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听力概述
“听”是四大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根据第二
语言习得理论,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最基本的条件,没有语言输入就不会有语言习得。听力作为一种输入型技能在学生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里弗斯(W.Rivers)和坦珀利(M.S.Temperly)(1970)的统计,人们所获取的信息中,75%来自于听和说,其中听占45%,说占30%,其余25%来自读和写。然而,大量研究却表明,令许多第二语言习得者感到烦恼的是,听力理解是一种最难掌握且需花费大量时间练习的技巧。所以,研究如何提高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听力认知能力就成了人们一直探讨的
话题。
第一节 英语听力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英语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口头交流的机会与日俱增,声音信息的资料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听说技能。语言的功能是交际,而“听”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中心环节。卡尔·韦弗( Carl Weaver)曾说听是交际活动的核心。听力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和动力源泉,是表达功能的前提。由此可见,培养听力在语言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英语听力,狭义地讲,指了解说话者所传递的信息和意图的能力;广义地讲,则是指捕捉、处理口头信息,并做出反应的能力。英语学习中的四项基本技能是“听”“说”“读”和“写”。而“听”是排在第一位的。因此外语教学尤其注重听力的培养。在20世纪40年代,听力之父 James Brown 认为:听力是主动感知声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听者的语言背景、知识能力、信息输入,或声音符号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期,Rivers, Newmark,Diller,Belasco等率先认识到听力理解性。Rivers(1981)认为,“说本身并不构成交际,除非所说的话被另一个人理解,因此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言语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Newmark和Diller(1964)强调需要系统地发展听力理解并不是从听是说的基础出发,而是从它本身是一种技能出发。
第二节 英语听力研究角度
一、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听力
20 世纪 60年代, Chomsky定义的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注重形式,这种形式包括语言系统知识内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系统知识,反映到听力教学上就是把重点放在语言、单词和句子等上面。 70年代功能语言学兴起,以Haliday为代表的一批功能语言学家强调对语言的语篇功能和施为功能的研究,同时Hymes等社会语言学家开始考虑使用语言语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交际过程,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此时听力教学开始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80年代,Canale及Swain 提出“交际能力模式(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odel)”。 90年代,Bachman 提出了交际能力观点,并提出了交际策略(communicative strategy)的运用(孔燕平等,2001)。反映到听力教学上,自然就是注重准确理解听力内容的语言的社会交际含义,总结以上理论,我们可以把听力过程理解为以下相应的过程。
(一)单词识别
语流中的单词识别是口语理解的基础。在单词识别中听者的两个主要任务是确认单词并激活有关词义的知识。识别单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正如Cutler(1997)所说,在听一个连续的语句时,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线索可以界定单词,单词识别在听力中常常是最有争议的过程。另外,如果一个听者识别出了一个单词,但他对这个词的基本意思一无所知,那么整个识别过程也会被推翻,他必须求助于理解的补偿机制。在话语中对单词的误解或不理解,是否是由于对单词界线的错误辨认还是对单词意义的基本知识的不了解,这些都是语言理解混乱的主要来源。假设一个听者的词汇知识十分丰富,那么他在单词意义识别的过程中也同时有其他因素的识别过程参与进来:
(1)单词的识别是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感知到的声音与单词相似性知识之间的互动实现的。
(2)话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识别单词要达到两个目的:确定即将听到的单词的音节;对所要识别的单词提供句法或语义方面的限制。
(3)单词识别可通过单词的首音或词的重音多种线索来实现。
(4)一个单词的识别就是通过分析其声学结构来进行排除,只剩下一个可能,也就确认了最有可能相关的词。
在话语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单词识别的每个独立的过程中,都可能产生错误的识别。但是,在口语理解中即使没有辨别出所有的词,通常我们也能成功地继续下去,因为听者可以通过其他信息去理解它。因为一个人正常的说话频率是每两到三秒说八个词,单词识别在口语理解中必须非常快。要达到这个速度,听者在单词识别中,可以使用其他多种信息,以一种可能的方式整合所有信息以识别单词。
(二)运用语法规则
语言过程需要将输入的语言映射到语法模式上。在语言的理解过程中,有很多交际的冗余,而这种映射在理解中也是多余的。事实上,从功能角度看,由于听者的听力过程资源的有限性,他主要的目的就是交流,所以没有必要去理解语言表达的形式。但只有在极慢的语速下,听者才能完全将听到的语句中的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弄清楚。在正常的语速下,听者只需要利用一些语法线索来达到听懂的目的,主要用的语法线索包括词序、主谓一致、时态一致、词的曲折形式等。此外为了达到理解的目的,也可选择使用一些语用线索及语义线索来帮助理解。
二、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听力
(一) 推断说话人意图
正如人们所见,听者能注意到不同的语言层次。听者不仅能理解听到的“语言”,而且能够联系语境来理解话语内在含义。语境意义包括社会环境(socialstatus)和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说话人的意图在语境中得以应用。这里我们将阐述语用学中的语境意义对理解所起的作用。
语用学强调在语境中使用语言,同样也适用于听力理解。人们通常在真实背景中使用语言,因此话语意义产生于真实的场景中。从语用角度看,听的过程是一种际意向的完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听者需要在在场者和译者之间转换身份(Verchueren,1999)。只有在语境中,听者才会根据他所掌握的语言资源——音学、形态学、句法学和词汇知识来进行听力内容激活。听者和说话人为了在特定的语境中交流,应遵守合作和协调原则,来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但必须注意到这种合作是不完善的,无法保证合作一定成功,
双方能互相推断彼此的意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