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共同进步——福利营销
福利营销指公司出售产品或服务,将收入所得全部或部分捐献给慈善机构,以改善公司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的一种营销方式。
福利营销在最终目的上类似绿色营销,都是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同时追求自身长期利润最大化。通过福利营销,受到资助的慈善事业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可能会受到更多的资助。
【案例】
福利营销近年来在美国企业界较为流行。如联邦快递公司在修复自由女神像时许诺说,修复期间,顾客每使用一次它的记账消费卡,它将捐献一美分给修复工程。最后,联邦快递付出了170万美元的捐款。同时,它的记账卡的使用率上升了28%。
前一段时期,国内某些企业曾宣传将售出产品的部分所得捐献给希望工程以资助失学儿童,这也是福利营销。道德,是挑战还是机会
据调查资料,我国营销道德问题的状况值得引起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公正现象
某些企业为牟利不惜侵害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而消费者对有潜在危险性商品,包括危险的玩具、含过量防腐剂和色素的食品、劣质化妆品等,认识还不够深刻。买卖双方都较多地注重表面的、短期的利益,忽视潜在的、长期的利益。
某些企业为牟利使消费者购物所得利益远低于付出的代价,除假冒伪劣商品外,有些合格商品的价格也远低于消费者付出的代价。这种现象在保健药品与滋补食品中最为明显。
只针对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或大多数消费者,忽视甚至歧视其他少数或处境不利的消费者。如中老年人、肥胖者及低收入者市场,为多数企业忽视。
【案例】
2002年3月,北京检验检疫局抽查出惠氏爱尔兰工厂生产的学儿乐奶粉亚硝酸盐超标,并责令其召回产品后,惠氏药厂(中国)有限公司开始对“学儿乐”奶粉进行回收,一个月后销毁。当时惠氏并没有公开宣布回收奶粉,只是通知了各地经销商,也没有将这些情况主动告知它的客户。后经媒体曝光,并且同年5月下旬卫生部发现同一问题之后,惠氏才正式宣布收回学儿乐儿童配方奶粉。
亚硝酸+盐事件后,有关机构调查显示,2002年5月份之前,上海地区惠氏奶粉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8%,2002年年底下降到5%左右。惠氏在上海的市场容量为10亿元人民币,几个月内,惠氏仅在上海的损失就很令人吃惊。惠氏危机不久,新浪网对惠氏的两次事件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3 600多名受调查者中,超过85%的人认为惠氏这一举措是“店大欺客,不可忍”的行为。
2.不真实现象
虚假的“特价”、“减价”。经常出现的“特价”、“减价”广告宣传,大多成了欺诈式的推销术。
过分夸张的广告。过分夸大和片面强调优点的广告,误导消费者购买决策。据调查,有75%的消费者认为目前广告过于夸大,消费者购买的实际收益小于由广告产生的期望值。
滥用质量标志。由于滥用“真皮”、“纯羊毛”标志及“省优”、“部优”、“国优”等称号现象严重,65%的消费者不相信商品的质量标志。
夸大量或质的包装。许多食品、化妆品包装显示的商品内容、容量与实质不符。
3.浪费现象
过分的促销造成资源浪费,最终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调查中75%的消费者认为华丽的包装只是推销的需要;62%的被调查者认为广告刺激了消费欲望,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引起不合理的过量消费。个别产品为争“标王”投入的广告费,远远超过产出,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都很差。
4.强制推销
消费者主要依靠企业与营销人员提供的信息做出购买决策。在调查中,50%的被调查者依据包装的好坏、标签及说明来了解商品的品质与品牌并决定购买,50%的消费者在直销人员的高超推销技巧下买了未计划购买的商品,其中70%的人在购买后又后悔。
5.污染环境
工商企业绿色意识普遍淡薄。绿色食品为数较少且价格偏高,工业生产、废弃物品污染环境日趋显著。60%的被调查者认为环保不能只讲自觉,需要法令强制;76%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有利于环保和健康的绿色产品,但要求定价合理。
6.不正当竞争
企业营销中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法,如请客、送礼、回扣、赌博、搭售、窃取商业情报、蓄意贬低竞争对手的广告宣传等。43%的营销人员把宴请、娱乐、送礼视作惯例;42%的营销人员认为是增进感情的需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