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均衡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224308
  • 作      者:
    潘振民,罗首初著
  • 出 版 社 :
    格致出版社[等]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潘振民,1950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77级本科生,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90年执教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其间除本书外,还著有《经济学教程》(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0年),译作《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1990年后定居美国。

  罗首初,1952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77级本科生,1982年获学士学位。此后至1988年执教于复旦经济系,历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其间除本书外.还著有《探寻新的模式》(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来丛书”之一)。1988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进修,获经济学硕士和MBA学位.先后就职于纽约州行政总署、税务部与法官监察委员会,历任资产专管员、税政研究员和财务与人事总监。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均衡论》初版于1995年,主要是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下微观经济运行问题。其理论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主要是:第一,从实证角度对经济学界尚未涉猎但未有人作过专门探讨的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第二,在一些学术界已有不少人作过研究、并已形成比较成熟的观点的问题上,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第三,对学术界有过比较充分的讨论,并已基本形成定论的问题,在技术上用经济分析方法重新作了处理,使其前提、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朗。第四,借鉴了国外比较经济学界的学术成果,但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或对其不足之处作了评论分析,或在使用过程中结合现实作了修正、补充或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2.2改革前的行政体制
  2.2—1改革前的体制和一般行政体制的共性
  改革前中国国有经济的体制是行政体制。从组织构造看,其一,国有企业的形成及其规模,取决于上级行政机构的投资计划和企业组织调整(兼并或分家)决策。企业经理是国家干部,他们的供职单位由人事部门决定。劳动者也必须服从劳动部门调配,才能进入国有企业成为工人。每个企业的规模及产品重要程度,还有企业直接上司的行政级别,决定企业及其经理的行政级别。企业内部设有与上级非经济机构相对应的办事机构,如宣传科、保卫科等等。企业还承担了本来应由政府或第三产业承担的提供社会福利、劳动保险和各种生活服务的职责。其二,企业主管部门在所辖范围内有权平调企业固定资产或流动资金,企业不能独立地排他性地支配和处置企业资产,不能占有因使用这些资产而获得的收入。
  从经营规则看,国家通过各项指令、经济政策和各种行政法规,决定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投入、产出、人员调整、投资等基本大计;企业经理握有的只是执行指令和政策的常规决策权。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活动的结果受国家指标控制。
  “一五”期间,考核指标达12项,包括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新产品试制、重要的技术经济定额、成本降低率、成本降低额、职工总数、年底工人到达数、工资总额、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和利润。期间几经改动,至1978年演变为8项技术经济指标:产量、品种、质量、消耗、劳动生产率、利润、流动资金占用、工资总额限额。这些指标具体数量的确定,一般按基数作边际调整。
  2.经济活动的过程同样受国家控制。
  首先,所需物资供给由政府控制,企业自主决策权力甚微。工业生产资料按重要程度和通用性质,分成统配(计委平衡,物资总局调拨)、部管和地方政府平衡三种,简称一、二、三类物资。农业原材料和工业消费品属商业系统,按同一原则分类。物资管理和商业流通机构按行政系统设立。企业通过配额供货、直达供货和自行购买三种形式取得生产资料。配额供货是指企业按纵向行政隶属关系,通过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获得计划机构批准,才能向物资机构要求调配生产资料。直达供货是指企业按照主管部门的有关指令,直接从提供生产资料的企业取得投入要素。很显然,在这两种形式中,企业都没有自主决策权。唯有自行购买方式,才允许企业自行选择自己偏爱的生产资料。但是,这种方式所取得的生产资料在企业全部生产资料中所占比重很小,并且绝大多数为非短缺的、替代性强的,或不十分重要的辅料、配件以及其他种类的低值易耗品或工具。
  其次,劳动力供给由按行政系统设立的劳动管理部门调配。企业用工必须按行政隶属关系向劳动部门申请,劳动部门通过控制工资基金和招工人数来控制企业用工量,基层劳动部门还直接介入具体招工,如确定职工来源和条件,审批新职工名单,甚至直接代企业招工。与此同时,劳动者就业也必须服从行政机构——街道、学校、乡镇政府等机构和劳动部门调配,已就业职工要转换供职单位,则需要经过进出单位所属的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批准。
  ……
展开
目录
1 导论
1.1 微观经济分析
1.2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1.3 计划和市场
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两种体制
1.5 分析主体和分析方法

2 经济体制
2.1 引言
2.2 改革前的行政体制
2.3 转轨时期的双轨体制

3 国有企业的目标
3.1 引言
3.2 行政体制下的企业目标
3.3 双轨体制下的企业目标

4 生产要素利用率
4.1 引言
4.2 行政体制:低效率均衡
4.3 双轨体制:不确定均衡

5 资源配置:投入
5.1 引言
5.2 行政体制:偏离最佳均衡和自我纠偏
5.3 人均收入目标:劳动力的特殊性
5.4 双轨体制:市场行为对行政调节的渗透
5.5 价格变动和原材料的占用、耗费

6 资源配置:产出
6.1 引言
6.2 行政体制:供给导向型经济
6.3 人均收入目标:价格效应的削弱
6.4 双轨体制:局部市场的补偿行为
6.5 产出、投资和价格变动

7 发展:积累与创新
7.1 积累
7.2 创新
8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