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
一、铁血统一德意志 一战爆发有前奏
1896年6月,李鸿章奉“老佛爷”之命出使欧洲:3日,在莫斯科与俄外长罗巴诺夫签订《中俄密约》,允许俄国军舰驶入中国各个口岸,并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修建铁路;中旬,到德国购买军火。这次到德国,除了购买军火,李鸿章还有一件私事,他要了却一个长久的心愿,那就是拜访“铁血宰相”俾斯麦。
到达德国以后,李鸿章给俾斯麦写了一封信:“毕士麻(指俾斯麦)相王阁下久挹,大名镇越海国,每恨东西睽隔,会晤无由。何期垂暮之年,忽有绝域之使,遂于并世,得接伟人,实为天假奇缘,自谓此行不负。弟于六月十三号,税驾柏林,现在觐燕礼成,拟于本月二十三号前赴汉倍克(指汉堡)海口游观,计二十五号返辔,顺道敬诣园居,稍伸积年景仰之诚。”
李鸿章在手信中写道:“仰慕毕王(指俾斯麦)声名三十余年,今游欧洲,谒晤于非得里路(即福里德里斯鲁)府第,慰幸莫名。”
可见,李鸿章对俾斯麦是多么仰慕。此时,俾斯麦已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被新君冷落排挤,闲居在他的“非得里路”府第。李鸿章也正处于人生的谷底。据说,这次会晤,俾、李二人惺惺相惜,互相说了许多恭维的话。
李鸿章夸奖俾斯麦:早就听说您的大名和伟大功绩,今天能见到您,看到您的眼神,更觉您的伟大。
俾斯麦也回敬说:也很高兴能招待一个建立伟大功勋的总督。
李鸿章谦虚地表示:不能与阁下相比,您的贡献有世界意义。
李鸿章对俾斯麦的评价绝非都是恭雏之词。“您的贡献有世界意义”这句话就颇有见地。可以说,正是这位“麦相”对德国的“伟大贡献”,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种子。这还不叫世界意义?
咱们先看看俾斯麦对德意志的“贡献”。
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的日耳曼人。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东法兰克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公元961年,亨利一世继任者鄂图一世强迫教皇约翰十二世在罗马为其加冕,自称“罗马皇帝”。可自从神圣罗马帝国时代起,长期的封建割据,使德意志四分五裂,纷争不休,内乱不已。在长达八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德意志从未“得意”过,一直在大国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到了18世纪中叶,邦国之一的普鲁士经济不断发展,军事实力日渐强大,逐渐成为德意志各邦国中的领头雁,才使得德国的命运出现一线转机。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被后人称之为“西方进化史中的第一位大战略家”的人登上了普鲁士的政治舞台,德意志的命运从此得以改写。这个人就是俾斯麦。
“铁血宰相”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人称铁血宰相,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地区申豪森的贵族地主家庭。他2岁时随父亲移居其尼普甫霍夫庄园,并渡过了自己的童年。于柏林接受初等教育,后来人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逐渐形成极端保王的立场。为人桀骜不驯,脾气火爆,曾作过27次决斗且仅受伤一次。大学毕业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后因为屡次违反纪律和对上司不满而辞职,并回到家乡管理领地。后成为当地堤坝主管,并参加了普鲁士联合省议会。1848年,德意志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入京勤王。因其极端保王思想而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所认识。
1851~1858年,俾斯麦被国王任命为普鲁士邦驻法兰克福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2年改任驻法大使。后来,在陆军大臣罗恩保荐下,俾斯麦于1862年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麦当上首相的第一周,在下议院一次会议上即兴说道:“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
那么他这番演说用意何在呢?原来,许多世纪以来,德国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闻名欧洲。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各封建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维也纳会议决定组织德意志邦联以承接被法国在战争中彻底摧毁的神圣罗马帝国。邦联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邦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邦联制显然对当时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形成所谓的“大德意志”,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而普鲁士期望的统一则不同,它要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形成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小德意志”。
1850年5月,奥地利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在奥地利的操纵下要求恢复全德议会,并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普鲁士拒绝。奥地利联合其他各邦国威胁普鲁士。普鲁士最终忍辱妥协。此事件加剧了普奥关系恶化。
1862年9月,俾斯麦担任普鲁士首相之职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处于上升时期,这正好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加紧实施德意志统一步伐。但因为惧怕战争,议员们坚决反对。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他干脆一脚踢开议会,表示:要统一,“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获胜!”他深知,只要达到目的,这些叽叽喳喳的资产阶级议员就会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
德国统一第一步:向丹麦进攻。
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邦联的施列斯维希和霍尔施泰因。次年初,俾斯麦以此为由对丹麦作战。奥地利亦随之参战。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联军,结果战败。普鲁士得到了施勒斯维希。奥地利也得到了霍尔施泰因。
德国统一第二步: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
打败丹麦后,俾斯麦调转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但打败奥地利并不像打败丹麦那样容易。于是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在威尼斯地区与奥地利有严重冲突,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假意许诺拿破仑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这样,稳住了法国。做好了这些后,俾斯麦一再挑起摩擦,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霍尔施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奥地利当然不答应,于是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邦反对普鲁士。普奥战争爆发。
结果,普军获胜。奥地利被迫宣布退出德意志。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北德意志联邦,做了盟主。这时,只有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邦国(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黑森一达姆施塔特)仍旧保持着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四个邦国,但他知道,法国一定会干预。导致德国的统一难以实现。
所以,德国统一的第三步: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国。
面对俾斯麦的铁血攻势,法国在干什么?
普鲁士发生的巨变,自然引起了法国拿破仑三世的不安。这个向来以伟大的叔父为楷模的第二帝国皇帝当然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屹立在它的东方。
俾斯麦在发动对奥战争时,为了孤立奥国起见,曾以允许法国在比利时和莱茵省区有自由处理的权利,换取了法国在普奥战争中的中立。普鲁士打败奥地利后,法国驻普公使奉命两次向俾斯麦索要补偿,并直言不讳只要莱茵河左岸。俾斯麦却置之不理,并扬言要以武力护卫德意志领土。拿破仑三世不禁火冒三丈,发誓打乱俾斯麦的“统一进程”,抢占莱茵河左岸。
俾斯麦也密切注视着法国的动态。对丹麦和奥地利作战的胜利,使他感到普鲁士已有能力对抗法国了,更坚定了他将整个德意志统一起来的决心和意志。他再也不愿让德国在俄国、奥地利、法国的夹缝中生存,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他最不能忘记的是,几十年前,在拿破仑的铁蹄之下,德意志帝国2/3的国土沦丧,“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德意志要复兴,统一是前提。不论是为了德意志的统一,还是为了一雪前耻,“铁血宰相”认为,与法国一战都是理所当然的。
此时,无论对于俾斯麦还是拿破仑三世,普法战争已经是不可避免了。
1870年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正式宣战。虽然“龙”体欠安,病魔缠身,但在力主战争的叶英格尼娅皇后的怂恿下,拿破仑三世带病御驾亲征。
法军首先发起进攻,但开战以后,形势却急转直下。外强中干的法军不堪一击,一触即溃,战场很快就转到法国境内。9月2日,双方在法国的要塞色当会战,法军大败。当天下午,拿破仑三世万般无奈,传令升起白旗,并将投降书送达普军。投降书这样写道:“我亲爱的兄弟,只因我未能与自家军旅一道战死,我自认输,但依然是陛下的好兄弟。拿破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