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
1.语言演变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胡以鲁在其《国语学草创》中指出:“吾国语之初发展也,以单节或双声叠韵之二节为其范围,作意义之引申,为语言之分化,其差甚少,其辨甚微,……同音异义、同义异语,……语言不能精确指概念则语言失其作用,……无已则惟加订正耳。不废旧语之资料,使之分担专其职,或加以限定素以定其适用之范围,扩延之使其概念明确而丰富,……此品词分业而外二节复合或形式部附加之所以适用也。今者二节语日甚普遍,学术语词且有进向三节以上之倾矣。”(第四篇:国语后天发展之心理观)胡以鲁在这里从功能角度解释了汉语复音化的原因,认为单音词的语义负荷太重,从而造成表义的含糊,因而有必要靠变单音为双音来分化语义,限定单音词的语义范围,减少同音词出现的概率。
这种解释从表义清晰的需要揭示了双音词形成的动因,听起来颇有道理,后来的很多学者也持类似的观点。如程湘清(1992)就认为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认识的发展,“单音节这种词的物质结构(交际手段)就不再有效地承担新的交际任务了”,因而汉语从以单音节的语音造词法为主变为以双音节的语法造词法为主。然而,如果接受这种解释,那么下一步的推论就会是:语言的演变是语言使用者的自主的有意识的选择。因为表义明确与否是由语言使用者的语感确定的,如果完全是出于表义需要,那么语言的变化将是有目的的,是语言使用者在自觉地改变他们所使用的语言①。
但语言的变化是否真是语言使用者的有意识的自主选择?这很值得怀疑。语言随时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语言的演变从整体上来讲是不被语言使用者所察觉的。语言使用者从生下来就面对一个他们无法选择的语言环境,语言的习得也是在一种近于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的,因而语言使用者从根本上就缺乏试图改变语言的动机和能力。虽然在词汇方面的创新随时都会出现,但新词的增加和旧词的新义的出现都不触及语言系统,不会引起系统,的改变。
语法化的研究表明,很多情况下语法化都是在语言使用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比如说重新分析(reanalysis)这一在语言演变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就完全是在语言使用者不加审察的环境中进行的,直到变化的最后阶段,当新的功能扩展了的形式出现在原有的形式所不能出现的环境中时,变化了的功能与旧有的形式之间的矛盾才显露出来,变化才变得表面化了。后代的人们对比变化后和变化前的同一形式,才会意识到某一语言形式在历史上发生了质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