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术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647992
  • 作      者:
    徐皓峰著
  • 出 版 社 :
    靑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个当代失意官僚的儿子在非武侠时代练就绝世武功。经历了都市的各色生活和父辈的历史迷宫。最终以上古的方式飞往冥王星。
  整部小说充分展露了皓峰的文风,以喜剧的方式刻画具有悲剧色彩的小人物,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嬉笑怒骂,他的黑色幽默,归结到阅读者笑着哭的阅读经历,俱是那情怀的最好注释。
展开
作者简介
  徐皓峰,1973年生人,1997年开始纯文学与传奇文学创作,在《小说界》和《中华传奇》杂志发表《1987年的武侠》,《处男葛不垒》、《流氓家史》,《柳白猿别传》等多篇小说。1998年开始研究道家文化,在《上海道教》、《中国道教》杂志发表《陈撄宇的文笔》,《<性命圭旨>的疑字》等多篇论文。2006年整理出版《逝去的武林》,轰动国内外武术界,被评为社科类年度十大好书之一,次年推出了韩文版。
  2007年出版硬派武侠小说复兴之作《道士下山》。
  即将推出《大日坛城》、《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等力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国术馆》是以武求道的“武道小说”开山之作。运用魔幻现实生义手法写就。讲述一个当代失意官僚的儿子在非武侠时代练就绝世武功。经历了都市的各色生活和父辈的历史迷宫。最终以上古的方式飞往冥王星。全书戏剧性强、情节幽默,是武侠小说进入当代生活的转轨之作,以令人狂笑的幽默演唱传统文化的挽歌。著名作家莫言先生亲题书名并给予评语——“高术不可妄用”。
  作者的《国术馆》《逝去的武林》曾在武术专业杂志《武魂》连载,未出书即已轰动国内外武术界,出版后影响更为深远,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梁文道主持的《开卷八分钟》及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说事》为其做了节目或进行了推荐。
  作者的《国术馆》《道士下山》在武侠小说界树立起“硬派武侠”的名号,让武侠进入了民国时代(此前的武侠小说故事多发生在古代),并以事件所出有据、武打真实专业、行文富于意境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同,某些章节被看作专业武术资料。在多家武术同站转载。
展开
精彩书评
  狂笑,捶地,心如刀绞,悲悯,high……各种不可能关联的情绪接踵而至。与“奇书”的称呼相比,“邪书”似乎更确切。出乎老读者意料的是,作者内心之丰富,触点之纷杂,手法之吊诡,竟然让这本书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流行气质。很难界定与分类,但这本非常规的书,有颗你难以料想的武道的核。
  ——赵赵(《动什么别动感情》作者)
  这部小说充分展露了皓峰的文风,以喜剧的方式刻画具有悲剧色彩的小人物,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能作出这样让人笑着哭的文章来,需要智慧,更需要菩萨心肠。
  ——徐瑛(喜剧《此刻》编剧)
  看皓峰的小说,常常会和他生活中的那些故事联系在一起,亦真亦幻。尖刻里带着悲悯,自嘲里带着苍茫,一笔带过的轻松里埋藏着巨大的承担,奔如江河的念头里隐存着无数不甘的事件。那些人,那些事,有很多人的影子,他们彼此损耗,又互相深怀恻隐。而今,他们进入《国术馆》,成为群像。他们矗立在一起,不是为了解决悬疑,而是为了取暖,在各自的因缘中进入、纠缠和消失。这就好像无解的人生一样,哪一份答案都会让人觉得失重。在皓峰的笔下,不动声色的展示,出其不意的判词,气韵在无解中流转,成为传奇。
  ——程然(《莲花次第开放》作者)
  爱读佛经的皓峰兄学过美术,他心中“末法时代”的恐怖画卷,已经一笔一笔地画到小说里。我推测,和许多大彻大悟的高人一样,他对世界的态度是绝望的。皓峰兄的小说既是武道小说,也是佛理小说,更是黑色幽默的上乘之作。
  ——欢乐宋(“王小波门下走狗大联盟”盟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有邪
  一
  我一生下来就离开父母,因为我的额头形状突出。我的母亲美丽单纯,我的父亲彬彬有礼,他之所以事事得体,因为他很早以前便是个官迷。我的远离家庭,与他这一爱好相关。
  也怪我的姥爷,我出生后,只有他觉得我的脑门有楞有角,是相书上的“麒麟骨”,会克父亲官运。父亲那时刚升科长,一听这说法立刻脸色蜡黄,恰好母亲是一位上进的姑娘,她还要读夜校,于是姥爷吞下自己酿的苦果,将我一养就是多年。
  由于我被姥爷直接养大,所以对父母是姐姐姐夫的感觉。姥爷没有儿子,我随母姓,正好延续了他的血脉,我从小觉得这是个阴谋。
  我的母系是个暴力家族,从原始社会开始,只要打仗就冲锋在前,19世纪末他们仍然舞枪弄棒,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但洋人造了大炮,他们接二连三地阵亡。我的母系从此弃武从文,转变后的家风中,据说只有一人尚存武将气概,他是姥爷的弟弟,在西北戈壁的监狱中劳改,家里人叫他“二老爷”。
  我五岁时,姥爷去老家祭祖,惊讶地发现祖坟成了个露天泳池,方想到自己一生多灾多难,原来全因坏了风水。姥爷归来,召集了所有家庭成员,但都对祖坟被淹束手无策,看来我的母系真是没落。
  他们讨论的结果是,只有一个人能避开那可怕的灾难,因为他年纪轻轻就被赶出家门——他就是监狱中的二老爷。
  姥爷说,祖坟上被无数男女浮游,按照风水必生恶子,继承母姓,我便充满危险。从此我又改回父姓,回到父母身边。我想,父亲对我是一种算不过来账的感觉。我保持着小舅子的自我认识,他俩对我的脑门也保持着警惕。
  母亲夜校初中毕业,又生了个男孩,已长到3岁。他爱在地上爬来爬去,在床下、桌子下、椅子下有无数的藏身之地——据母亲讲,这也是我父亲的习性,他在单位复杂的人事变动中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父亲来自农村,在城市中卓绝奋斗,在我8岁那年,成了一个为民办事的好官。为改善六百人的居住条件,他推倒了一片木板房,在原地建起高楼。深渊一样的地基,令父亲备感自己的成功,他总去视察,站在足以将他摔死的深坑边沿,满不在乎地抽着香烟,风将他的头发吹得像燃烧的火焰,其英俊潇洒令我自叹弗如。
  楼盖好后,他从此走上了霉运。
  随着我脑门的日渐隆起,他终于失败到底,免职归家,唯一的乐趣是拨电视频道。他把电视看坏后,就整日睡觉。母亲又上学了,她每晚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去上夜校中专,后来很难再见到她面。
  我模糊地记得姥爷评价父亲,说他的颓废不是因为我的脑门,而是因为一架失事的飞机,它陨落一片冰冷的草原。弟弟的飞机玩具,也在一个晚上神秘消失,他哭了两天。
  我家高居四楼,为补偿丢失的飞机,父亲常将弟弟抱出阳台栏杆外,作飞翔状,两人都觉得非常刺激。一天我放学回家,见到父亲和弟弟正在阳台,欢声笑语中,弟弟飞了出去。晚上母亲回家,和父亲并没有吵架,我度过了一个安稳的夜晚。临睡时我想:“如果什么都不想,该有多好。”
  第二天,我肯定醒来了,依照惯性去上学了,但我对自己已无知觉。
  心念重新启动,是在一个遥远的早晨。我刷牙时,发现水池中躲着个男孩,他将食指放在口前,说:“嘘!哥,是我,我已经十岁了。”
  他是我的弟弟,竟然活着,那一天是我十七岁生日。我八岁到十七岁之间的少年时光就此没了去向,由儿童直接成了青年。弟弟自小东躲西藏,对家里的情况也不大了解。我问:“妈妈呢?”他回答:“上大专了。”
  我刷完牙,习惯性地背上书包,方想到自己应该上了高中,低头问弟弟:“你不上学吗?”他跳出水池,跟着我走了。出门时,见到爸爸躺在床上,后脑对着我,上面已脱落了大片头发。
  我叫了声:“爸!”他回过头,果然如我所料,他丧失了他的英俊,赘肉一脸。
  我和弟弟在马路上分手后,凭着惯性,我到了中学。坐在座位上,感到前面第三排第二行的人与我有着极深关系,那是个女生。我想,也许在我十五岁的时候已喜欢上她,我就这样开始了初恋。
  所有的男生都关注着她。我班有男生21人,女生19人,女生一盘散沙,男生则以一个会武术的人为中心。据说他师爷为大内高手,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是光绪皇帝逃难路上的贴身保镖。他知晓一些清宫秘闻,在课间休息时常痛骂慈禧。
  他眉骨很宽,眯着的眼睛高深莫测,他是三排二行女生的男友,常像个保镖般跟在她身后。
  她和他是班上唯一谈恋爱的一对,被同学们用扑克牌名称为“Q”与“K”,我一觉醒来后的青春陷入困境。这一年的北京,在郊区地带有过一场轻级地震,对于这一异相,姥爷说是国运将变,对我而言,是二老爷刑满释放。二老爷干瘦地从戈壁归来,找了份工作,成为西单一家商店的守夜人。
  在我的印象中,二老爷是有武功的。多年前,姥爷说过一位家乡武师的故事:
  1898年,义和团与洋人展开激战,一个叫周寸衣的汉子,背了二十把刀赶来,砍坏了十七把刀。义和团当时与清政府合作,战役结束后,清政府对战场进行了审查,精确到每人的杀敌数。
  周寸衣杀敌人数是一人。
  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杀一个人砍坏了十七把刀,未免过于残忍,于是清政府进行了复查,结果是,他杀了一百七十二人。他的人数增多了,别人的就相对减少,招致了许多人的不满。
  周寸衣为了表明自己确实杀了一百七十二人,日后不管哪里打仗,都会背着二十把刀赶来。但是清政府又不与义和团合作了,不再来核查战场,望着尸横遍野的战场,周寸衣总是徒生感伤。直到一天,战役结束后竟然又有人核查战场了,告诉他:“你杀了一百七十二人。”
  清政府在此次战役中灭亡,核查战场的是取胜的新政府,他发自肺腑地叫道:“新政府好!”
  他杀的是新政府的人,新政府准备将他枪毙。
  但他是义和团英雄,最终被减刑关进监狱。他脚带镣铐,每日望着窗外墙上“民权、民主、民生”的字样,小步蹭着练拳。三年后他刑满释放,步入武林未逢敌手,被称为“小步蹭着打遍天下”。
  故事当年是如此结束的——这个人是二老爷的师父。十六岁的我向姥爷核实,他已不记得这个故事。
  二老爷并没有像我所期待的去祸乱武林,只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守夜人。我平庸乏味地活到了高中的最后一年。十六岁的我表情冷漠,思想肮脏,在每个课间都会产生幻想。幻想着一个人小步蹭着走进楼道,将我从无聊的校园带入武林。
  Q整日散发着椰子味道,和她的高手男友行为不检,课间爱呆在走廊窗边,一天他俩发出一个响亮的“呗”声,大家都判断那是亲嘴,已经有人叫她“娘们”。
  “三班的娘们……”每听到外班学生如此说话,我便心如刀绞。我早该拜师修习拳术。
  夏天很快到来,明年此时便要报考大学了,我的功课极差,也许此生再见不到她。每当我如此思索,便会进入梦境。梦中有一片模糊人形,在青色庭院中穿梭不停——此梦境我反反复复地进入,模糊人形日渐清晰,一次发觉其中一人是我的弟弟,他蹲在花坛中,手指放在唇边,说:“嘘。哥,是我。听说你因一个女人感到困惑?”
  我对他讲述了Q裸露的肩膀。她在夏天,儿童般穿着背心短裤,而她的男友蛇一样盘在她周围,令整个校园陷入惆怅。弟弟在花丛中叹息,然后劝我去找二老爷。“二老爷会武功?”面对我的提问,弟弟神秘一笑。
  我失魂落魄地来到姥爷家,央求姥爷再讲个二老爷的故事。姥爷苦思半晌,讲了个“二老爷躲了”的故事:
  民国初年,实业救国、军事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等运动均告失败。正在兴起的是“拳术救国”运动,一座气势恢弘的武馆在上海建立,馆长便是“小步蹭着打遍天下”的周寸衣。
  武馆名为国术馆,就职典礼上,记者提问:“为什么叫国术馆?”周寸衣顺口说:“因为我们练的是国术。”记者原本期望一句“爱国之义”的回答,不料说出了一个新名词,立刻兴趣大增,继续发问。
  问:何谓武术,何谓国术?
  答:武术——强身健体,国术——保家卫国。
  问:什么拳配称国术?
  答:我的拳。
  见报后,周寸衣为自己的口才而得意,当到国术馆比武的人络绎不绝时,方意识到那番话得罪了整个武林。周寸衣前半生在战场杀敌,后半生在国术馆比武,终于累得重病不起。他的徒弟被接连击败,国术馆很快倒闭。
  姥爷说:“周寸衣唯一没被击败的徒弟,就是你二老爷。他很早就离开了。”至于二老爷去了哪里,姥爷在努力回忆,他转向墙壁,忽然两肩一松,垂头睡着了。
  半个小时后,姥爷醒来,已经忘记了那个故事。
  我沮丧地回家,见到父亲呆坐在客厅。我的家总有骚臭之气,父亲不看电视,便会大小便失禁。今天停电,父亲坐在屎尿中,等了我一个下午。
  洗刷衣服,我已速度很快。但劝父亲洗澡,颇费功夫,他像小孩一样怕水,洗澡后会清醒半小时,询问我一点生活近况。
  当他得知我已十九,兴奋地大叫:“成了,疤楞的女儿归你了。”青年时代,他的一个同事叫作“疤楞”,生下个女儿,说好日后嫁我。但疤楞的官运比我父亲更为悲惨,早早地免职,远去它方,据说成为了一个保卫科长。
  当Q携其男友行走时,这个不知是否出生的女孩,是我最大的安慰。
  受香港影响,这一年夏天女人流行短裤。历史老师说,短裤的出现,说明社会即将转型,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就要到来。
  一天放学后卫生扫除,我负责擦窗。玻璃反射着Q的身影,她穿着白色短裤,俯身扫地,自然地呈现臀部形状。当抹布擦到玻璃上Q的腰部,我的手突然失控,迸发出巨大力量。
  玻璃碎了一地。
  Q提着扫把跑过来,见没流血,白了我一眼,弯下腰扫碎玻璃。她将玻璃扫进簸箕,汗淋的发丝经过了我。我侧着身体,让过了她的双肩,还有她的后背,当她高起的臀经过时,碰到了我的手背。
  她没有反应,且行且扫地去了,将我的手脱落。
  扫除完毕,她出了校门,骑着自行车向东而行,她蹬车的动作令赤裸的小腿骤然团紧,浑圆在草木的绿色中。三十分钟后,她骑过一座桥,顺着条小河进入一片红砖楼区。
  然后,她在我眼前消失……
展开
目录
序一 君子皓峰
序二 夜读《国术馆》
自序 黄金时代与黑冷天堂
第一章 有邪
第二章 夜话
第三章 暗拳
第四章 异语
第五章 真言
第六章 空名
第七章 无伤
后记 那时,我在做什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