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语法学论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60042
  • 作      者:
    许章润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汉语法学论纲》是中国法学在全球化过程中应对竞争和挑战的激烈之作。
  清华大学江山教授:《汉语法学论纲》为法学界开了个很好的头,并从历史法学沿革的解读进一步梳理了“道”的演变及其与法律的关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全喜教授:《汉语法学论纲》是基于中国当代或者近百年思想、中西文明交汇的一本忧思之作。
  西南政法大学董彦斌教授:《汉语法学论纲》是中国版的历史法学的绪论,是跟大传统相联系的法理学,是中国版的新自然法学的起点。
  1、《汉语法学论纲》开篇“汉语法学论纲——关于中国文明法律智慧的知识学、价值论和风格美学”一文,计12万字,全文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在1949年后的学术期刊界一次性发表的长文中尚属首例。
  2、许章润此书行文亦不改“半文半白”之风,时而端庄隽永,时而洒脱诙谐,且真有点“梁任公的味道,笔尖常带情感”,一边阐发汉语法学的价值思想体系,一边仍不忘嬉笑怒骂,畅抒忧国忧民之思。
  3、现在学术界都忙着与国际接轨,许章润则执意从中国本土的历史资源中挖掘阐发法学背后的价值思想体系,从中国文化的高度构建颇具特点的汉语法学体系。此举不可谓不“顽固”,然而,正因为他的固守阵地,汉语法学理论才得以在一片欢呼声中异军突起,独领风骚。

展开
作者简介

  许章润,法理学者,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性作品主要有《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法学家的智慧——关于法律的知识品格与人文类型》等,主编《汉语法学文丛》《西方法哲学文库》和《法意丛刊》等丛书,另有散文集《坐待天明》《六事集》。

展开
内容介绍

  《汉语法学论纲》一书,从中国文化命意的深度和高度,怀揣着家国情怀的现实和忧思,以学术的敏锐和严谨,挖掘了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明背后的价值思想脉络及其与现代法学的转轨对接途径。其中,“汉语法学论纲——关于中国文明法律智慧的知识学、价值论和风格美学”一文,计12万字,全文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在1949年后的学术期刊界一次性发表的长文中尚属首例。
  具体说来,该书所谓“汉语法学”,以汉语作为表意工具,于中国历史的观照下,将中国人生和中国社会的法律生活当作基本对象,而将中国文明的人文忧思与价值关怀拥纳入怀,意在讲述一个民族文明转型和立国进程的法律史叙事,构成了它的政治立国的意义指南,也是赋予近代中国“立国、立宪、立教和立人”四位一体的政治建国进程以制度肉身的法意资源。经此作业,本书着意于现代中国政道与治道的法理表达,期期于探究一种基于深切历史感的华夏邦国政治,从而,为奠立现代中国文明的法制体系提供伦理—政治意识。

展开
精彩书摘
  正如英语文明、德语文明和法语文明各自享有自己悠久而博大的法律文明体系,而蔚为“英语法学”、“德语法学’’和“法语法学”.中国文明同样曾经拥有自己的成熟法律文明,以中华法系和儒家化的义理结构照拂两千年的中国人生和人心。实际上,在漫长的文化生息过程中,中国文明孕育了体系宏大、内涵丰盛、通情达理的法制体系及其法意体系,表见为谨严、周详而优美、精致的汉语表意系统。晚近中西文化折冲背景下发生的急遽文化转型,导致旧有法制的坍塌和固有法意的深重湮灭,彼时此刻,为舶来西法所逐渐取替,而被迫以法律移植的方式重构自己的规范世界和意义世界。与此同时。作为家底子,旧有的法制和法意亟须于此迎应进程中推陈抉发,传承开新。由此,开始了一个建设现代中国法律文明的漫长进程。这是“现代中国”的“创世记”,也是“现代中国”的法制和法意的诞生史,接应的是逶迤呼啸东来的“地中海文明’’和“大西洋文明,,的拍岸惊涛。“现代中国”需要自己的法律文明,如同生命须臾不可或缺阳光与窄气,而超逾一个半世纪的“现代中国”的诞生史,积劳积慧,崎嵌历落。也正在于凝练和呈现出自己的法制体系和法意体系。大致而言.在实然与应然的双重意义上,其以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为依凭,以中国法制为对象,特别是以中华法系及其法律文化为纵深,以造福中国人生和照拂中国人心为宗旨,而以汉语作为表意系统,蔚为中华文明法律智慧的思想形式、理论表达和知识体系。
  本章秉持历史法学的政治、文化理想,在文化社会学和知识政治学的意义上,描述、想象和建构这一法意形态,以申说中国文明的法理愿景。其中,以中国文化为深远背景,尤以晚近一个半世纪的现代中国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为基本历史纵深,旁及比较文化语境和所谓的法律全球化时代风潮,特别着意于奠立在现代中国文明基础之上的政道与治道的法理表达,着力提炼和运用汉语思维及其表达方式,在此,之所以使用“描述、想象和建构”三词,就在于凡此法制和法意体系早于古典中国文明的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高度醇熟,晚近历经百年生聚,其现代形式亦且初步成型,略具规模,不少方面甚至早已本土化,成为中国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吾人所当殚精竭虑者,不外乎将它们的过程和质料具象陈述,抽绎其精神脉络,挖掘其知识内涵,展现其文化蕴藏,体系化地付诸现代汉语表达而已。另一方面,虽经百年磨洗,但这一波文化移植和转型过程尚未终结,有待最后收束、则其意蕴与前景、已然与应然、实在性与超越性、人道与天道,均需续予申说,于制度实践与思想作育的交相回应中,云蒸霞蔚,呼唤出那个叫作“汉语法学”的法意体系。如此,则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充盈想象且必须借助理论想象力的过程,从而,是一个理论建构和思想磨砺的进程。进而,凡此作业,不仅是一项法理担当。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汉语法学论纲:关于中国文明法律智慧的知识学、价值论和风格美学
第一节源流
第二节命意
第三节学理内涵与文明品格
第四节条件与特征
第五节基本进路
第六节知识、文化与政治
第二章法学历史主义论纲:命题、理论与抱负
第一节历史主义与历史法学
第二节法律的历史性
第三节历史认识与法学认识
第四节邦国政治与历史情怀
第三章转型时段的历史意识:关于历史法学及其中国情形的发生论说明,并以德国近代历史作为比较个案
第一节转型时段历史必然登场
第二节现代汉语法学的历史法学品格
第三节法学原本就是历史法学
第四节法律的历史意识与政治意识
第五节汉语法学需要进一步运用和占有历史解释
附录继斯文为己任:2010年12月,就“汉语法学文丛”等接受《南风窗》记者灵子的专访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