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敦煌学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0086768
  • 作      者:
    姜亮夫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姜亮夫(1902-1995),原名寅清,以字行,云南昭通人,语言学家、敦煌学家。1926年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学习,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1935年自费游学巴黎,专心抄录英、法所藏敦煌写卷。曾任复旦大学、云南大学、杭州大学教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训诂学会顾问。生平著述宏富,著有《文学概论讲述》、《屈原赋校注》、《陆机年谱》、《中国声韵学》、《古文字学》、《敦煌学概论》等,有《姜亮夫全集》(24卷)行世。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家小书·敦煌学概论》讲述了: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重新面世,石破天惊,举世瞩目。随即,因藏经洞大量珍贵古代写本流失海外,一门代表“世界学术新潮流”的敦煌学迅速形成,而迎立潮头的国内学者却寥若晨星;至于远赴欧洲寻访敦煌写卷的仅数人而已,之中就有姜亮夫先生。姜老晚年,曾几次同我谈起他20世纪30年代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抄写敦煌卷子的情景,大约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含辛茹苦,废寝忘食。他是自费去的,在巴黎这个“世界艺术之都”里,自甘寂寞,远离尘嚣,舍弃一切消闲,伏案埋首于故纸堆中,不仅要节衣缩食,费神伤目,而且放弃了获得博士学位的机会。90年代初,姜老的视力已经衰减到只能勉强辨认眼前的指影,但每当他对我讲起在欧洲的辛劳,便双目炯然有光,流露出无悔无怨的刚毅神色。
展开
精彩书摘
  但是最大影响还在于讲礼,真正苦行头陀不大有了。明代以后不大有了,清代很少很少了。倒是讲道理的大儒有好些进了佛家,然后又出来,回到儒家。譬如章太炎先生是个讲儒学的,他是革命家,几次坐监牢也不怕。在革命中,他写过一篇文章,叫《集舍论》,讲佛教的最高境界。但是,晚年还是回到儒家来。所以印度哲学传到中国,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互相磨炼,越磨越显出儒家的光彩。这件事,我不是要提高儒家地位,我只说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中央领导同志提倡中国特色的“四化”,这个话是很重要的。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四化”呢?就是要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人做人有一定的方法,你要合得上我,我跟你走,合不上,不跟你走。这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命脉。从许许多多实象看来,我们的文化大流是,不管什么东西进来,都得中国化。印度哲学到中国以后,成立若干派,很多派是印度没有的,到中国才成立的,详见梁任公《中国佛教概论》。假如民族要有性,到这个时候才能说是民族性。中国民风一般来说比较淳朴,这是同世界各民族比较而言的。淳朴同儒家、道家思想有关。我们人民是外柔内刚的,外柔从道家来,内刚从儒家来;儒家要求事事向前,道家要求事事退让,二者调和起来,自己主张是不会放弃的。
  到这个地方,算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大变动而得到一个最大的结局。佛教进到中国来,最早在魏晋时候,渐渐地起来了,隋唐时代,是慢慢地兴盛了,到唐的末期是大盛了。佛教大盛以后,刚刚是儒、释两家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尽管统治者要想利用佛教,有许多士大夫也想利用佛教,但是老百姓是不大容易相信的。结果是,佛教慢慢地开始出现了衰落现象。在最兴盛时候的唐代末期,如韩昌黎,一个以儒家道统自居的人,尽管他反对德宗迎佛骨,可是有一次上高山,不敢下来了,胆子小得不得了,是一个和尚把他接下来的。这就是说我们读书人心里还是有一个把握的,这把握在哪点呢?在于做人的基本方法是儒家的,有时也愿意用佛教的东西。
  我们把上面这些话做个总结:我们中国的文化,一共经过三大变化。从思想来讲,第一个大变化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变化结果集中在三晋和齐鲁(所谓三晋就是现在的山西、陕西;齐鲁就是现在的山东)。
  ……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我与敦煌学
第二讲 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
第三讲 敦煌经卷简介(上)
第四讲 敦煌经卷简介(下)
第五讲 敦煌艺术内容简介
第六讲 敦煌卷子的研究方法
附录:《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节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