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模式”动力衰减,而且遭遇“中国模式”逆袭:“诱致性经济制度变迁”带来的先发优势逐渐泯灭,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急需的制度、政策空间收窄。
企业自身经济理性和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之间发生错配:以国外市场代替国内市场、以省外发展代替省内创业,都只是产业结构的“平移”,滞缓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工业化“毕业考”成绩不佳,缺失环节难“补课”:浙江劳动密集型工业相对成功,电子商务等少数领域较为出色,但重化工业等中高端环节明显不足,且已难弥补。
城市化滞后、中心城市发展不足:发端于农村的工业化和“省管县”体制形成的惯性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质量,而发展高端产业必须借助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
浙商群体遭遇生存之惑、发展之惑、传承之惑、参政之惑:浙江老板很多,但真正的领袖型企业家并不多,更缺乏像张静江、虞洽卿那样能够推动历史进程的浙籍商界巨子。
第1章 地位下滑:无可奈何花落去?
虽然GDP 高低并不等同于一个区域的发达程度,但是随着浙江
GDP 总量在全国比重的下降,以及由广东、江苏、山东构成的“第一梯队”
越行越远,一种若隐若现的失落感正在浙江人心头弥漫--毕竟浙江
曾经暗下决心在总量上超越邻省江苏。而随着近年来浙江经济发展势
头放缓,GDP 总量超越江苏的梦想基本破灭,曾多年领先于江苏的人
均GDP 也被反超。
一、失落的“第一梯队”之梦
二、江苏不再以浙江为对手
第2章 “藏富于民”渐行渐远
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浙江各地当政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
奉行了“无为而治”、“放水养鱼”、“小河涨水大河满”的理念,使得
浙江这个人多、地少、资源少、国家投入少的省份迅速崛起,成为中
国改革开放的“模范生”。但是近年来“藏富于民”似乎已经悄然淡出。
一、“过头税”之罗生门
二、“藏富于民”的尴尬
附录 2012 年浙江GDP 增速之谜
第3章 金融生态恶化:经济“血压”失常
浙江的金融生态曾经多年处于“全国最优”行列,但是2011 年下
半年之后情况却急转直下,银行坏账纷纷暴露,全省不良贷款率已经
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值,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以来是前所未有的。
一、前所未有:不良贷款率远超全国平均
二、温州的故事
三、反思与出路
第4章 转轨之痛一:高外向度陷阱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国内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
方市场”,浙货俏销的局面开始改变。聪明的浙江人发现了比国内市场
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大量商品转向外销,这一转向维持了浙江经济
不下十年的高速增长。但是站在区域经济的战略层面看,这种转型方
式却导致浙江经济错失了升级良机:同时期的广东、江苏、山东等兄
弟省份抓住了消费升级的机遇,在家电、汽车、IT 等新兴产业领域打
开了新的局面。
一、被忽略的忠告
二、市场替代≠转型升级
第5章 转轨之痛二:“省外浙江”的背后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逐渐启动,他们的项目需求和浙江的低
端制造业“一拍即合”,浙商省外投资兴起,浙江经济却陷入另一个误区:
企业经济理性和地区竞争力提升之间发生错配,省外投资(产业转移)
代替了转型升级。
一、资本外流“浙江潮”
二、产业转移再反思
附录 反思“走偏的十年”
第6章 “浙江制造”往何处去
2003 年以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抓住了重化工以及“高度
加工化”的产业升级机遇,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而浙江的产
业升级却困顿于“是否应该走重化工道路”的争论之中。与此同时,
传统优势产业如何实现升级,也是浙江经济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重化工”之困
附录 中国该走怎样的工业化道路
二、传统优势产业再出发
第7章 浙商之惑
在经济形势犹如烈火烹油般繁荣的时候,企业是来不及困惑的,
甚至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而当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之后,众多的企
业也就不得不面对各种“成长的烦恼”甚至“生存困境”。
一、生存之惑
二、发展之惑·闯天涯之难
三、传承之惑
附录 《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TOP20
四、民企老板参政:“红顶”的诱惑和迷茫
第8章 城市化困惑
“铺天盖地”式的草根经济造就了浙江改革开放前20 年的辉煌,
但是小城镇居多、大中城市发展滞后的现象也已经成为浙江经济进一
步发展的瓶颈。城市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这种滞后带来
的最大问题是浙江经济低、小、散的状态。
一、中心城市发展滞后
二、从强县市到强城市
第9章 “浙江模式”再思考
“浙江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经济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诱
致性经济制度变迁”。但是这种模式不仅出现了自身动力的衰竭,也遭
遇了“中国模式”的逆袭。
一、纠结的“浙江模式”
二、优势再造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