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全新审译修订,专业术语与大陆表述完全一致,更易读易解;
新增五张列表,更新不同取样的回归结果;列出数据来源,更加详实;
新增“负债和利益侵占”、“谁控制了美国”等经典论著若干篇,内容更加完整、详实;
在多个方面都首开公司治理课题的先河;
内容针对性强,对正在完善中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书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人士,经济理论研究人士,金融、财务工作者,证券资本市场工作者,各类股票投资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也许多元化并非最优选择?
也许吝惜股利是贪小便宜吃大亏?
也许未来的主流就是家族控制?
……数据将告诉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郎咸平教授将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27篇学术著作分7个部分加以归纳整理,以期为公司管理者及国家宏观政策制定者提供客观、理性的现实依据。
自序:我的学术研究生涯
承蒙东方出版社出版我的学术论文集,在读者的要求之下,我先谈一谈我的学术研究生涯。
我想将我的研究分成几个阶段进行解释。我前三个阶段的研究都以美国市场为主, 到了第四个阶段才转向研究亚洲市场。我的研究以公司治理方向为主。我关于公司治理的论文一般都发表在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金融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e(《金融学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期刊》)、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美国经济评论》)、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国际企业研究期刊》)等重要的国际学术杂志上。按照国际金融学术界的惯例,我的每篇论文的作者都是按英文字母先后顺序排列。这与国内按照作者贡献大小排名的做法不同。
阶段一(1986—1989)
1986年我在沃顿商学院取得博士学位以后,留校一年担任讲师工作。当时沃顿从斯坦福大学礼聘了一位誉满全球的大师Robert Litzenberger。由于我的指导教授Irwin Friend曾告诉我经济学中托宾的Q(即公司市值除以资产重量成本)理论将来在金融学领域中会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我针对托宾的Q的应用这一问题向Litzenberger先生做了多次请益。经过数次讨论以后,他带领我共同提出了一个观念,那就是托宾的Q大于1是好公司,而托宾的Q小于1则是坏公司;坏公司发放股利对股民而言是好消息, 股价会上升,但好公司发放股利与否却不会影响股价。我们利用美国的实证资料进行验证,并确实得到了这个结果。该篇文章的题目为《股息公布:现金流量信号与自由现金流假说》,文章完稿前,我已于1987年9月赴密歇根州立大学任教。我的博士论文《管理者自身利益对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检验》是与我的指导教授Irwin Friend 共同创作的,并且很顺利地于1988年在Journal of Finance上发表。但在论文发表前,我的指导教授Irwin Friend 却因中风过世,享年70岁。这篇论文是我人生中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却是我的指导教授人生中的最后一篇。该论文指出美国公司的管理层在公司中持股数量越多,其行为就越保守,公司的负债率也就越低。这篇文章的结论对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持股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即管理层持股越多,则其经营行为就越趋向于保守。
1988年我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突然接到Journal of Finance的主编Rene Stulz打来的电话,他邀请我去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一年。他希望能和我针对托宾的Q的应用多进行沟通。之后,我们合写了《管理业绩、托宾的Q和成功收购要约获得的收益》一文。这篇文章主要是解决美国市场上收购者在披露收购意向时对本身股价下跌的困惑的。我们证明股价下跌的原因是大部分收购者的托宾的Q均小于1,因此坏公司的继续投资或收购对于股民而言是坏消息。这篇文章和另一篇文章——《股息公布》在1989年的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同一期上刊登。由于这两篇文章同时在世界第一流的期刊同一期刊登, 因此立刻受到了学界的注意。
我和Rene Stulz又继续利用托宾的Q的概念写了另外一篇文章——《自由现金流假说检验:对投标者收益的分析》。这篇文章指出:如果收购者的托宾的Q小于1,而其手中现金又充裕的话,那么他的收购行为对股民而言是最不利的。因为坏公司会更加浪费股民手中的现金。这篇文章于1991年在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上发表。
这三篇论文在美国是相当受重视的, 并且后两篇论文的引用率在全世界金融学论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这三篇论文对国内企业的投资行为可提出比较具体的理论指导。
我在论文中提出托宾的Q大于1是好公司,而托宾的Q小于1则是坏公司。如果公司托宾的Q小于1, 那么根据我这三篇论文的理论, 托宾的Q小于1的坏公司就不应该继续投资, 而应将手中多余的钱发还给股民。
自序:我的学术研究生涯
由历史角度谈公司治理
第一篇 公司股利政策——信号效果, 内部人交易和剥削股民
第二篇 公司长期债政策——内部人持股, 出售资产清偿债务和公司利用借债成长
第三篇 公司破产与重组——破产与重组的选择, 破产的间接成本与大公司的重组策略。
第四篇 公司兼并与收购——自由现金流理论的检验
第五篇 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与投资策略的分析
第六篇 股权结构的分析——亚洲与欧洲股权结构的分析和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第七篇 金融市场的定价和特性
附录一:著名财经作家陆新之和郎咸平教授的对话
附录二:郎咸平教授在国际第一流期刊所发表论文
附录三:郎咸平教授的论文引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