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济增长理论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09942
  • 作      者:
    任保平[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经济增长理论史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基石.本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篇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史,详细介绍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G多玛模型、新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增长
理论、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结构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等主流经济学成熟的基
本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型;第二篇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史,主要介绍
了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克思和卡莱斯基的经济增长理论;第三篇经济增长
质量理论史.前两篇主要介绍的是经济增长数量的基本理论,第三篇着重
介绍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渊源和现存研究,包括梅多斯的经济增长极限理
论、米香的经济增长代价理论、巴罗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卡马耶夫的经济
增长质量理论、世界银行托马斯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包容性增长理论以及国
内和西北大学有关经济增长质量的新近研究.
本书对经济增长理论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不仅有经济增长数量的基
本理论,同时还包括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是对各个理论的分析框架、主要
观点和相关模型的概括和总结,是有关经济增长理论历史脉络的导读之作.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石,其建立在重
商主义的基础之上,并突破了重商主义对国民财富的货币幻觉,从而将研究重心
转向实际物质生产领域,开始探索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机制。古典经济增
长理论以亚当·斯密为创始人,并经大卫·李嘉图和马尔萨斯进一步发展。从
1 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经济学家们的研究重心从经济增长转向了资源配
置,但在这段“静态的插曲”中,马歇尔、阿林杨格和熊彼特则分别从不同角度
探讨了长期经济增长的收益递增,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1.1  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劳动与分工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 --1790年)是英国古典时代最杰出的经济
学家之一,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集大成者和古典经济学体系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主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国民财富的
增加,即经济增长,斯密在这本著作中明确提Jm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从
而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
    斯密对于经济增长过程的理解有两点特征:一是对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
动进行区别,从而确立了经济增长研究应集中于实际生产领域;二是糌增长与资
本和分T的概念相联系,即强调资本积累和劳动分T对增长的重要性。从<国富
论》的整体逻辑主线就可以看出:斯密认为劳动分T和资本积累是一国国民财富
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可以说,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建立在其劳动分T理论和
资本积累理论基础之上的。
    (1)劳动分T理论。斯密的劳动分T理论建立在其利己主义假设的基础上,
他认为,人作为利己主义者,必须在互利的基础上互相帮助,而人们互相帮助最
合理的办法就是交换,交换是从人的本性产生的,从交换又引m了分T。由此分
T、交换、价值、货币等经济现象便应运而生。关于劳动分T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作用,斯密指m:“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最大熟
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T的结果。”他通过列举分析扣针制造业的事例,
说明劳动分T提高产量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每个T人重复完成一项T作提高
了熟练程度;二是如果T人不需要从一项T作转向另一项T作,可以节省劳动时
·i1.    经济增长理论史
间;三是各项T作由于分T而被简化和程序化,有可能产生提高生产率的机械发
明。斯密同时强调,劳动分T受市场范围限制。因此劳动生产率与需求之间建立
了相互促进的关系,构成了经济增长推动力。
    (2)资本积累理论。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二篇集中讨论了如何提高储蓄
率,增加资本积累。在资本积累的必要性方面,斯密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分T
程度的增进和劳动人数的增加,后两者又取决于资本积累,因为分T需要使用许
多特殊的设备与T具,这些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分T越细,T具的需要越多,
资本越显得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本积累与劳动分T是同时进行的。同时,
斯密根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变更形态,将资本分为两类,一是流动资本,如
原材料等;二是固定资本,如机械、建筑等。斯密论证了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
关系,他指iL,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前者产生价值增加而后者
不产生价值增加。当资本开始累积,特别是T资部分增加时,只有使原失业的劳
动力加人生产队列,或者把原有的非生产性劳动转移到生产性劳动,才能够加速
经济增长,一旦失业不存在,且非生产性劳动与生产性劳动之间的转移停止,那
么丁资就会上涨。T资提升在短朝内通过提高劳动效率而使经济增长,在长期内
通过促进人口和生产力增加以使经济增长。由于斯密极为强调资本积累对增长的
意义,因此他也就十分重视资本积累的动因,他提出资本由于节俭而增加,由于
浪费而减少,资本的积累主要源于富人们储蓄的增加,因为富人将储蓄购买投资
品,成为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促进经济发展。
    (3)经济增长理论。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斯密对经
济增长实质的确定,在斯密以前,重商主义者虽然也强调经济增长,但其并不能
区分经济增长与货币财富增加的区别,而斯密则发展了重农学派的观点,正确地
转向本国物质生产领域去寻找一国国民财富的源泉。第二部分是斯密对经济增长
推动力的分析。斯密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前进的过程,以劳动分T为起点,由于
劳动分T水平的提升,产im增加,从而资本利润和劳动者T资均增加,引起人均
收入和消费水平提升,国民财富增加。而国民财富的增加又会进一步提高储蓄
率,从而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率的提高又会促进分T进一步深化,从
而形成经济增长的循环过程。
    斯密的增长理论对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有两点重大贡献:第一,斯密确
立了经济增长的实质,使经济增长理论其后的发展完全集中在研宄实际生产领
域。第二,斯密对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T的论述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渊
源,从逻辑线索上说,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把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放在经济运行的
核心地位,其资本积累理论特别强调资本的重要性,而这正形成了哈罗德多玛
模型和索洛模型的思想特征,而其劳动分T理论又成为近年来新增长理论的思想
特征。
    第1章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5.
    虽然如此,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仍存在很大不同。一是
理论形式上的不同,斯密有关经济增长的论述都是通过文字表述的,没有使用数
学公式和数学推导,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是以完善的数学模型的形式存在的。
二是对资本内涵认识的不同,在斯密的增长理论中,资本并不是一个非常明确的
概念,虽然斯密也提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但他在论述经济运行过程
时,却将资本看成资本家对生产的预付,而这种预付最终会转化为T资,并体现
为劳动者的消费品。而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很明确地被定义为生产中一
种投入要素,即机器设备一类的投资品,这与斯密的界定是有所区别的。
  1.2  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资本积累与扩大生产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
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是英国资产阶级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m代表和完成者。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的中心思想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该书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民收入在T资、
利润与地租之间的分配比例的规律,并提出了关于经济增长未来预期的基本
观点。
    李翥图经济增长理论的特点是十分强调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联系,他关于
经济增长的思想体系建立在其提出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基础上,他运用这一规
律形成级差地租理论和分配理论,并发展了资本积累理论,从而形成了关于经济
增长长期趋势的思想。
    (1)级差地租理论。李嘉图认为经济体中同时存在两个部门,即农业部门和
T业部门。T业品增加值被分为T资和利润两部分,而农产品增加值却被分为T
资、地租和利润三部分。但农产品增加值中的地租概念的内涵不过是一种“剩
余”,其逻辑在于:如果将投入到土地上的劳动的边际产量与投入在土地上进行
生产的全部劳动相乘,得到的值是在土地上进行生产的全部资本和劳动所得的报
酬总量,由于给定土地上追加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因此这个报酬总量必然不
等于给定土地上的全部农产品增加值。如果将给定土地上全部农产品增加值减去
这个报酬总量,就能够得到全部地租总量,而这也就是整个经济中的级差地租。
    (2)分配理论与T农产品相对价格的确定。在分析了级差地租概念后,李嘉
图又进一步分析了农产品与T业品的相对价格和收入在T资和利润间的分配规
律。他提出T农产品相对价格取决于T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之比,但
由于级差地租的稃在,李嘉图所说的农产品劳动生产率并不是劳动平均产量概
念,而是指投入在土地上进行生产的劳动边际产量。当给定生产T业品的劳动生
产率,投入在土地上生产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呈现递减规律,而农业劳动生产率
·6.    经济增长理论史
越低,农产品相对于T业品的相对价格就会越高。由于.T资必须维持在一个能够
保证固定农产品需求的水平上,因此,农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意味着在国民收A
分配格局中.T资份额的提升和利润份额的降低。
    (3)资本积累理论与经济增长停滞。与斯密相同,李嘉图强调资本积累对绍
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他认为资本积累有两个主要途径,增加收入或减少支m。女[
果支im不变,积累就要靠提高利润率增加收入;如果收入不变,积累就要靠减少
支出,主要不是通过节约,而是通过机器的使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洋
费商品的价格。另外,他也主张改进税制,减少赋税,以促进资本的积累。
    但与斯密有所不同的是,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砂
确地指出了资本积累将由于利润率下降而JLH现停滞的后果,其理论逻辑与级差列
租和T农产品相对价格的确定有着重要的关系。他指iLH,在资本积累和扩大生产
的过程中,就业和T资将增加,从而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提升。在农产品总产量
增加的过程中,由于土地资源给定,投入到土地上进行生产的劳动会m现边际产
量递减,从而农产品相对于T业品的价格会不断上升。但T资却必须不低于维捍
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水乎,因此农产品相对于T业品的价格上升,最终只会导骛
每T业增加值中分配给T资的份额不断上升,而分配给利润的份额则不断下降
由于利润的平均化趋势,整个经济的利润率将会降低。利润率的降低最终将消防
资本积累的动力,从而使经济陷入停滞。李嘉图的理论表明,经济增长是有过秸
的,不可能永久增长,而会收敛于某一静止水平。从这个角度上看,李嘉图对寸
经济增长长期预期的判断是悲观的。
    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继承了斯密经济增长理论的传统,一是强调资本积募
和生产率改进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意义,二是将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集中在实际生
产领域中,这些思想传统成为后来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所共同遵守的思想规则。而
李嘉图对斯密增长理论的发展在于,他提出给定土地上追加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遍
减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经济增长理论。这形成了后来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强调的it
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最初形式,并确立了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都使用这-劫
律的思想传统。同时,李嘉图的增长理论的缺陷有两点,一是过于强调收益递凋
在农业中的应用,并不切实际地假设土地只有一种用途;二是他通过边际生产歹
递减规律得cLH了经济增长最终会陷入停滞的结论,这事实上属于典型的关于经13>
增长酌问题的悲观主义,但反过来看,这种悲观主义却使后来的人们更加充分州
认识到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于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作用,从而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讫
的发展作m了卓越贡献。
  1.3  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理论:“人口陷阱”理论
  马尔萨斯(MAlthus,1 766~1834年)是人口理论的创立者,是古典经济掣
    第1章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7.
时代,英国人口学家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他的学术思想悲观但影响深远。马尔
萨斯经济增长理论的特征是他非常强调人口增长因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
性。他在1798年Jm版的《人口原理》中论述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了“人口陷阱”理论。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理论建立在两个规律基础
之上,即生活资料增长规律和人口增长规律。他认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
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增长有经常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趋势,而抑制人口增
长可通过积极抑制和预防抑制。
    (1)人口增长规律。马尔萨斯对人口增长规律的论证主要依据两大基本假
设。他指出:“我可以正当地提出两条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
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保持现状。这两条法则,白从我们对人
类有所了解以来,似乎一直是有关人类本性的固定法则。”在这两个基本假设之
下,马尔萨斯指出,当人口增长不受限制时,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对于这
个命题,马尔萨斯试图以美国的人口经验使其精确化,但统计意义上并没有提供
多少经验支持。
    (2)生活资料增长规律。由于固定生产要素和劳动在有限土地上的边际产量
递减,而对土地进行改艮虽然可能会提高产JLH,但这种产m的边际增量是递减
的。因此,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食物供给等生存资料也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不可能以快于算术级数的速度增加,但这个命题没有得到事实的支持。
    (3)“人口陷阱”理论。将生活资料增长规律与人口增长规律结合起来,就
形成了马尔萨斯关于潜在人口增长和食物供给之间不协调的认识,即“人口陷
阱”理论。马尔萨斯认为,由于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而食物供给等生活资料以
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人口的增长率会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率,从而导致人均收
入下降,而经济增长m现停滞甚至倒退。但马尔萨斯同时指m,通过人口抑制可
以使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趋于平衡。人口抑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预防性限
制,主要是从减少m生的因素方面进行限制,马尔萨斯认为这是道德的约束,这
些措施包括延迟结婚和不结婚;二是积极控制,主要从增加死亡的因素方面进行
限制,包括传染病、提高死亡率、饥荒、战争、瘟疫等。虽然人口抑制可以改变
人口增长率,但马尔萨斯又指出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一种均衡,在
这种均衡下,人均收入处于最小值,所有收入都用于消费,没有储蓄存在,从而
相应人口增长率为零,这种状态被称为“人口陷阱”。一且经济增长率超过人口
增长率,人均收入就会高于均衡水平,从而推动m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而人
口增长率一旦使人口规模达到与人均收入最大值相对应的极限点后,又会使人均
收入下降,从而推动死亡率上升和m生率下降。最终结果就是人口增长率、经济
增长率形成一种稳定的均衡,在这种稳定均衡下会m现一种稳定的生存收入水
平,即“人口陷阱”。
·8.    经济增长理论史
    马尔萨斯对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在今天已被证明是不正确的。科学技术的
进步使人类能够避免马尔萨斯式的“人口陷阱”。但马尔萨斯的理论贡献不应被
忽视,他的理论贡献在于第一次把人口增长作为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研究人均收入增长时,人口变化不能视为外生变量,其与人均收入增长一
样都是待解释的变量。这一思想在新古典增长的传统理论中被忽视,但在新近的
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又被重视起来。
    马尔萨斯的思想对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人口的激增,马尔萨斯主义开始以现代形式盛行起来。诸
如“人类生存论”、“人口爆炸论”、“白然资源枯竭论”等都从资源枯竭的角度论
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1968年佩切伊组织成立罗马俱乐部,专门研究人类现在
和未来的危急形势,美国麻省技术研究所的一批专家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和计算机
技术,得出报告《增长的极限》,宣称2100年人口和经济将走向崩溃,除非停止
人口增长。20世纪70年代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一些经济增长领域
的学者以新的形式宣扬马尔萨斯主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
森的“零值人口增长论”,由此马尔庐斯的人口原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4  “静态的插曲”中的收益递增思想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为后来的经济学者们提供了两种经济研究思路,
一种是从劳动分T、资本积累与增长出发,研究经济的动态演进;另一种是从商
品的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关系IL发,研究经济的静态均衡。但从新古典经济学
开始,经济学家们只是继承了后一种思路,经济理论完全从动态研究转变到静态
研究,分T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从经济学家的视野中消失。经济思想的主
流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转变,即由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把经济进步视为由积累力量形
成的动态模式的看法,转变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既定资源的静态配置的特别
关心。这种现象被称为“静态的插曲”(the stAtic interlude)。
    “静态的插曲”的出现,与T业革命后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有着重要的关系。
从1 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西方世界的经济增长并没有陷入马尔萨斯的“人
口陷阱”,也没有m现李嘉图式的悲观主义增长趋势。在持续的一百年过程中,
技术进步和资源开发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而人均收入也由此不断提升,这些
使得经济学理论研究者们不再担心古典经济学家所预言的经济增长停滞,他们将
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经挤周期和市场机制等问题,从而在经济学的主流中几乎看
不到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讨论。当然,也有些例外,有一些学者仍然从报酬递增的
角度来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这其中主要包括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阿林·
杨格的劳动分T理论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史
第1章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3
    1.1  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劳动与分T..-3
    1.2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资本积累与扩大生产..-5
    1.3  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理论:“人口陷阱”理论.-6
    1.4“静态的插曲”中的收益递增思想..-8
    1.5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地位及其特点.- 12
    本章参考文献- 13
第2章  哈罗德一多玛模型.- 14
    2.1  哈罗德多玛对增长理论的复兴.- 14
    2.2  哈罗德多玛基本模型.- 15
    2.3  哈罗德多玛模型的长期均衡与增长的不稳定性- 18
    2.4  哈罗德多玛模型的地位及其特点.- 20
    本章参考文献- 21
第3章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22
    3.1  索洛斯旺模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石..    ..22
    3.     9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动态效用最大化分析的样板- 26
    3.3戴蒙德模型:时间离散的代际交叠样板..- 31
    3.4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地位及其特点.- 34
    本章参考文献- 36
第4章  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 38
    4.1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 38
    4.2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型.- 39
    4.3斯剑桥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 42
    4.4  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的地位及其特点.- 43
    本章参考文献- 44
第5章  新增长理论- 45
    5.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困境与新增长理论的产生..- 45
    5.2阿罗谢辛斯基模型:“干中学”的外部性..- 46
.×.    经济增长理论史
    5.3罗默模型:知识驱动的内生增长- 52
    5.4新熊彼特增长模型:“创造性毁灭”  - 59
    5.5卢卡斯模型:人力资本的内在效应与外在效应- 66
    5.6  新增长理论的地位及其特点..- 72
    本章参考文献- 74
第6章  新兴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76
    6.1杨小凯一博兰德(YB)模型:分T与专业化..-77
    6.2  超边际分析方法.- 78
    6.3  对新兴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评价- 81
    6.4新兴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地位及其特点..- 83
    本章参考文献- 84
第7章  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 85
    7.1新制度经济学前的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 85
    7.2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 87
    7.3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新进展- 90
    本章参考文献- 91
第8章  结构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93
    8.1  库兹涅茨结构增长理论..- 93
    8.2  从马尔萨斯到索洛:增长理论的一体化    - 101
    8.3  经济增长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结构转变    - 104
    8.4结构变化增长理论的贡献.    - 106
    本章参考文献.    - 106
    第二篇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史
第9幸  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 III
    9.1  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性质.    - III
    9.2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 112
    9.3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    - 115
    9.4  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特点..    - 118
    本章参考文献.    - 119
第10章  卡莱斯基的经济增长理论.    - 120
    10.1  劳动力有限供给与无限供给下的加速增长理论..    - 120
    10.2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加速增长理论..    - 127
    10.3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理论.    - 130
    10.4  开放条件下加速增长理论的局限性..    - 131
    10.5  卡莱斯基增长理论的影响和特点一    - 133
    本章参考文献.    - 135
    第三篇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史
第11章  梅多斯的经济增长极限理论.    - 139
    II.1  全球系统的有限性    - 139
    11.2反馈环路与极限增长.    - 142
    11.3  向可持续系统过渡    - 147
    11.4对增长极限理论的评价.    - 149
    本章参考文献.    - 150
第12章  米香的经济增长代价理论.    - 151
    12.1  经济增长的经济代价    - 151
    12.2  经济增长的社会代价    - 155
    12.3对增长代价理论的评价.    - 157
    本章参考文献.    - 159
第13章  巴罗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    - 160
    13.1  经济增长数量与经济增长质量..    - 160
    13.2受教育水平与经济增长.    - 161
    13.3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    - 162
    13.4健康状况与经济增长.    - 163
    13.5  法律与秩序发展的程度与经济增长..    - 163
    13.6对巴罗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的评价..    - 166
    本章参考文献.    - 167
第14章  苏联卡马耶夫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    - 168
    14.1  经济增长的实质    - 168
    14.2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增饫.    - 170
    14.3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决定性手段..    - 172
    14.4对卡马耶夫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的评价.    - 175
    本章参考文献.    - 175
第15章  世界银行的托马斯经济增长质量理论..    - 177
    15.1  财产、经济增长与福利.    - 177
    15.2  机会的分布状况    - 178
    15.3  白然资本的可持续发展.    - 181
    15.4抵御全球金融风险的能力.    - 184
    15.5  治理结构与反腐败    - 185
    15.6  对托马斯经济增长质量理论的评价..    - 188
    本章参考文献.    - 189
第16章  亚洲开发银行的包容性增长理论..    - 190
    16.1  贫困、不平等与增长理论的演进..    - 190
    16.2  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基本要义.    - 192
    16.3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政策内涵.    - 194
    16.4对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评价.    - 195
    本章参考文献.    - 196
第17章  国内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研究..    - 197
    17.1  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与测度.    - 197
    17.2经济效率与增长质量.    - 201
    17.3经济结构与增长质量.    - 203
    17.4经济波动与增长质量.    - 206
    17.5福利、分配与增长质量.    - 209
    17.6资源、环境与增长质量.    - 211
    17.7对国内经济增长质量理论研究的评价    - 213
    本章参考文献.    - 213
第18章  西北大学的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 218
    18.1  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逻辑.    - 218
    18.2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    - 221
    18.3西北大学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 224
    18.4  西北大学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的著作..    - 226
    本章参孝文献.    227
后记..    92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