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三角经济发展趋势
浙江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并制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省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具有密切的分工和合作关系,长三角经济发展对浙江省有着直接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也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带动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是长三角地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其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1.现实基础与总体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依靠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科教文化发达等优势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其经济总量占全国GDP的20%,创造了1/3以上的外贸进出口总额;长三角都市群涵盖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实力,将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同时,长三角正在打造“3小时经济圈”,区内经济合作正向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方向发展。接轨上海,实现共赢,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内各地政府共识。国务院批准将长三角发展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群”。
“十二五”时期是长三角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总体目标:继续坚持科学发展,把握城市化、工业化、集约化和消费高档化四大新趋势,依靠先进科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和增长极。
——依托“一核九带”,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在未来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要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努力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以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重创新、促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实现年增长率10%;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和贡献度;推动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科学化,提高要素利用率和配置率;进一步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0元(核心区10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48%(核心区50%),城镇化水平达到67%(核心区70%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核心区3%)。
——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发展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0元(核心区13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3%(核心区55%),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75%左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