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策题一开始,武帝就讲自己即位以来,一直感到‘任大而守重”,以至“夙夜不皇康宁”,“犹惧有阙”,说自己因感到责任重大而寝食难安,害怕有什么缺失,因而“广延四方之豪隽”,并且还由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絮博习之士”到朝廷来,武帝“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举行考试,希望“子大夫其精心致思”,认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自己要亲自过问并且亲自阅卷。这一开头,虽然是按格式要求所写的客套话,但也表明,汉武帝要通过这次考试来寻找栋梁之才,寻求治国方略,以便自己更好地承担“任大而守重”的国家使命。
第二层就是具体的策题内容了。在这部分的文字里面,汉武帝一共提了六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第六个问题文字较多,篇幅稍长,中间的四个问题都比较短。第一问里,武帝回顾了“五帝三王之道”的历史命运。先是在五帝三王的时代,他们‘傲制作乐”,建立起一整套礼乐制度,“天下洽和,百王同之”。至虞舜及周文王周武王之时,韶乐等音乐已达极盛。后来圣王虽已没世,但礼乐制度,‘钟鼓管弦之声”却是经久不衰,先王之道也没有什么缺损。但逐渐到了桀纣之时,则情况大变,“王道大坏矣”。根据这样的历史演变状况,在这“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途之士”等许多人想用先王的法令准则来帮助改变这逐步变得不乐观的社会现实,可是,仍不能扭转这样的社会风气,直至一天天恶化。武帝就发问:“岂其所持操或悖缪而失其统与?”这难道是因为他们坚持做的是错误的,背离了先王之道,因而失去了事物的头绪和传统了吗?武帝的意思,实际是问,为什么五帝三王之时,社会局面稳定,天子的统治地位也是稳定的,而到后来就不能维持统治而直至被灭亡呢?是不是没有坚持先王之道,与先王之道相背离,因而造成混乱的社会局面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