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一、城市化与人居环境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城市问题曰益加剧。人们在积极寻求对策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着“人居环境”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从“城市公园运动”到“田园城市”,从“园林城市”到“森林城市”,从“山水城市”到“生态城市”等一系列城市建设的理论,其实质都是追求人工生态系统的自然化。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热望,即想方设法构筑适宜的人居环境。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逐步减少,但仍然必须依靠自然环境。最早的文明人类不得不靠河流及其流域的肥沃土地来进行耕作,并以此来加速自己的聚合与定居。文明一经形成,人类就开始把自己的“摇篮”编织得更大,甚至可以从摇篮中走下来,依靠人类的智力,去创造适于自己生活的人工环境,创造交往的工具和方式,去攀登文明进步的高峰。但是,不管人类文明如何进化,无论是古文明的摇篮,还是现代文明的城市,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绿色环境。从遥远的“桑林”或“圣林”走出来的人们,构筑了强大的现代人类栖居地一一城市。这一栖息地越大,对绿色空间的依赖性就越强,同时,作为人类接触自然的主要场所,会伴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相关的理论研究变得越来越必需。
城市文明史其实是一部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心理环境竞争与共生,改造与适应的发展史或生态史。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来,城市问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流”的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问题;第二类是“网”的问题或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布局问题;第三类是“序”、“源”和“汇”或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一个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调节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净化的竞争序主导系统,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系统的持续与稳定,而这一切的关键取决于城市人的经营、管理与控制行为(王如松等,1994)。城市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失调是管理部门企图用机械控制论代替生态控制论、用主观意向代替客观规律致使生态序紊乱的结果。
“人居环境科学是针对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尝试建立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吴良镛,2001)。由吴良镛先生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提出了人居环境建设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园林学三大学科整合的学科体系,是解决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新思考与新视野。这是在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构建的人类聚居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框架基础上的进一步整合与提高,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站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高度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哲学思考。建设优美的、适宜于人居的生态环境,离不开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物--城市,离不开以庇护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建筑,离不开改善人类生存与活动的户外空间--绿地景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