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战争是如何结束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71910
  • 作      者:
    丁西军主编
  • 出 版 社 :
    军事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战争是如何结束的》为“纪实系列”之《战争是如何结束的》。《战争是如何结束的》汇集了最经典的战争史实。
展开
内容介绍
    《纪实系列:战争是如何结束的》为“纪实系列”之《战争是如何结束的》。《纪实系列:战争是如何结束的》汇集了最经典的战争史实。
    全书共分十篇,主要向你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是如何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太是如何结束的;朝鲜战争是如何结束的;越南战争是如何结束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如何;两伊战争是如何结束的;马岛战争是如何结束的;海湾战争是如何结束的以及科索沃战争是如何结束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20世纪的战争,硝烟逐渐散尽,造成的创痛逐渐被淡忘。偶尔勾起人们记忆的多是那些因惨烈、壮观而著名的战役战斗——那些构成“战争主体”的作战过程。 “战争是如何结束的”旨在通过纪实性的描述,直观地再现“战争结束”的过程和经历,为“非专家”型的读者,粗线条地勾勒出那一团朦胧“月晕”的大致轮廓。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的
    一、德俄“单独媾和”  列宁“和平救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人1916年,前方战事犹酣。但就在所有参战国的军队为了实现自己的军事目标而慷慨牺牲的时候,以德、俄为主要倡导者,在各参战国的政界出现了一股“和平”的“暖流”。一时间,战场上的对手坐到了谈判桌前,打起了“和平”之牌,出现了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了帝国主义的和平”这样的局面。
    1916年,经过两年的血雨腥风之后,各参战国均已感到疲惫不堪,难以支撑下去,继续这场战争已困难重重。尤其是德国,战争计划连连受挫,腹背受敌,英海军四面对其封锁,胜利已遥遥无期。当然,还有一个事实也绝对不能忽视,那就是德国在战争中掠夺的土地、财富最多。在这种形势下结束战争,德国自然不吃亏。另外,目前,德国的处境虽然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但他的军队仍然很强大,凭借这一条就可以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占据主动。鉴于以上两点,这时结束战争对德国来说自然最为有利。
    此时的俄国,正是人们常说的“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此时,它已是日薄西山。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俄国有近40%的男子被应征人伍,后方剩下的大都老弱病残。劳动力严重缺乏,耕地大量撂荒。有些地区一年到头颗粒不收,粮食等日用必需品严重不足。战场上,俄军更是连连失利,到1916年的下半年可以说是四面楚歌。在国内,人民的反饥饿、反战争、反沙皇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俄国,真正到了内外交困的地步。
    促成俄国急于跟德国媾和的另一个直接动因是,俄国与英、法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俄国宫廷内部的亲德分子为数很多,他们早就有了与德国媾和的愿望。尽管在大战初期,英、法、俄三国曾签订过协约,协约规定每个签约国“未经缔约盟国其他各方的同意”,既不能与敌方“单独媾和”也不能退出战争。但这一纸空文哪能与上述一系列重大利益相比?因此,“单独媾和”的骚动始终伴随着战争的主旋律。
    1916年,“和平”的呼声主要来自德、俄。但由于各方利益错综复杂,媾和进程并没有多少进展。直到1917年,才出现了新的转机。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一个创世纪的钟声在彼得格勒敲响。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了。通过这场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从此,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诞生了。这场革命,在世界上第一次给资本主义政权敲响了丧钟,同时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敲响了丧钟。
    为了巩固新兴的苏维埃政权,更重要的是把人民从水深火热的战争中解救出来,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决定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并向各参战国提出了立即进行公正民主的和平谈判的倡议。
    1917年11月8日。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与会代表满怀激情,认真聆听着领袖的讲话。列宁宣读了亲自起草的,以苏俄人民委员会主席名义签署的《和平法令》,提出立即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条约。同时,公布无条件地废除沙皇政府同英、法、意等国所缔结的秘密条约。这些条约的核心都是企图在大战结束后兼并领土、瓜分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宁的和平建议出台后,在相关各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列强们看法不一。协约国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双重考虑,拒绝了苏维埃政府的和平建议。在这种形势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断然决定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单方面与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对于同俄国之间的和平谈判,德国早就垂涎三尺了。德国希望就此结束东线战事,以便腾出手来全力对付西线,同时,又可利用俄国主动媾和的机会大捞一把。
    但双方谈判的过程并不像列宁希望的那样顺利,德国国内各派在领土问题上出尔反尔,大做文章。
    对苏联代表提出的《和平法令》,德国代表的回答是:德国只有在其他参战国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接受。这样一来,实际上就等于否定了苏俄的建议。德国代表的答复一经公布。谈判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双方不欢而散。
    1918年1月14日,谈判重新开始。德国代表心里隐藏着贪婪的欲望再次走向谈判桌。他们以协约国不赞同为借口,否定了苏俄代表团提出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方案,同时把所谓的乌克兰代表团拉进会议,要求苏俄承认乌克兰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谈判双方分歧非常大。
    到1月18日。谈判已进行了4天。这天下午,霍夫曼在谈判桌上摊出一张地图,得意洋洋地说:“图上这条线是根据军方的想象画出来的,它保证住在这条线那边的民族获得绝对安全的国家建设和实施民族的自决权”。根据这条线,德国将占领俄国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德、奥两国将占领波兰、立陶宛、自俄罗斯、乌克兰一部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德国将控制莫松群岛、里加湾和波罗的海沿岸港口。
    这一明目张胆的扩张要求,当然遭到了苏俄代表团的坚决否定。
    为了造成既成事实,逼迫苏俄就范,1918年2月9日,德国首先同乌克兰签订和约,并要求乌克兰在签约后24小时同苏俄断绝外交关系。紧接着,霍夫曼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要求苏联代表团接受德国的要求。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避免继续战争,使新生的政权不至于夭折,不得已做出了必要的妥协。3月3日,苏维埃代表团被迫接受德国的最后通牒,签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同意俄国放弃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和爱沙尼亚;在高加索地区,俄军撤出卡尔斯、阿尔达汉和巴统,撤出芬兰以及乌克兰,承认芬兰、乌克兰独立;俄军全部复员。    所谓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使俄国退出了战争,它完全是对新兴的苏维埃政权的赤裸裸的讹诈,俄国丧失了领土的26%,耕地的27%,纺织业的33%和钢铁业的73%。
    苏俄代表团在会上发表声明说:“我们被迫接受目前比我们强大的一方强加于我们的最后通牒,我们立即在这个作为最后通牒式条约上签字,但拒绝对此加以评论”。
    苏维埃国家在缔结和约后,退出了战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保住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也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的反战运动,大大缩短了一战的进程。同时,俄国十月革命也影响和带动了后来的德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正是这场革命推翻了亨霍伦王朝,使《布列斯特条约》变成一纸空文。这也许算是对新兴苏维埃政权的一个慰藉吧。
    二、德国实施潜艇战 美国出兵有借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始,美国奉行的是中立政策。美国人只喜欢超然于与己无关的事物之外,而绝不会放过任何一次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机会。战争初期,美国的普通民众都反对战争,希望过安稳日子,但对统治阶级来说,他们倒是很少关心这些感情因素。美国朝野上下在参战问题上意见很不统一,其统治集团内部因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存在着亲德和亲英两个部分。但他们明白,欧洲交战双方任何一方的完全胜利都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美国采取的对策是坐山观虎斗,希望他们两败俱伤,等待时机再去占有战争的果实,得渔翁之利。
    当战争进入1917年,美国发现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1月9日,德国决定于2月1日恢复无限制潜艇战,使早已做好战争准备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得以说服美国人、欧洲人乃至全世界,美国“不得不”对德宣战。
    早在1915年,德国潜艇就向载有美国公民的商船发射鱼雷,德国还针对美国向协约国提供物资的商船进行拦截。这些“不友好”的行动,曾使美国大为恼火。此外。当美国总统威尔逊就美国海上人员伤亡之事向德国提出抗议时,遭到了德国的漠视。这令美国人大为恼火。
    随着美德危机的加剧,美国国内扩军备战的呼声不断高涨,美国先后通过了“陆军改组法”和“扩充海军法”,总统得到国会授权。可以使用武力与任何歧视美国贸易的国家开战。
    1917年初,威尔逊盼望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当美国获悉德国将恢复无限制潜艇战时,决定以此为口实,对德宣战。
    1917年1月31日,德国向美国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宣布从2月1日起,德国再次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备忘录声称,德军潜艇将向原来规定为战区的海域内的所有船只不发警告就发射鱼雷。但德国也提出了一个让步条件:准许美国的一艘轮船开进英国的法尔默斯港(只能进此港),进港时间只能在星期天,而离港的时间不能迟于下周三。
    德国此举的目的是想给美国留一点面子,它不愿意看到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更不想使美国人与德国从此成为冤家。但美国总统威尔逊并不买德国的账,他大发雷廷:“这意味着战争”。
    2月3日,美国断绝了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同时威尔逊发表了严厉的声明:“任何导致美国人的生命财产损失的行为都将遭到武力抵抗”。此后,就连美国的商船都安装了火炮,随时准备应对德军的挑战。
    无巧不成书。恰在此时,英国间谍无意中在横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上窃听到了德国外交部长给德国驻墨西哥公使的电报。这份电报说,如果美国拒绝接受无限制潜艇战的活。就谋取墨西哥政府作为反美的军事同盟。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的
一、德俄“单独媾和”、列宁“和平救国”
二、德国实施潜艇战、美国出兵有借口
三、三大战役定乾坤、德军兵败如山倒
四、协约国发起总攻、兴登堡防线崩溃
五、萨洛尼卡防线失守、巴尔干同盟瓦解
六、协约国进攻中近东、土耳其受辱“福赛特”
七、奥匈国兵败崩溃、德意志痛失帮凶
八、英美反潜终见效、德国放弃潜艇战
九、基尔水兵大起义、北海战局渐明朗
十、德意志战败投降、德皇退位逃荷兰
十一、和平钟声敲响、大国谈判分赃

第二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是如何结束的
一、斯大林格勒如钢、希特勒始“走麦城”
二、德兵败库尔斯克、主动权逐渐丧失
三、美英各有小算盘、“第二战场”难产
四、意大利宣布投降、德意日同盟瓦解
五、德军战场吃败仗、德国政局陷危机
六、巨头聚会德黑兰、再次筹划“二战场”
七、盟军诺曼底登陆、德寇报丧钟敲响
八、苏德战场传捷报、东欧多国获解放
九、希特勒困兽犹斗、阿登反扑损失惨
十、巨头聚首雅尔塔、瓜分世界定格局
十一、苏军攻克柏林城、第三帝国大厦倾
十二、德寇无条件投降、二战在欧洲结束

第三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太是如何结束的
一、盟军开始大反击、太平洋里煮日寇
二、侵缅日军遭围歼、南亚战局大改善
三、莱特湾海战决胜、菲律宾喜迎麦帅
四、美军占硫磺冲绳、关日本海上大门
五、三国会盟苏出兵、本土决战成泡影
六、持久抗战多牺牲、中国战场掀波澜
七、裕仁宣读投降诏、亚太战火终熄灭

第四篇  朝鲜战争是如何结束的
一、战争成持久态势、和谈奏缥缈序曲
二、敌军横尸“伤心岭”、我军勇破“绞杀战”
三、克拉克新官火气旺、志愿军“零敲牛皮糖”
四、“8-25计划”破产、原子弹恐吓失效
五、以打促谈终签约、中朝携手迎和平

第五篇  越南战争是如何结束的
一、“南打北炸”破产、“越战之父”辞官
二、假求和为拉选票、约翰逊泪别白宫
三、尼克松入主白宫、基辛格妙论越战
四、美军轰炸柬埔寨、换来举国讨伐声
五、老政客假意撤军、大学生决死反战
六、尼克松黔驴技穷、柬埔寨惨遭进攻
七、血案爆发肯特镇、反战浪卷美利坚
八、最后一搏侵老挝、钢铁“小道”炸不断
九、中国正义同志情、抗美援越作后盾
十、春季攻势大决战、黎德寿巴黎签约

第六篇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如何结束的
一、国家生死存亡、梅厄力挽危局
二、以军逼近首都、叙军回天乏术
三、萨达特“战争间歇”、以色列稳住阵脚
四、坦克突击无战果、埃军从此转被动
五、以军乔装过运河、苏伊士城陷围困
六、战场再陷僵局、阿以无心恋战
七、美苏强加干预、阿以终停战端

第七篇  两伊战争是如何结束的
一、两伊战争分水岭、残酷决战巴士拉
二、萨达姆袭岛袭船、霍梅尼以牙还牙
三、袭城战你来我往、购导弹倾家荡产
四、“生化之母”助战、灾难降临伊朗
五、伊朗施计骗军火、里根跌进“伊朗门”
六、美苏争霸齐插手、阴云密布波斯湾
七、联合国决议出笼、霍梅尼欲罢不忍
八、萨达姆重占主动、霍梅尼被迫言和

第八篇  马岛战争是如何结束的
一、英军夺占乔治亚、危局降临阿根廷
二、阿根延痛失巨舰、阿海军斗志尽丧
三、“飞鱼”击沉巡洋舰、举世惊叹阿空军
四、加尔铁里不妥协、和谈良机擦肩过
五、英军占圣卡洛斯、英阿定城下之约

第九篇  海湾战争是如何结束的
一、美伊互不相让、和谈希望破灭
二、空中打击开序幕、地面战争忙准备
三、“沙漠军刀”狂舞、伊军溃不成军
四、伊拉克不堪一击、老布什再发通牒
五、联军神速推进、伊军无处藏身
六、萨达姆走投无路、老布什高奏凯歌
七、美谈判飞扬跋扈、伊签约忍气吞声

第十篇  科索沃战争是如何结束的
一、空袭战全面升级、南联盟示弱求和
二、轰炸中国大使馆、暴行受全球痛责
三、“新干涉”进“死胡同”、联合国当“和事佬”
四、俄罗斯忍无可忍、抢占普里什蒂纳
五、霸权面前无公理、小国总统遭审判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