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红墙知情者说.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698067
  • 作      者:
    王凡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凡,曾经生活在中南海。撰写了《新编中国近代史话》、《近代中国御辱求强史话》、英文版《中国史话》近、现代卷,《中国历史大事典》、《目击历史——关于当代中国大事伟人的口述实录》、《红墙警卫——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邬吉成回忆录》等书。《知情者说》丛书最初即其个人文集。是大型史书《图文共和国史记》、《开国元勋——共和国首届政要纪实》的策划、主编、撰稿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红墙之内,神秘的政治心脏。森严的警卫,仿佛一道屏障,遮断世人多少探询的目光?等闲之辈站在高高的红墙之外,不免雾里看花:发生在中南海游泳池里的真实故事?和蒋经国从挚交到分手的漫漫履痕?和政治联系再一起的建筑?中南海文工团的来龙去脉?开国大典的飞行检阅指挥从美国归来?《从童怀周到四人帮罪证调查》为《红墙知情者说》中的一部,《红墙知情者说1:从“童怀周”到“四人帮”罪证调查》以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回忆与记述为主要内容,深度披露了中国政坛惊心动魄的真实内幕……
展开
精彩书摘
  原来41师主力刚刚攻克的日军多宝湾据点,又被日军的坦克部队收复,战役指挥官第17集团军司令周岩,来电话严令必须立即夺回多宝湾,否则军法从事。所谓军法从事,就是枪毙;而丁和几位团长感到部队伤亡惨重,再克多宝湾不啻梦呓,只好相顾唏嘘垂泪。
  贾亦斌见此情景,自告奋勇地说:“补充团还剩六七百人,我愿率团把多宝湾阵地拿下来。”丁治磐闻言转悲为喜:“你赶快指挥反击吧,这下我的脑袋可以保住了。”
  经几次反复,补充团在付出极大的代价后,夺回了多宝湾阵地。而在是役中,贾亦斌率领的补充团1800余官兵,只有不足200人活着走出战场。然而刚刚凯旋的贾亦斌,不仅没有得到丁治磐感恩戴德的嘉奖,反而被丁逼得拔枪相向。
  为了夺回多宝湾阵地,带兵突击的1营营长杨毅兴英勇阵亡,贾亦斌靠借贷和团部余款凑了400元钱,但仅够将杨的灵柩送回原籍,因此他提出由师部支出400元,以抚恤杨营长的家人。
  可丁治磐却认为贾亦斌这是以作战有功要挟他,不同意给杨抚恤。贾亦斌闻言顿时火了,与之争执起来。丁竟指斥贾亦斌要造反,并叫来了卫兵,贾亦斌被迫拔出了手枪。后经在场的人劝说,贾放下了手枪,被丁关了一个星期禁闭。
  从禁闭室出来,贾亦斌感到无法继续置足41师,遂自请解甲。然而他作战勇敢、为人仗义的声誉却不胫而走。曾与贾亦斌有一面之交的韩浚,彼时正在湖北军管区主管编练事务,闻讯主动找贾亦斌,自谓兼职过多,请贾暂代其编练处处长一职。
  到了编练处任上,贾亦斌发现根本无兵可练;前方战事正急,自己怎能安于在后方虚耗光阴呢?于是他请求到成都中央军官学校任教,以自己的实战体会,教练出战之能胜的军官。
  韩浚挽留不成,拉着贾亦斌的手说:“危亡之际,我们军人理应厮杀在前,我实不甘在后方等待,正力争重返战场。请你答应我一个条件,一旦我获准上前线,你一定要同我共赴戎机。”
  “只要你带兵上前线,我一定与你同行。”贾亦斌答到。“一言为定!”“一言为定!”    ,
  贾亦斌到中央军官学校后,被任命为上校战术教官,还兼军官教育总队步兵校、尉官研究班区队长。他没想到,在这里,他和后来对儒、释、道皆有精到见解,仰从者无数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成了同事。南当时在军校任政治教官,与贾亦斌在教学中时有过往,谈话也投机,关系由同事而朋友。
  贾亦斌的中央军校教官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韩浚争取到了上前线的机会,他被任命为73军77师的师长,遂电邀贾亦斌做他的参谋长。贾亦斌不仅是因为与韩有约在先,同时也渴望为国杀敌,故随之辞教从戎。
  在贾亦斌赴前线不久,做了年余朋友的南怀瑾也离开中央军校,遁入峨眉山,潜心佛学禅机,终于在青年时从业的军事、政治之外,卓然成就别具一格的大文化学问。
  一回到军中,贾亦斌就赶上了新一轮鄂西攻势。部队刚刚集结,师长韩浚就病倒了,贾亦斌接受重托,代理指挥77师作战。在宜昌附近的鸦雀岭争夺战中,由于日军凭借坚固的工事、精良的武器和空军的有力支持,使主攻的77师几乎丧失了克敌制胜的勇气。
  在此关键时刻,贾亦斌身先士卒的果敢,有序的调度,很快地控制住局面,扭转了战势。这一切,均被路经此处的73军军长彭位仁看在眼里。这第一瞥形成的良好印象,为后来贾亦斌在彭位仁力荐下,得与蒋经国同事从而引出一段曲折恩怨,埋下了伏笔。
  接着,长沙第三次会战开始了。贾亦斌所在的他军,与4军、10军、20军、26军等部协同作战,取得了歼敌数万的长沙大捷。贾亦斌因参谋指挥出色受到嘉勉,并经彭位仁、韩浚一再保举,晋升为少将。
  在国民党军中,以不足30之龄跻身将军之列者,罕有其匹。其实,贾亦斌早就因英勇善战,几度被他的上级申报晋级,可皆因他行伍出身,没有黄埔、陆大等名牌军校的学历,故而晋升屡屡被阻。这种现实,激起了贾亦斌渴望深造,且非要读陆军大学这一当时中国最高军事学府的雄心。
  稔知贾亦斌蹭蹬军旅生涯的彭位仁、韩浚,非常理解他的心情,均出面保举他上陆军大学。但这所前身可追溯到清代末年的陆大考试十分严格,且科目繁多,除了军事方面的基本战术、应用战术、军制、兵器、筑城、交通外;还有高中毕业程度的国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这对初中没读几天就辍学的贾亦斌来说,不啻关隘重重。
  知难而退,不是贾亦斌的性格,在几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到处拜师苦学,以致同僚中流传出这样一句口头禅:“罗斯福有个智囊团,贾亦斌有个老师团。”功夫不负苦心人,1943年秋,贾亦斌终以优异成绩踏进陆大,这所他朝暮钟情的最高学府。
  求学不易,故而贾亦斌对在校学习异常珍惜,因此多有心得体会。针对中国近代频遭外侮,国防积弱的现状,他对国防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参加了冯玉祥召集的“国防研究会”,对“富国强兵”做理论探索,撰写出《预备干部制度的理论与实际》新国防论著。
  在《预备干部制度的理论与实际》书中,贾亦斌提出“四战论”,即要“人人能战——即过去所谓全民战:物物能战——即一般所谓国力战;时时能战——即能应付过去所谓闪电战、雷击战;处处能战——即所谓全面战”。以此取得在未来战争中的胜利。
  在该书的最后一章,贾亦斌表述了自己的理想:“在最近的将来,最好在下次大战以前,能培养多量精练而真正‘文武合一’的预备干部。从事建设‘人人能战,物物能战,时时能战,处处能战’四战论的新国防。挽回我们这个破碎支离的祖国厄运,而能达到富强康乐的境域,并且能做远东与世界和平的支柱,渐进世界于大同。”
  让贾亦斌始料不及的是,他的“新国防论”及“预备干部制度”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此时在青年中寻觅有朝气的出类拔萃者,为未来接班做准备的蒋经国的注意。
  陆大一上就是3年,临毕业之际,蒋介石不顾广大将士抗战后祈盼休养生息的渴望,执意将中国导向违背民心的内战歧途。此时,已是国民党第73军军长的韩浚,奉调进军山东,他邀贾亦斌出任他的参谋长。
  对老上级和敬若尊长的韩浚,贾亦斌始终怀着无尽的感激,在逆境中是韩收容了他;他的擢升与韩的力荐相关;他上陆大又得益于韩的保举……恩情私交,令他难启推诿之齿。但73军赴鲁的终极目的很明显,与中共一战是早晚的事,而贾亦斌从抗战胜利那一日起,就抱定了绝不参与内战的意念。
  沉吟良久,贾亦斌坦诚地对韩浚说:“这个军参谋长的职务,我无法就任。抗战期间您邀我任师参谋长,我不曾稍作踌躇,畏死不是贾亦斌的习性!八年抗战,我们已经流了太多的血,那是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而现在需要的是建设,是和平民主。不置身内战前线,这是我不可动摇的信念,希望您能理解。”
  就这样,贾亦斌在陆大毕业后,没有重返战斗序列,而是经另一位老上司的推荐,到“青年军复员管理处”就职。不料,从此与蒋经国有了一段不解的恩怨。
  ……
展开
目录

和蒋经国从挚交到分手的漫漫履痕——民革中央名誉副主席贾亦斌访谈
“童怀周”主角与“四人帮”罪证调查——连任五届中纪委委员汪文风访谈
游泳池春秋——发生在中南海游泳池里的真实故事
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建筑——当代建筑设计泰斗张铸的回忆
传说与真实——中南海文工团的来龙去脉
从首批授衔将校到航空工业创始人——原航空工业党组副书记段子俊访谈
开国大典的飞行检阅指挥从美国归来——访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机徼设计者李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