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失衡: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再平衡:the codependency of America and China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46213
  • 作      者:
    (美)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基辛格、林毅夫、巴曙松推荐《失衡: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再平衡》!全球化浪潮中,中美如何改变自己,影响世界?
展开
作者简介
[美]史蒂芬•罗奇:耶鲁大学全球事务与管理学院高级研究员。他曾任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在其职业生涯中,并长期担任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他还曾担任美联储研究员和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他的作品作品包括《未来的亚洲》等。<br>他曾提前预警美国金融危机,是华尔街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因对全球经济复苏持悲观态度而闻名,但对中国经济一直抱有乐观态度。<br>
展开
内容介绍
    自20世纪以来,还从未有哪两个国家能像中美两国那样,对带动全球经济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美两大经济体就陷入了一种尴尬的相互依赖关系。随着中美面临各自经济结构化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这种相互依赖的平衡关系正在经受考验,而全球也在等待这一转型的结果。
身为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兼亚洲区主席,本书作者史蒂芬?罗奇曾亲历亚洲金融风暴,对中美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罗奇深入提炼和分析了中美经贸关系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包括贸易摩擦、知识产权保护、高层领导决策风格、互联网发展等。并对重点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给出了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意见:
? 美国低储蓄率和中国高储蓄率给各自发展带来哪些问题?
? 中国如何依靠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由传统外向出口型发展向内需发展模式的转型,从而实现经济的再增长?
? 相对于中国制订了长期发展规划,美国为何相对短视?
? 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中美政治、经济关系,中美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应做哪些努力?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美两个失衡的经济体都面临紧迫而关键的再平衡过程,这是这种失衡促使中美双方都在寻求解决日益增加的矛盾的良方。罗奇认为,今后的美国将更加依赖中国,反之亦是如此。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中美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未来世界发展的人来说,本书不容错过!
展开
精彩书评
在这本书中,史蒂芬•罗奇结合学术和实践,发人深省地剖析了中美经济政策,他的见解将影响太平洋两岸。——亨利•基辛格&nbsp;&nbsp;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br>如何实现中美两国长期稳定的共存与发展是21世纪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史蒂芬•罗奇基于他对中美两国经济和政治的深刻了解,讲述了两大经济体面临的机会、挑战及转变。对于任何关注未来世界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必读。——林毅夫&nbsp;&nbsp;国务院参事、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br>这本书对当代中美两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轨迹、结构以及未来方向有着独特的见解,抓住了当前中美经济互动的关键因素。——巴曙松&nbsp;&nbsp;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br>这本书介绍了世界上最大、最富有活力的两大经济体的结构化转型,内容丰富精彩。书中讲述了经济增长、稳定、战后全球化,富有洞察力,观点鲜明且描写生动。很少有人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同时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迈克尔•斯宾塞&nbsp;&nbsp;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br>史蒂芬•罗奇在这本书中通过对一个个历史节点敏锐而独特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美两大经济体近20年来几次重大经济关系的变化,是一本不可多得、值得一读的书,有助于我们从另一视角去解析并理解中美经济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李进军&nbsp;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br>这本书阐述了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带给美国的挑战。——尼古拉斯•拉迪&nbsp;&nbsp;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作者<br>这本书是对民主党和共和党反华势力的强烈抨击,史蒂芬•罗奇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没办法获得足够的储蓄来刺激增长,这种需要达到的高储蓄目标恰恰就是困扰中国的问题。罗奇认为,失衡给中美两国带去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纽约时报》
展开
精彩书摘
中文版序言&nbsp;&nbsp;&nbsp;中美将如何变化<br>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几经变化。而就在本书付梓之际,中美关系正在经历新的考验。<br>这种拉锯关系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那时起,两个国家都急需新的增长良方,于是,两国各取所需。中国从美国的外部需求考虑,制定了强有力的出口导向型增长的策略。美国青睐中国的廉价商品、储蓄盈余,并且需要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以弥补其财政赤字。<br>然而,没过多久,此种关系就陷入了令人忐忑的、经济上相互依赖的陷阱。诚然,两个国家都依靠对方促进经济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严重失衡也日益突显。中国以制造业及建造业为导向的发展策略直接造成了对资源的过度需求、环境的退化与令人窒息的污染。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储蓄泛滥,还有着巨大的经常账户的盈余,而中国的消费者仍在局外旁观。<br>反观美国,也遭遇同样的状况,但其失衡的表现形式为过度的个人消费,国内储蓄总量的空前短缺与经常账户的赤字。两个经济实体的双边交集导致严重摩擦。美国所描绘的巨额贸易赤字意指中国明显是操纵货币的罪魁祸首以及不公平贸易手段的主要执行者。作为美国的102个赤字贸易伙伴之一,中国认为双边失衡主要是美国的储蓄短缺所带来的多边扭曲的自然结果。正如心理学家总结的那样,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给这对合作伙伴带来了严重失衡、不断升级的摩擦,和对造成各自经济灾难的相互指责。<br>本书的关键前提在于中美双方都必须从相互依赖这个方面来思考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我的结论是再平衡,也就是说,中国储蓄减少而消费增多,美国消费减少而储蓄增多——这也可定义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的未来特点。<br>就在今年,本书初稿完成之际,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事件在两国再平衡的道路上频频出现。在本书中文版即将发行之际,回顾这些变化来审视本书的核心论点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br>从中方角度来说,近期发展有三个方面需要关注:策略、增长与管理。在策略方面,也就是本书第五章的焦点,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结果至关重要。与2011~2015年的“十二五”规划不同,本书着重探讨的是更宽泛意义上的结构调整。那次会议通过了60条改革决定,为中国长期期待的结构性改革画好了详细的蓝图。<br>中国共产党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决定覆盖全范围:从经济、金融到文化、政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提议涉及中国萌芽期消费社会的新规范,从计划生育政策、户口政策,到存款利率自由化、提高国有企业的税收以充盈社会保障基金。这些措施为“十二五”规划做了大有裨益的补充:调和了消费者因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滋生的不安全感。三中全会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br>在增长方面,这正是在貌似从未结束的中国增长争论中一次全新且重要的转机。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现处于一个发展放缓的阶段。2012~2014年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约为7.5%。这不仅表明了它从前32年迅猛增长的10%平均值显著降速,也预示了在下一年的某个时点,经济增长将有持续下滑直至低于7%的危险。<br>虽然很多人认为货币投放量的减少将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经济增速很可能下降至4%并且停滞不前。但更加积极、有建设性的措施很可能被倒逼出台。中国正朝着消费大国转变。2013年,中国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达到4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4%的比重,尽管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但增速明显。<br>虽然这未得到广泛认可,但是中国通往再平衡道路上的关键里程碑。在中国,服务业相较于制造业与建筑业(两项相加)来说,每单位产量需要额外30%的雇员。这简直就意味着中国可以达到相当的吸纳社会劳动力的目标,也就是说,雇佣率上涨、贫困率减少——在由从制造–建筑业为导向的经济中,需靠GDP增长率达到10%才能做到的,在服务导向型的经济中,以7%的增长率就做到了。<br>换句话说,与普遍意见相反,当前的增长放缓不是由房地产泡沫危机爆发、债务密集型增长的去杠杆化、银行业危机的阴影而带来的意外事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由中国自觉性地转向由服务密集型为导向的增长,并以此作为再平衡路线的发展核心的自然结果。<br>在管理方面的潜在变革是近期中国的第三个重要发展,也是本书讨论的重点。三中全会不仅批准了横跨60多个领域的具体的改革提议,还提出由新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来执行关键议题。由习近平总书记牵头,这个领导小组将着重关注特别的改革行动纲领,与新政策能够切实执行的时间表。这样一来,中国将精神饱满地向结构改革的最艰难障碍发起冲击。<br>在中国实现再平衡过程中,还将面临一项最艰难的挑战:需要探索新的治理方式,以消除诸多方面对新政的阻碍,以及严重的腐败等问题。过去一年强有力的反腐运动充分表明新一届领导集体已经认识到清除原有体系中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一障碍是推行改革的关键所在。尽管历程艰难,但结果鼓舞。<br>再看看美国,结果极其相似,同样也面临大失衡。不幸的是,美国仍然否认自身急需再平衡。<br>首先,美国国会未能认真对待美国的财政困难。这导致早在2013年10月初就为日后民主党和共和党的预算之争埋下了隐患。尽管两党最终达成共识,但并没有改变财政长期赤字的现状。最近几年联邦政府的赤字和财政短缺状况有所缓解,但这主要得益于周期性的经济复苏所带来的财政收入。据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的最新预测,2015~2024年,财政赤字将大幅增加,从4&nbsp;690亿美元增加到1万亿美元。<br>其次,从表面上看,美国的财政赤字问题主要是由低储蓄率引发的,这恰恰是经济发展失衡的核心。巨大的财政赤字,加上家庭储蓄率的低迷——2014年3月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个人储蓄仅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3.8%,还不到20世纪后30年平均水平(9.3%)的一半,意味着低储蓄率依然没有改善。的确,美国国家净储蓄经历了周期性或暂时性的增长——一国的储蓄水平是其企业、家庭和政府部门的总和。2013年第四季度,美国的净储蓄率仅为2.6%,较1970~1999年平均值低了近4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失衡继续发酵。<br>这充分说明美国依赖于借助国外储蓄保持其经济增长。同时说明借给美国资金的国家也在面临经常项下和贸易的赤字,这正是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换言之,美国在面对低储蓄问题以及优化相互依赖的中美关系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br>最后,美国一直固守消费性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尽管金融危机给消费带来冲击,但美国财政和金融当局一直致力于重塑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美联储一直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通过注入流动性来刺激消费,却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市场泡沫。<br>不管这种策略是否起作用,毕竟危机过后的6年间美国消费保持了年均1.2%的增长。尽管如此,美联储仍然希望以一种新的政策传导机制来刺激经济复苏,正如危机前的所为,资产价格的高升预示着经济的繁荣和增长,但往往造就了泡沫。其实,美国发展模式并没有什么质的变化,失衡依然存在。<br>当中国积极推进经济结构再平衡,而美国增长方式的转变停滞不前时,就极容易产生不均衡发展,并导致更大的失衡。如果中国持续推行消费引导型发展模式,那么其今后将经历从储蓄盈余到储蓄吸收转变的过程。一旦如此,美国将很可能失去中国——曾经从赤字和低储蓄的美国购买大量国债——这样一个最重要的外部资源。<br>美国根本无法置身事外。如果面对过度消费和低迷的储蓄水平再无动于衷,美国很可能更难获得外部资本。美国将付出更高的利率成本,从国外举债以填补国内低储蓄的窟窿,对于已经遭遇瓶颈的美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br>相反,如果美国施行扩大储蓄增长的策略,将有助于增加在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新产品技术的投资,有助于扩大像中国这样的海外市场,有助于重塑美国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美国的再平衡任务相当紧迫。耽搁得越久,就越容易失去像中国这样实现再平衡的机会。<br>紧张气氛不仅仅弥漫于美国国内,还充斥着令人关注的中美关系。美国政府再一次重申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不满,2014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将近4个百分点,这在2005年年中曾出现过。与此同时,中国与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不断升温。这些因素加上美国在亚洲的地缘政治,都给中美关系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br>总之,中美这两个相互依赖的超级经济体发展失衡已经突显。时间并不能缓解这种失衡,中美应该切实抓住机遇、采取措施实现再平衡。如若不然,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正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样,中美两大经济体必须实现从消极依赖到积极依赖的转变,而且必须从此刻着手。<br>史蒂芬•罗奇<br>2014年5月<br>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br>
展开
目录
推荐序&nbsp;&nbsp;从中美经济、金融互动,把握经济、金融政策走势<br>中文版序&nbsp;&nbsp;中美将如何变化<br>前言&nbsp;&nbsp;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如何飞跃<br><br>第一部分&nbsp;&nbsp;开端:全球失衡的危急关头<br>第一章&nbsp;政治经济繁荣的背后<br>终级消费者:大肆花钱的美国人<br>终级生产者:中国奇迹<br>为了增长而增长<br>相互依赖陷阱:危机还是机遇<br><br>第二章&nbsp;&nbsp;究竟谁依赖谁:虚假繁荣的背后<br>中国进口:是商机还是威胁<br>从中国到美国:连接金融的资本流动<br>欧洲:中国出口增长的助燃剂<br>无缝世界中的跨国公司<br>不对称的再平衡:如何转变相互依赖<br><br>第二部分&nbsp;&nbsp;领导力与权力:中美经济领导者<br>第三章&nbsp;&nbsp;老板与大师:朱镕基与格林斯潘<br>&nbsp;&nbsp;“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br>“要生存,你需要一个思想体系”<br>从微观到宏观的飞跃<br>无路可出<br><br>第四章&nbsp;&nbsp;伟大的稳定性辩论:温家宝与伯南克<br>&nbsp;&nbsp;人民的总理<br>从教授如何到主席<br>“四个不”:直觉、原则和重点<br>承诺:不会重蹈覆辙的美联储<br>维稳:谁将改变相互依赖<br><br>第五章&nbsp;&nbsp;鲜明的对比:美国政府与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br>&nbsp;&nbsp;发展与改革: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br>协调与统筹:美国政府<br>谁做得更好:计划还是战略<br>从理论到现实:中美战略实施<br><br>第三部分&nbsp;&nbsp;零和:谁将做出牺牲<br>第六章&nbsp;更具破坏性的全球化<br>&nbsp;&nbsp;共同面临全球化浪潮<br>谁是美国的“替罪羊”<br>重新思考李嘉图<br>不乐观的现实:全球化下的相互依赖<br>第七章&nbsp;多边世界中的双边主义<br>&nbsp;&nbsp;美国不会储蓄<br>中国太会储蓄<br>102个贸易逆差<br>供应链经济:全球化生产扩张<br>货币陷阱<br><br>第八章&nbsp;“中国抱怨”<br>&nbsp;&nbsp;人民币汇率:中国是在管控还是在操纵<br>中国作弊了吗:不公平贸易<br>什么都能盗版吗:中国如何保护知识产权<br>网络黑客:谁是幕后黑手<br>无须担心的“中国崩溃论”<br>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抱怨”<br><br>第四部分&nbsp;&nbsp;压力与隐患:中美如何合作<br>第九章&nbsp;大失衡和大危机<br>&nbsp;&nbsp;美国消费时代终结<br>全球贸易萎缩:中国受害最深吗<br>碰壁的中国生产商<br>危机余波:欧债危机再起<br>危机引发危机<br>再平衡:刻不容缓<br><br>第十章&nbsp;糟糕的政策:谁将影响谁<br>&nbsp;&nbsp;强硬贸易措施从何而来<br>美国将怪罪中国吗<br>如果美国点燃导火线:设想中美贸易未来<br>过去与现在:“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复兴?<br>囚徒困境:谁将说不<br><br>第五部分&nbsp;&nbsp;解决之道:摆脱相互依赖<br>第十一章&nbsp;&nbsp;再平衡<br>&nbsp;&nbsp;不可承受的结构改变之重<br>中国的未来<br>今后的美国<br>从失衡到再平衡<br><br>第十二章&nbsp;&nbsp;中美的下一次遇见<br>&nbsp;&nbsp;美国的终极出口<br>中国的终极进口<br>中国服务业红利<br>力量的融合:让中国消费者活跃起来<br>不对称推动:谁将迈出第一步<br>第十三章&nbsp;&nbsp;互联网和双重身份危机<br>中国大改革<br>两极分化:互联网的力量和机遇<br>相互依赖的镜子:中美如何看待彼此<br><br>致谢<br>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