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领先企业管理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469889
  • 作      者:
    陈春花,乐国林,曹洲涛等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本土情境的管理致胜之道

  本土管理研究的实践方法论

  “问题挖掘、理论构建、效益贡献”是开展管理实践研究应当把握的3个基本要素,而实践性、理论性和创新性则是评价管理研究成果的3个维度。

  本土文化或传统管理思想能够成为企业持续运用的管理思想就必须符合企业面对竞争与经营实践的企业管理性质——增强盈利水平的效率性和效益性。

  就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价值链而言,“和”的经营应当把握“常势”,善造“变势”,以自增强的核心能力和界面友好的商业模式,凝聚和容纳企业内外环境的利益相关者,锻造一条企业适用、利益主体“受用”的“无边界组织”形态的共赢价值链。

  就企业的功能增值价值链而言,舍利为常与顺利聚合的“和”领导,“长善救人”、化异求同的团队组织,和随“俗”而变、效率优先的职能管理,塑造一条“和以有力,变以有能,能尽其用,用必以成”的功能增值价值链。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春花,中国著名企业文化与战略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华都商学院教授,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发表著作20多部,曾获2006、2009两届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2007中国最佳本土商业作者奖,机械工业出版社60周年“最具影响力作者”奖,并蝉联四届华南理工大学“我最喜爱导师”称号。


  乐国林,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成长、组织文化、人力资源。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0多篇。专注论文并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研究和实战咨询服务,先后担任过多家企业的管理顾问。


  曹洲涛,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现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是组织管理与组织文化。主持参与科研项目近50项,项目研究主要涉及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方向,撰写管理方面的学术论文50余篇。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实践咨询,为多家公司提供过管理咨询服务,先后担任过多家企业的管理顾问。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企业经营实践中,中国涌现了一批知名企业,许多企业保持了长期的增长并成为国内乃至国际行业领先的企业。它们的高成长、经营哲学和组织文化、组织管理制度、运营模式、技术能力(标准)等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的发展。
  在中国本土管理研究探索和评价的思潮中,实践导向的管理研究尤其是领先企业的实践越来越受到关注。以海尔、华为、联想、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领先企业被许多企业视为追赶的对象、模仿的范型,作为企业建立民族信心的力量,作为中国本土管理成功的标杆。这些扎根中国文化土壤并在与西方前辈企业竞争中成长壮大的公司,为研究者深植于中国管理现实,观察和理解管理实践提供了成功实践的范本。
  我们根据“领先企业本土管理思想导入的逻辑”,探索性地提炼“和、变、用”三个本土管理元素,其中:“和”的管理元素包含聚和、联和、利和三个维度;“变”的管理元素包含自变、势变、量变三个维度;“用”的管理元素包含实用、适用、管用三个维度。通过借鉴波特价值链思想,探索性地提出领先企业“和、变、用”管理价值链模型。

展开
精彩书摘
  1.2  从“照着讲”到“接着讲”
  中国的管理思想尤其是治国理政的行政管理思想源流深厚,并历来受到执政者重视,但管理思想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知识在以前从未独立存在,直到20世纪早期才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传人中国。根据有关文献,中国最早的本科层次的管理学教育开始于1929年上海交通大学铁道管理学院的建立。1949年后,中国的企业管理和管理理论基本照搬苏联的管理和管理学模式——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略。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大量引进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现代管理学知识,在管理学理论知识全面“向西转向”上非常典型的做法就是引介西方经典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介绍了科学管理、职能管理、科层管理、社会人管理、权变管理、组织设计、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共37本管理学著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中国的管理学研究和应用向西方“照着学”、“照着做”的步子更大、步伐更快。早在1990年中国就参照美国商学教育模式,在9所大学引人了MBA教育,1997年参照西方管理学科体系框架,将管理学科升格为一个大的门类,其下设14个学科专业,并于1999年在中国大学中首次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中国又推出了EMBA教学体系(陈佳贵,2009)。以此为主导,逐步构建了商学院的专业学位体系,使中国商学院在办学架构上完全与国际接轨,这种接轨从语言架构、评估体系到学术规范、研究方法上均有体现(余明阳,2012)。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当代管理学热潮,不仅在管理实践领域、管理学教育和管理学学科设置方面几乎全面实行“拿来主义”,照搬西方管理学,而且在管理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也几近“照着学”和“照着用”。一方面是更大范围地译介国外最新的管理研究著作、论文和实践案例,不断地模仿或复验国外管理研究方法或研究内容。从研究方法来看,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管理学界广泛接触、模仿和使用西方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实证研究法,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强调,使国内学术界近10年基于实证研究法的研究成果层叠垒硕。从研究内容来看,在公司层次的问题中,研究者引用的概念来自制度论、代理理论、基于资源的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战略选择、环境决定论、文化距离以及竞争与合作动力学;在个体水平的研究中,角色理论、公平理论和文化多样性等被广泛使用。
  另一方面,国内的管理研究也在不断追踪国外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南京大学的贾良定教授的研究团队选取国内有关组织管理研究的10本影响因子最高的重要学术期刊,识别出1981~2010年30年间所发表的关于战略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四个领域的5647篇论文,对中国内地组织管理研究的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前10位受到关注的主题包括创业与创新、企业战略、竞争优势与绩效、知识管理、企业资源与能力、公司治理及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体制改革、国际化经营和关系/社会网络。国内研究者在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管理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耕耘产生了一大批成果,有研究者对1998~2006年CSSCI期刊数据进行统计,发现管理学论文数量共有54101篇,排在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的第3位,被引次数达47600,排在第5位(马晓军,2009)。
  回首中国管理研究走过的路,单从研究成果发表的角度来说,中国的管理学研究基于理论导向的科学研究范式,日益采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已经为自身学术研究争取到了一定的地位和话语权,而与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对话也显示了其所获得的学术认同。这种努力是无可厚非的,在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管理学者们也在做出同样的努力,因为国家经济地位和企业实力的日益增强需要管理学术研究获得更高的地位和话语权(RodriRues等,2012)。
  ……
展开
目录
第1章 中国本土管理思想研究的兴起和现状
1.1 管理实践先行
1.2 从“照着讲”到“接着讲”
1.3 研究的兴起与展开
1.3.1 研究的缘起
1.3.2 何谓中国本土管理研究
1.4 研究现状评述
1.4.1 研究对象界定
1.4.2 理论研究成果简析
1.4.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第2章 中国管理实践研究评价及实践路径探索
2.1 如何评价
2.1.1 选题确定的评价
2.1.2 研究方法的评价
2.1.3 研究结果的评价
2.2 评价维度设置
2.2.1 实践性维度
2.2.2 理论性维度
2.2.3 创新性维度
2.3 评价视角的本土领先企业实践研究路径
2.3.1 三种路径的评价
2.3.2 本土领先企业实践研究路径探索

第3章 领先企业管理实践研究的框架:实践、文化与价值链逻辑
3.1 机遇和价值
3.1.1 国外领先企业的实践价值与实践性管理研究
3.1.2 中国领先企业的实践及其对本土管理思想的启发效应
3.2 领先企业管理实践产生的本土文化底蕴
3.2.1 文化与管理实践的关系
3.2.2 美日领先企业管理实践的本土文化底蕴
3.2.3 中国情境下本土领先企业的特征
3.3 “和、变、用”管理思想
3.3.1 中国领先企业管理思想与传统文化关联的逻辑
3.3.2 “和、变、用”本土管理思想提出
3.4 企业领先成长的价值链探索

第4章 华为的“自组织”管理
4.1 从籍籍无名到享誉全球
4.2 华为的“自组织”实践
4.2.1 文化先导“危机感”常在
4.2.2 市场研发一体求变
4.2.3 “奋斗者为本”的人才自组织机制
4.2.4 自组织形态的管理流程设置
4.3 华为管理实践的价值贡献
4.3.1 基于灰度“和”的自组织管理逻辑
4.3.2 聚和兴利的“和”管理
4.3.3 自省日新的“变”管理
4.3.4 执两用中的“用”管理

第5章 阿里巴巴的“价值观驱动”
5.1 阿里巴巴的难题
5.2 阿里巴巴的成长
5.2.1 阿里巴巴的成长历程
5.2.2 阿里巴巴的高绩效成长
5.3 阿里巴巴的价值观管理实践
5.3.1 价值观驱动型企业的诞生
5.3.2 基本的价值观原则--约法三章
5.3.3 系统的组织价值观
5.3.4 员工的价值观考核
5.3.5 价值观的发展
5.3.6 价值观的内外一致
5.4 阿里巴巴管理实践的价值贡献
5.4.1 价值观管理的“和、变、用”思维
5.4.2 实践指导
附录

第6章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核变”
6.1 一个甲子的长盛不衰
6.2 “核变”转型实践
6.2.1 核裂变之品牌裂变
6.2.2 核聚变之全媒体聚合战略
6.3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核变”转型的价值贡献
6.3.1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核变”的管理逻辑
6.3.2 产业的“和”管理
6.3.3 转型期大胆求变
6.3.4 发挥精神与文化的适用性

第7章 TCL--“鹰的重生”
7.1 从国内领先走向国际化
7.2 TCL国内领先之路
7.2.1 “以和为贵”的理念与行动
7.2.2 产权变革
7.2.3 渠道创新
7.3 TCL的国际化之路
7.3.1 国际化初探
7.3.2 国际化受挫
7.3.3 从挫折中汲取力量
7.4 TCL管理实践的价值贡献
7.4.1 以利益共享之“和”为本的自我成长管理
7.4.2 利益共享的“和”管理
7.4.3 顺应时势的“变”管理
7.4.4 谋求发展的“用”管理
附录

第8章 领先企业管理实践可移植性:情境与对策
8.1 领先企业管理实践的可移植性
8.1.1 领先管理思想和实践的迁移示范性
8.1.2 领先企业管理思想和实践是管理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8.1.3 领先思想和管理实践迁移的理论分析
8.2 “和、变、用”管理思想实践转化的方法论
8.2.1 “和、变、用”管理思想嵌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论
8.2.2 领先企业管理理念与实践移植转化的对策
附录 中国领先企业领导者的文化领导力探索性案例报告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