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时期江南的经济、文化与信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7525696
  • 作      者:
    牟发松,陈江主编
  • 出 版 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牟发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2001年起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独著、参编,主编专著10余种,发表专题论文约50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时期江南的经济、文化与信仰》力图通过个案、专题研究,对历史上江南的经济、文化及民众信仰生活进行长时段的追踪考察和总体把握。从上古、春秋,到明清,均有撰文探讨,综合利用率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文化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新的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可以启迪学生的人文智慧和探求精神,激发起研究兴趣。
展开
精彩书摘
  《历史时期江南的经济、文化与信仰》:
  大量植棉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家庭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棉纺织业工具、工艺十分简单,轧花、纺纱、织布三个工序都可在家内完成,于是能最大发挥男女老幼家庭分工的优势,如康熙及嘉庆《松江府志·风俗志》云:“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有的地方男劳力也从事纺绩,崇祯《太仓州志·物产志》载:“按东南乡多纺纱,织棉布;西南乡多……织夏布。然棉布女工,夏布男工,皆昼夜勤作。”棉纺织业作为副业的成分大为增加,但并未改变耕织结合的个体经营方式。
  另外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产生了不事耕作、专门纺棉织布的个体生产者。他们有的居于四乡,有的住在城里,多从市镇市场购取棉花。正德《松江府志·风俗志》载:“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他们的确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但目的和结果却是维持生计,何况小宗的交换难以导致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的变更。
  总之,以市镇为主体的市场繁荣,说明明清江南小农经济的商品化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不仅没有解体,反倒因商品化得到了强固,获得了新的生存方式。
  2.从地方市场的自足看社会分工及其局限
  蚕丝生产和丝纺织业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重要产业。明清时期植棉业和棉纺织业的靡然勃兴,使这种传统产业受到极大冲击而在一些地区衰微下去,但在江南地区却继续呈稳定上升态势。
  丝织品——帛与谷物长期以来一起构成中国古代田赋的基本内容。丝帛品种颇多,有罗、绫、绢、纱、纳等,档次相差甚大,其中绢较粗糙,自然产量最大,使用最为普遍。各种丝帛从缫丝到织造成品,再到印染成色,所需工艺水平相距很大。一般农家只能织绢。工艺要求更简单的棉纺织业兴起后,粗绢的生产明显缩小;丝纺织业转而向生产高档精细产品发展,一般很难作为农家的副业。植桑、养蚕、缫丝、织造、印染等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化,有利于各个工序的独立,促使社会分工的严格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以“城乡分工”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太湖地区很早就成为著名的蚕丝生产基地。明清江南地区同样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的势头。桑叶、蚕丝的生产以湖州、嘉兴地区为中心。沿湖地区(包括苏州府南部的吴江、震泽等县)形成明清江南地区的丝织品原料供应与纺织基地。
  湖州府农家养蚕所需的桑叶多由自植,后来养蚕业在市场刺激下规模增大,只好取自地方市场,“湖之畜蚕者多自裁桑”,“本地叶不足,又贩于桐乡、洞庭”。桑叶来源基本只限于附近市镇所属地区或相邻地区。因此对这种生产资料的较短距离流动的评估不应过于乐观。
  明清时期的缫丝技术没有突破性改进,江南养蚕之家仍可兼事缫丝。由于纺织工艺复杂,在湖州已有农家专司此业,称为“纺经户”或“摇经户”;在城镇则有专职的纺工,称“车户”,其中有些人受雇于“机户”。养蚕与缫丝的部分分离也多在乡村与市镇之间进行,交换多以市镇市场为场所,这种比较初级的分工局限于市镇为中心的地方小市场范围。
  ……
展开
目录
序言
经济编
一、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聚落演进(黄爱梅)
二、春秋战国至六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马鞍形发展(庄辉明)
三、从“火耕水耨”到“以沟为天”——汉唐间江南的稻作农业与水利工程(牟发松)
四、明清江南消费结构试析(上篇)(王家范)
五、明清江南消费结构试析(下篇)(王家范)
六、试析明清江南商品经济结构、形态、特征及性质(孙竞吴)
七、清嘉道年间江南的漕弊(周健)

文化编
一、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牟发松)
二、江南借书与孝文帝的文化改革——六朝江南文化的一个历史侧面(李磊)
三、江南文化北传与北魏中华意识的形成(李磊)
四、明清江南平原的文化分区(周运中)
五、《吴地记》考(牟发松)

信仰编
一、六朝时期江南道教述说(章义和)
二、宋元江南民间信仰变迁(周运中)
三、明代江南地区关羽信仰传播述论(包诗卿)
四、明代中晚期的礼仪之变及其社会内涵——以江南地区为考察中心(陈江)
五、江南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陈江)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