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从道理上讲,谁也不会把月光当做白霜。这种夸张的手法在唐诗中经常被使用,像我们熟悉的名句“白发二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刘皂《长门怨》)等,都是运用了奇思奇句的夸张手法。无论是夸张还是拟人,全都是为了表现菊花之“白”。作者没有直接形容,但曲折委婉之间,那一幅吸天地之精华、叹造化之神工的唯美画卷依然舒展眼前。这就是修辞的精巧之处。
第33首是描写落花的和歌。其实这首和歌中也存在着对比的手法,但是其对比的手法相对隐含,所以将其归人拟人类中。作者先是描绘了春光慵懒,然后对纷纷落花问一句“何故匆匆”。落花不解人意,是不会回答诗人的问题的,但是诗人的意思,竟好像是要走进落花的内心世界探个究竟。这种明知不会有回答的提问,在唐诗中时有出现。比如“春风不相识,何事人罗帷?”(李白《春思》)等。同时,通过对春日的闲散心情和匆匆落花的对比,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季节。整首和歌修辞用得不着痕迹,却洋溢着缓缓流动的清新感受。
第73首和歌表达了诗人对盛开在远山上的山樱的向往之情。近处山间的烟霞如何能听懂诗人的请求,但他还是要恳请它们:“千万不要云蒸霞蔚,阻断我远眺山樱的视线啊!”修辞在这里当然也不是凭空滥用,通过作者痴痴地向烟霞提出请求,烘托了作者迫切地想要眺望远山樱花的心情。“镜花水月”历来是朦胧美的象征,“花非花,雾非雾”,“雾里看花”似乎是花的最完美状态。平安朝时期的樱花与云霞也是美的主流。但是诗人在这里要的却不是朦胧的美,而是直接的、透彻的美,尤其显示出本诗的格调不同寻常。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