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75196
  • 作      者:
    叶嘉莹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聆听叶嘉莹教授的款款饼解;畅游中国诗词古典艺术世界。《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不单是解释字义典故,也不止于介绍学术研究的成果,而是把她对人生的热爱、对生命的讴歌、对生离死别的同情、对豪情壮志的敬佩,对忠义气节的推崇.对淡泊超逸的景仰熔铸入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讲述中。
展开
作者简介
    叶嘉莹(1924— ),古典诗词专家,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淡江大学、辅仁大学,应聘为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密西根、明尼苏达等大学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并应邀讲学于北京、复旦等数十所大学。1969 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 年获颁“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着有 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合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溪词说》、《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词学古今谈》、《清词选讲》等三十多种,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学术影响,而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普及尤其贡献卓越。
展开
内容介绍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为叶嘉莹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期间的演讲稿结集,作者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脉络,深入浅出地讲授如何读诗词、如何懂诗词,如何联系诗词与人生等主题。《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的特点在于,根据讲演录音整理,文字生动,有现场感。叶嘉莹教授已有几十年的古典诗词的教学和研究经验,古典诗词已经融入了她的生命当中。经她挑选的十个题目,于古典诗词初学者或者感兴趣者而言,是基础而重要的十点,而也通过这十个方面的讲授,叶嘉莹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诗词丰美多姿的想象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五讲 一位晚清诗人的几首落花诗<br>《诗经》是我国最早、最纯朴的诗歌,那个时候写诗,有所谓‘t比兴”之说,像什么“关关雎鸠”、“桃之天天”,都是非常简单的,看见什么就写什么,用以引起一首诗的兴发感动。而且用的都是最简单的形容词。“关关”就是鸟叫的声音,是雎鸠鸟在叫;‘‘天天’’是少好之貌,看到鲜艳的桃花因而联想到女子年轻而美好的样子。可是诗、慢慢地演进下来,后来就有了《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国从最简单最纯朴的四言诗,发展到五言诗开始成熟时候的作品,所以它真是“婉转附物,怊怅切情”(《文心雕龙·明诗》),写得如此之婉转,低回反复。五言后来就进步到七言了,而中国诗歌在演进之中形成的最为精美的一个体式,应该是七言律诗。我以前曾经简单地介绍过,我说大家都以为中国旧诗的形式、格律,既讲求平仄,又要押韵,好像是很繁琐的,其实不然。我曾经给大家归纳成两个基本的体式。一个就是A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再一个就是B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绝诗和律诗就是以这两种形式组合而成。(详见本书第三讲)<br>这种平仄的形式,就是在齐梁之间,由于佛教传入,大家学习佛经的梵唱,才注意到拼音的反切,注意到四声,觉得这样念起来才好听,文学的演进总是伴随着这些作者自己对文学体式的反省。通过这种反省,结果他们不但发现我们中国的语言有平上去入的四声,而且发现我们的语言是独体单音的。因为是单音,所以我们要讲求平仄;因为是独体,所以我们可以讲求对句。以前有李笠翁的对句,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等。怎么样叫对呢?就是词性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天”是一个大自然的名词,“地”也是大自然的名词,“天”与“地”,词性相同。除了词性相同以外,平仄还要相反。“天”是第一声,是平声;“地”是第四声,是仄声,平仄相反。“雨”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风”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词性是相同的;“雨”是仄声,“风”是平声,平仄是相反的。“大陆”,一个形容词一个名词,这两个字都是仄声;“长空”也是一个形容词一个名词,两个字都是平声。我先讲这个,是因为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七言律诗,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求是对句。<br>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位晚清诗人的落花诗,它的体式就是七言律诗。律诗每两句叫作一联,开头两句是第一联,也叫“首联”;第三句跟第四句是第二联,我们管它叫作“颔联”;第五句跟第六句是第三联,我们管它叫“颈联”;最后两句是第四联,叫“尾联”。中间的两联,就是“颔联”和“颈联”,都要求是对句。所以这是我们中国诗里边最为精美、要求最严格的一种体式。而这个精美的严格的要求不是强加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之上的,而是我们中国独体单音的这种语言本身的特色,我们的语言文字本身就容易形成这样的美感特质。我们一般说的律诗都是八句,五个字一句的就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个字一句的就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那有没有句数更多的呢?十句,十二句,十四句,十六句,或更多句,当它们两句两句都对起来,是不是也可以呢?可以。这样长篇的如果都对起来,就叫作“排律”。可是如果是那么长,而且都要平仄相反,都要词性相同,那就要求得过分严格,让人觉得太死板了,就运转不动了,呆滞了,所以在长短上要要求适中。<br>在中国诗歌的体裁形式之中,最为精美的就是七言律诗。而晚清时代,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旧体诗歌发展到最为精美的一个阶段。因为有过去那么多的作品可以吸收,可以参考,可以继承,所以是它最精美的一个阶段。再以后我们就有了五四的文学革命,新文学开始了,写旧诗的人就减少了。如果还继续写下去,中国的旧体诗会不会有更新的成就?这个已经是不能假设、难以想象的了。晚清的时候,诗歌就有两个方向的发展,在同治、光绪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类旧诗,我们就叫作“同光体”。什么是“同光体”呢?“同光体”这个名字初见于陈衍给沈乙庵(曾植)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见《石遗室文集》卷九)。陈衍就是晚清著名诗人陈石遗,他曾提出来所谓“三元”之说(见《石遗室诗话》卷一)。“三元”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开元”,盛唐的开元年间,李白、杜甫都是开元时代的;“元和”,中唐的“元和”年间,像韩愈这些诗人的时代;“元祜”,北宋“元祜”年间,苏东坡、黄山谷这些人的时代。所以我们从他提出“同光体”,而且提出所谓“三元”说,我们就知道他们追求的是一个融汇唐宋,兼有两个时代诗歌之长,而同时在继承之中还有所创新的这样一种风格。
展开
目录
    总序<br>推荐序<br>第一讲 从中西文论谈赋、比、兴<br>第二讲 《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br>第三讲 诗歌吟诵的古老传统<br>第四讲 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br>第五讲 一位晚清诗人的几首落花诗<br>第六讲 双重性别——论“花间词”的美感特质<br>第七讲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说<br>第八讲 几位不同风格的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到贺双卿(上)<br>第九讲 几位不同风格的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到贺双卿(下)<br>第十讲 爱情变成了历史——晚清的史词<br>第十一讲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br>附录 诗之美斯之美——专访叶嘉莹教授<br>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