲洗道路和浇洒绿地<br>4.2.2 住宅和公共建筑冲厕<br>4.2.3 景观环境水体<br>4.2.4 农业用水<br>4.2.5 工业用水<br>4.3 设计规模的确定<br>5 污水再生利用技术<br>5.1 概述<br>5.2 处理工艺的选择<br>5.3 单元技术<br>5.3.1 主要单元技术<br>5.3.2 生物接触氧化法<br>5.3.3 混凝沉淀法<br>5.3.4 石灰混凝再碳酸化(]BS)法<br>5.3.5 曝气生物过滤法<br>5.3.6 快滤法<br>5.3.7 微絮凝一过滤法<br>5.3.8 活性砂过滤器及活性砂除氮过滤器<br>5.3.9 超高速过滤器<br>5.3.10 活性炭吸附法<br>5.3.11 微滤法<br>5.3.12 超滤法<br>5.3.13 反渗透法和纳滤法<br>5.3.14 氯消毒<br>5.3.15 臭氧氧化法和臭氧消毒<br>5.3.16 紫外线消毒<br>5.4 污水再生利用主要组合工艺<br>5.4.1 再生水用于工业<br>5.4.2 再生水用于城市杂用<br>5.4.3 再生水用于景观环境水体<br>5.4.4 再生水用于农业<br>5.4.5 再生水用于地下回灌补充水源水<br>5.5 回用工程设计实例<br>6 再生水输配水<br>6.1 再生水管线设计<br>6.1.1 输配水方式<br>6.1.2 输配水管的布置<br>6.1.3 再生水输配水管的水力计算<br>6.1.4 输配水管调节设施的设计<br>6.2 管材<br>6.2.1 管材的选择<br>6.2.2 钢管<br>6.2.3 球墨铸铁管<br>6.2.4 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br>6.2.5 硬聚氯乙烯塑料(PVC—U)管<br>6.2.6 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夹砂(RPMP)管<br>6.2.7 其他管材<br>6.3 防止再生水管误接的措施<br>6.3.1 再生水管的标志<br>6.3.2 再生水系统阀门井的标志<br>6.3.3 再生水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管道的交叉<br>7 再生水系统维护管理<br>7.1 运行管理<br>7.1.1 输配水管线的运行管理<br>7.1.2 再生水厂的运行管理<br>7.2 水质管理<br>7.2.1 主要内容<br>7.2.2 水源水质管理<br>7.2.3 供水的水质管理<br>7.2.4 水质测定<br>7.3 安全管理<br>7.4 维护管理资料保存<br>参考文献<br>致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