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非经济外交及其对全球产业链的启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247141
  • 作      者:
    唐晓阳著
  • 出 版 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中非经济外交及其对全球产业链的启示》以大量的数据和实证案例研究,考察了中非经贸活动的历史源流、宏观背景和未来走向,为我国的经贸官员、企业家等克服困难、实现中非经贸合作的互利双赢提供了启示。
展开
作者简介
  唐晓阳,目前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讲师、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驻会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政治哲学、中国与非洲的经济交往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先后获得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士、德国弗赖堡大学哲学硕士、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哲学系博士学位,曾担任世界银行、美国国际开发署以及多家科研院所和咨询公司的顾问。赴清华大学任职前,曾在华盛顿的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任职。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花六年时间走访了十余个非洲国家,通过大量的访谈实例,并以市场经济理论作为基础,探讨和分析了中非双边经贸能否带动非洲国家腾飞,实现中国式长期增长。作者阐述了双边外交协议和政治决策对中非经贸发展路径的决定性影响,进一步探讨中非合作如何真正达成“双赢”的策略。
展开
精彩书摘
  虽然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就为非洲援助建设了坦赞铁路等基础设施,但直到不久前,中国才开始大规模向非洲基础建设提供商业融资,而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当属与安哥拉“石油换项目”的框架协议。
  安哥拉是一个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国家,1800多万的人口分布在比内蒙古面积还大的国土上,面临大西洋,气候温和,更主要的是矿藏异常丰富,陆地上有钻石﹑金﹑铜,海域里则发现了数量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可是,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却仿佛丝毫未给这个国家带来福音。1975年刚摆脱了葡萄牙殖民统治,全国就又陷入了内战,一打就是整整27年,到2002年才结束。战后百废待兴,亟须大量资金重建家园。安哥拉政府首先想到西方传统的援助机构,在2002~2004年多次呼吁召开捐助国会议,以募集款项用于修缮基础设施,重新安置人口,启动经济发展。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一些西方国家提出前提条件,要安哥拉先接受这些援助机构的监督检查,在确保当地政府的财政透明、管理改善后才能提供优惠贷款。虽然安哥拉政府在战后数年间遵循这些要求做出了相当的努力,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依然认为不符标准。a 2005年初,安哥拉财长何塞?莫拉莱斯失望地说道:“我们永远无法按照基金组织的财务透明规定提供他们所需的所有经济和财务信息,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组织机构还没有完善,别忘了我们的机构在不久前还遭受过严重的破坏,提供经济数据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手头拮据的安哥拉政府只能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筹借昂贵的石油抵押贷款来维持开支,这些贷款一般来自商业银行,利率高而且还贷期短,只能救燃眉之急。2004年3月,安哥拉财政部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了一笔数额为20亿美元的信贷框架协议。这笔借款同样以安哥拉的石油为担保,在协议期内安方保证每天向中国出口一万桶石油。这些石油均按浮动的国际市场价格销售,但售后货款会存在进出口银行的一个专用代管账户上,以保证还款。c 不过,中方给的利息相当优惠,只在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上加1.5%, 比安哥拉通常的贷款利率低了1%以上;而且还款期长达17年,比一般商业贷款4~5年的期限长了三四倍。这项协议另有一特别之处,中国银行事实上并不向安政府汇去任何款项,这20亿美元只是买方信贷,即安哥拉可以利用这笔信用额度签约中国公司为其建设基础设施,中国建筑企业完工后则直接从中国进出口银行领取货款,所以这一协议有时又被称为“石油换项目”模式。
  这种模式中的元素并不新鲜,石油担保贷款是金融市场上一种常见产品,而如第一章中所述,中国与日本﹑马里等国家进行自然资源—项目互换的信贷协议可以追溯到改革初期甚至更早时期的经济援助。a 然而在安哥拉,中国进出口银行对这两种已有的模式都略做了调整。石油担保贷款本来被商业银行用来赚取丰厚利润,但中方降低了利率,延长了还款期,又将其与基础建设相挂钩,使其成为支援当地重建的专款。但这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发展援助。根据经合组织的发展援助委员会对官方援助的定义,援助性质的贷款不仅要低于市场利率,而且不能用于便利出口等商业目的。b 相比以前中国与其他国家间提供援助项目再以资源出口保证偿还的形式,与安哥拉的协议带有明显的商业色彩。利率虽然较其他商业银行略低,可也不低于市场利率,而且协议保证了中国企业可以承包国家重建项目,为企业进入当地市场提供了有力帮助。
  ……
展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经济外交的开端
1.新现象还是老关系
2.郑和与葡萄牙人
3.传统社会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区别
4.坚持与改变
5.援助还是市场
6.从单赢到双赢

第二章 贸易篇
1.非洲集市上的中国故事
2.质量“恶名”的两面
3.“放”与“管”
4.廉价商品的挑战
5.中国从非洲的进口

第三章 基础建设篇
1.坦赞铁路留下的思索
2.非洲基础建设的困境
3.两个循环
4.吃苦耐劳的中国工程队

第四章 矿业篇
1.自然资源诅咒
2.非洲“找油”记
3.开山采矿
4.政治斡旋:苏丹的故事
5.走出资源诅咒

第五章 农业篇
1.埃塞农学院的中国教授
2.农业援助形式的历史演变
3.当前农业援助的新尝试
4.黑土地上的企业家

第六章 制造业篇
1.原野上的新灯塔
2.崎岖的制造业之路
3.走向非洲的中国制造
4.扎根非洲的挑战与对策
5.毁灭还是崛起

第七章 经贸合作区
1.从荒漠到都市
2.“走出去”的尝试
3.经济特区的意义与功能
4.碰撞与融合

第八章 社会转型篇
1.劳资关系
2.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
3.腐败与政府治理

第九章 全球视野篇
1.美国:双重战略
2.西欧:超越殖民主义
3.日本:政治角力
4.印度:相似而有别
5.其他国家:各有所长,共同开发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