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者治神
(一)修德正己
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一方面是要加强医德修养,另一方面全面掌握诊疗疾病的技术。
凡是医务人员首先都要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尤其针灸医生,要用针刺人人的肌肉,用火烧灼人的皮肤,更应格外关心体贴病人,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要做到像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上所说的:“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崄嚱、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这就是说看到病人的痛苦如同在自己身上一样,发自内心地同情他的不幸遭遇。要不顾艰难险阻,不管白天黑夜,严寒酷暑,饥渴劳累,不计一切个人得失,专心去为病人服务。特别是针灸医生多治急病暴疾或参与抢救工作,更应发挥针灸简便易行的特长,凡遇病人应当不分时间、地点立即进行治疗,不得因循迟缓,慢条斯理,贻误病机。
孙思邈说得好:“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因为“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这是说凡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给人诊治疾病的时候,要平心静气,没有任何欲望和要求。医生不得仗恃自己的专长,一心谋取私利,贪图财物。病人辗转床第,痛苦不堪,全家忧虑,焦急万状。如果医者安然欢娱,洋洋自得,满不在乎,是很可耻的行为。所以,清代医家费伯雄说:“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我若有疾,望医之相救者如何?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如何?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这些话真是金石良言,设身处地一想,假如我是一个病人,谋取名利的思想就淡薄了。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针灸医生,对有灾难的患者有所欲望,乘人之危,有所要求,那是非常可耻的行为。
作为一个针灸医生,还应当穷极医源,精通专业,博览群书,广采众长,切实掌握基本知识,不断学习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古代对中医针灸医生的要求是:“凡欲为大医,必须诘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辄颠殒。”(《备急千金要方》)。可见所要掌握知识之全面!针灸是中医内容之一,古代医生多能掌握。随着医学的发展,虽有分科,但作为专业针灸医生除要学习中医的本草药性以外,对经典著作和其他各科基本知识,缺一不可。现代的针灸医生还要掌握西医的解剖学知识,每扎一针,都要知道其下的组织结构、脏器位置,否则就会像“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容易出现医疗事故。
(二)安神定志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要求:“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灵枢·官能》也说:“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针灸医学临床实践证明,针灸疗效与医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有关。如果医生不能做到精神饱满、心平气和、精力集中,就不能仔细审查病候,巧妙运针行气。临床上有许多针灸医生扎针多年,经常是一扎上就开始留针,留30分钟一拔了事,从未仔细体会过“沉涩紧而已至,轻滑慢而未来”的感觉,更不用说运针行气,使气至病所了。这样治疗虽也会有一定的疗效,但十分有限,没有把针灸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针灸医生治疗前应安神定志,平气调息,治疗过程中要精力集中,把力量作用于针尖,细心体会针下轻重疾徐的奥妙,针刺所到的组织层次部位,并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