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企业教育源远流长,它有三个地方性历史标志:“外国铜匠”、“上海八级老师傅”、“学习型员工”,这反映了上海企业教育制度的重大变迁和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
第一个标志——“外国铜匠”。清同治四年(1865年),上海创设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拥有数千名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事隔两年,在制造总局内附设机器学堂,培训制造机器和武器的技术工人。由此,诞生了被称之为“外国铜匠”的海和中国第一代机器安装、修理和制造的技术工人。它反映了由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变革,学员以学习技能、外语为主,开创了近代企业及工人教育的先河。
第二个标志——“上海八级老师傅”。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后,决议成立工人夜校,依托企业办夜校,把工人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工人教育以文化教育为主,以识字为重点,“有计划地提高工人的政治文化水平,有系统地进行科学常识与生产知识教育”,一直坚持到“文化大革命”前,这大大提高了上海工人的文化和技术水平,形成当时美誉全国的“上海八级老师傅”。
第三个标志——“学习型员工”。它是在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伴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在推进学习型企业和现代企业教育培训过程中产生的,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上海企业教育的一个创新成果。
企业教育是在企业这个特定的工作领域内,由企业所开展的、以满足企业内需和战略发展为主的各类教与学的活动。企业是职工教育的主体,是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一个主要提供者。企业教育与院校教育、社区教育提供的教育不同,它是在市场竞争中与企业生存、战略发展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融合的那部分教育,是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价值观紧密相关的那部分教育。它体现了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自主性。企业教育的模式必须是自主性的,特别是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由于在市场上无法购买企业所需的现成的能保持和发展其核心竞争能力的教育,因而必须由企业自己来提供,在工作场所进行。工作场所的教学相长是企业教育的实质。
第二,全员性。企业教育的对象是在职的员工,企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员工的教育,包括企业务工人员。
第三,实用性。企业教育的内容必须实用,要对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实实在在的效果。
它同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注重学习者本身,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从学习者的视角来看,企业员工的学习重点是在工作场所的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学习,工作场所的教学相长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和转换能力,使企业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发展为显性知识,成长为个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组织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这样的学习者,我们称之为“学习型员工”。
“学习型员工”是企业机体里的一个活细胞,其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互相转化、持续发展的过程。“学习型员工”的产生与发展,其数量的多与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战略发展,影响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国家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现。故“学习型员工”的出现势必成为上海企业教育的新标志。
企业教育总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受制于一定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后的企业教育,必须与世界市场经济变化、中国市场经济运行和企业发展目标相适应,在办学理念、教学思想、培训内容、办学形式、教学方法、绩效考核等方面应有新的态势和实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