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东亚区域合作中民间外交的一项经验研究。研究的重点关切是,非官方的民间力量在东亚区域合作中能否、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关注位于政治结构“金字塔”底端的非政府的民间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通过梳理、整合和分析东亚地区智库、民间团体、草根组织、跨国公司、公民个人和民众等不同类型的非官方行为主体在政治、安全、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开展的民间外交活动的丰富案例资料,将政府以外的非官方因素进行解构和结构—功能分析;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不同领域、不同地域间民间外交的联系、区别及规律性特点,并深入探讨原因及相应启示。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考察本项研究的提出背景、选题依据、研究现状及不足、研究方法、研究困难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民间外交在国际政治进程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国际关系研究并未给予非国家行为体以足够的重视,在既有的关于东亚地区民间外交的研究中,存在概念界定不清、理论框架缺失、议题案例集中、未能及时跟进研究新发展等不足之处。本文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开展深入的文本分析、结构—功能分析、比较研究以及案例研究,探讨东亚地区民间外交的结构、进程和功能,与政府间外交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影响与启示,但也存在理论建构、资料搜集、作用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困难。
第二章首先对本文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包括东亚区域范围界定与民间外交概念界定,并将民间外交及其相关概念进行内涵与外延的辨析,包括“人民外交”、“国民外交”、“公共外交”、“公众外交”、“公民外交”、“第二轨道外交”、“多轨外交”等;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民间外交兴起的理论动因进行学理思考,提出四种可能的思路:“全球治理”论、“节约成本”论、“认知心理”论、“观念建构”论,但这些思路只是分别从某一个角度对民间外交的某些方面进行理论解释,在总体上相对完整与契合的理论框架并未搭建起来。
第三章将东亚地区民间外交的行为主体分为三个层次:以智库(第二轨道机构)和传统民间外交机构为代表的半官方组织;没有或较少有官方背景的草根组织以及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非机制化的公民个人和临时组织的民众,并对这三个层次分别进行特点分析与案例研究,通过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探讨不同主体开展的民间外交活动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结构、进程与功能,总结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并深入分析原因。
第四章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大维度,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的实际关系与发展趋势,研究不同领域、不同地域间的民间外交活动的异同,进一步分析民间外交在地区合作与国际政治中的实际角色与作用。其中纵向维度主要对东亚地区“强政府”政治模式下的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进行比较分析和相互关系研究;横向维度选取传统安全领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民间外交、东北亚与东南亚两个次区域的民间外交分别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东亚地区民间外交的一些规律性进程与特点。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关于东亚区域合作中的民间外交研究的五点结论,总结出民间外交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与受到的制约因素,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进程,民间外交在国际政治中的未来作用与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得出对发展东亚地区公民社会与民间外交的启示与建议,并对本项研究的意义、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
本书的基本结论是:通过促进地区沟通与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影响政府外交议程,民间外交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对政府外交依赖性过高和活动经验不足等问题,其作用和潜力的发挥受到诸多制约;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的进程,民间外交在国际政治中的未来作用与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发展东亚地区的民间外交、进一步发挥民间外交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在东亚地区培育有利的公民社会大环境,也需要相关国家政府和各民间外交活动主体的共同努力。
本项研究中对东亚区域合作采用的“自下而上”的视角,通过境外访谈和调研得到的一手资料,以及对大量案例的占有、整合与分析,都使得本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证意义与创新意义,同时也为今后的东亚民间外交研究抛砖引玉,奠定部分学术基础工作,帮助进行相关案例材料的整合与初步研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