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本古典和歌审美新视点: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79467
  • 作      者:
    铁军[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诗歌能这样伟大,从而获得尊贵的地位,全靠它的本质特性。在艺术领域,再没有别种艺术,像诗歌那样能无限制地支配着无限制的材料的。不论是内在和外在的现象,诗歌从来没有不能将它们捉住或者表出的;而且它的工具——就是语言的形式——又是人们所能取得和熟悉的,同时又能够达到最复杂和精致的审美的完成。
  ——摘自[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展开
内容介绍
  古代日本人在吸取中国汉唐文化精髓的同时,创造了符合日语表现习惯的和歌文化,并有数本著名和歌集流传至今。这些和歌以对爱情、人生、自然的讴歌为主线,反映了古代日本贵族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自然观。其中有不少成为千古绝唱,至今存留在人们的心中。
展开
精彩书摘
  (李白《静夜思》),从道理上讲,谁也不会把月光当做白霜。这种夸张的手法在唐诗中经常被使用,像我们熟悉的名句“白发二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刘皂《长门怨》)等,都是运用了奇思奇句的夸张手法。无论是夸张还是拟人,全都是为了表现菊花之“白”。作者没有直接形容,但曲折委婉之间,那一幅吸天地之精华、叹造化之神工的唯美画卷依然舒展眼前。这就是修辞的精巧之处。
  第33首是描写落花的和歌。其实这首和歌中也存在着对比的手法,但是其对比的手法相对隐含,所以将其归人拟人类中。作者先是描绘了春光慵懒,然后对纷纷落花问一句“何故匆匆”。落花不解人意,是不会回答诗人的问题的,但是诗人的意思,竟好像是要走进落花的内心世界探个究竟。这种明知不会有回答的提问,在唐诗中时有出现。比如“春风不相识,何事人罗帷?”(李白《春思》)等。同时,通过对春日的闲散心情和匆匆落花的对比,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季节。整首和歌修辞用得不着痕迹,却洋溢着缓缓流动的清新感受。
  第73首和歌表达了诗人对盛开在远山上的山樱的向往之情。近处山间的烟霞如何能听懂诗人的请求,但他还是要恳请它们:“千万不要云蒸霞蔚,阻断我远眺山樱的视线啊!”修辞在这里当然也不是凭空滥用,通过作者痴痴地向烟霞提出请求,烘托了作者迫切地想要眺望远山樱花的心情。“镜花水月”历来是朦胧美的象征,“花非花,雾非雾”,“雾里看花”似乎是花的最完美状态。平安朝时期的樱花与云霞也是美的主流。但是诗人在这里要的却不是朦胧的美,而是直接的、透彻的美,尤其显示出本诗的格调不同寻常。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 爱情至上观的主旋律
二 情思缠绵的月光之夜
三 永不消散的山水情结
四 回归梦中追求的原野
五 万物萌生成长的春夏
六 万花镜般的浓重秋色
七 素雅空寂的冬之诉怀
八 来自生命者的灵与感
九 歌里世界的风霜雨雪
十 浅吟轻诉的曼妙花语
十一 沉溺于大自然的底色
十二 独领千载风骚的歌人
十三 高超繁缛的技巧运用
附1 和歌常用修辞解释
附2 《小仓百人一首》日语现代语译
附3 《小仓百人一首》中国诗体试译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