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湖笔与中国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3368
  • 作      者:
    马青云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马青云,祖籍山东招远,生于浙江湖州。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太湖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浙江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州市吴昌硕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书画理论与湖州地方文史。有“赵孟倾和吴兴清远”等十数篇论文刊登在《中国书画》、《文物天地》、《鲁迅研究月刊》、《浙江社会科学》、《苏州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湖笔与中国文化》课题负责人。曾出版《当代湖州书画家概述》、《印说湖州》(与人合著)、“湖州文脉”《谭建丞》、《费新我》、《王孙乐》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湖笔与中国文化》是国内第一部以湖笔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分别从毛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制作工艺水平的演进、中国文化的各个门类,如汉字、书法、绘画、教育、民俗等与毛笔的关系,毛笔与中国的思想、哲学传统、宗教、艺术审美的精神约定等方面,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探讨。<br>    与通常对毛笔进行知识介绍所不同的是,《湖笔与中国文化》将毛笔的研究放置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背景之中,对毛笔所展现出来的形象生动、内涵深邃、优美高雅、独特丰富的文化形态与内涵作了有深度的阐释描述,同时探讨了毛笔作为中国人观照自然、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和情感的独特工具和方式,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文气象的生成和建构的作用与过程。从而使读者可以通过毛笔对中国文化获得一种具体感性又有理论深度的认识。
展开
精彩书摘
    湖州笔派的崛起,与湖州笔工云集、技艺超群有密切关系。元代以后,湖州涌现了一批堪称全国一流的制笔大家。潘天寿说:“冯应科,吴兴人,能将湖州笔派树起很高的旗帜。……故湖州笔派白冯应科以后,已驰名于东南各地。”Ⅲ所以冯应科是湖州笔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到了明初,有陆文宝、陆继翁、施文用、王古用、张天锡等继起,直使湖州派的毛笔声飞寰宇,有口皆碑。它的原因确为制笔技术有独特精妙之处,为各派所不及。”比如陆文宝,“制笔不与常人同”,他所制的湖笔,成为入贡的御笔,有改进、革新湖笔之功,使湖笔的书写效果更为显著,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在湖州笔派的兴盛中,也离不开一批专营湖笔的成功商家。如湖州人贺莲青在北京琉璃厂开办了“贺莲青笔庄”,精工良制,经久耐用,所以生意兴隆、誉满京城。<br>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有些笔工并不是湖州人,但潘天寿仍视他们为“湖州笔派”的成员,因为“湖州笔派”并不以地域为限,而是依据传承关系和内在品质的同一。<br>    湖州笔派以羊毫闻名天下,羊毫因湖州笔派而大行其道。这既是湖笔的鲜明特色,也是湖州笔派兴起的重要原因。其中的道理,潘天寿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作了深入分析:“古人练书法,最重视笔力。笔力,是从指力、腕力、肘力,经过笔端而达于纸面上的一点一画之间。由于硬毫笔,可倚靠笔毫的劲健,容易表达出作者的指力腕力肘力所在。而软毫笔,全无此条件,每感不易。然而为书法打定稳固的笔力基础起见,自须从难处入手。羊毫除最软的鸡颖、鸭颖笔以外,可算最柔软的毫料,故自元明以来,学习书法的人均以羊毫笔为入手工具。换句话说,就是初学书法时,应不凭借毫力,仅运用指、腕、肘的功能,使笔力轻重停匀,收放自得,以为线条基础的训练,最为切实妥当。<br>    ……
展开
目录
绪 论<br>第一章 中国毛笔的发展历程(上)<br>——上古至秦汉<br>第一节 人类工具活动的发生与笔<br>第二节 “毛笔”的出现<br>第三节 彩陶中的笔迹<br>第四节 甲骨文——刀笔共存<br>第五节 青铜铭文——选定毛笔<br>第六节 书于竹帛——毛笔的普遍使用<br>第七节 秦汉笔事<br>第二章 中国毛笔的发展历程(中)<br>——魏晋、隋唐、两宋<br>第一节 韦诞与魏晋制笔<br>第二节 宣笔与唐代笔型<br>第三节 执笔姿势与以纸代简<br>第四节 两宋笔制<br>第五节 鸡毛笔的文化含义<br>第六节 笔制转型<br>第三章 中国毛笔的发展历程(下)<br>——元、明、清<br>第一节 元代湖笔崛起的背景<br>第二节 湖笔的优势<br>第三节 明清制笔的特征<br>第四节 湖州笔派<br>第五节 湖笔中的长锋羊毫<br>第四章 汉字与笔<br>第一节 中国文字的特质<br>第二节 汉字字体与毛笔<br>第三节 永字八法——汉字笔画与毛笔<br>第四节 汉字十的“笔”<br>第五章 书法与毛笔<br>第一节 笔法<br>第二节 “用笔千古不易”<br>第三节 明代巨幅书写与笔<br>第四节 清代碑学的用笔<br>第六章 中国绘画与毛笔<br>第一节 毛笔和中国绘画的工具性<br>第二节 绘画巾的用笔<br>第三节 笔墨作为十国绘画的语言体系<br>第四节 书画同源<br>第七章 湖笔与文房之宝<br>第一节 纸的发明与:书法艺术的确立<br>第二节 澄心堂纸<br>第三节 长锋羊毫与宣纸<br>第四节 墨的品鉴与使用<br>第五节 砚<br>第六节 笔墨侍候<br>第八章 湖笔与工艺<br>第一节 湖笔制作工艺<br>第二节 湖笔制作工艺的诗性品质<br>第三节 笔管工艺<br>第九章 湖笔与民俗<br>第一节 蒙恬会<br>第二节 惜字会<br>第三节 笔塔<br>第四节 笔市、笔客、笔船<br>第五节 湖笔与礼俗<br>第六节 “笔祖蒙恬”民俗故事中的文化意义<br>第十章 古代诗文中的毛笔<br>第一节 《笔赋》与《毛颖传》<br>第二节 湖笔诗<br>第三节 毛笔别称<br>第四节 成语中的笔<br>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中的笔<br>第一节 古代的书法教育<br>第二节 私塾与“把笔”<br>第三节 科举与铨选<br>第四节 簪笔之风<br>第十二章 笔在儒家思想传统中的位置<br>第一节 伦理的涵盖<br>第二节 仁学与人学<br>第三节 巾和美<br>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谱系中的笔<br>第十三章 道教文化和道家思想中的用笔之道<br>第一节 “八角垂芒”与“道经换鹅”<br>第二节 文字精神的信仰<br>第三节 神仙降笔——扶乩<br>第四节 用柔<br>第五节 技进于道<br>第十四章 佛教文化中笔的作用<br>第一节 抄经<br>第二节 青莲花开向笔端——著名僧人的笔迹<br>第三节 心印<br>第四节 “字中有笔”<br>第十五章 用笔中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气质<br>第一节 气韵生动与刚柔相济<br>第二节 简易之道与象思维<br>第三节 观物取象与抒情写意<br>第四节 心手相应与“毫生”通灵<br>第十六章 文人与笔<br>第一节 文人与笔<br>第二节 文人“弄笔”<br>第三节 文人画<br>主要参考书目<br>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