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理论评述
新贸易理论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为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中新出现的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它代表了国际贸易对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影响进行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的方向。并且以新贸易理论为基础,经济学家对贸易开放对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问题进行了新的一轮的实证分析与应用。
拉文斯和斯劳特(1993)、巴德文(1995)、巴格瓦蒂(1995)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工资差距的扩大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造成的,而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对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是很小的。俾斯瑞德斯(1997)利用一般均衡分析指明贸易开放会扩大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差距,因为贸易的研发和技术进步都是偏向高技能劳动力的,从而贸易会提高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所以带来工资差距的扩大。酷柏(2001)的研究也表明美国的进口可以在10%的程度上解释低技能劳动力工资下降的原因,工资差距主要来源于技术的进步。但同时因一国技术进步是无法完全衡量和表示的,所以这种结论也是推测性的。而罗伯森(2000)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高技术与低技术的定义是不同的,这会导致分析的结果也会有不同,因为在美国认为的低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可能被认为是高技术,结果两国都可能增加技术的需求,从而劳动力工资差距都扩大。迪克森(2001)分析说明贸易开放通过技术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分析中发现贸易会带来技术外溢,这种效应会提高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提高了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但同时,因为高技能劳动力在劳动力中的比重比较小,导致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土资差距的影响并不明显。博曼和玛琴(2000)经研究认为,贸易带来的跨国技术进步是技能偏向的,国际技术进步使中等收入国家扩大了相对工资差距。范兹博尔和弗楠德斯(2004)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巴西、中国和马来西亚,FDI和进口都会带来技术进步,从而都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劳动力工资差距。
而产品内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的应用分析主要是以芬斯彻尔和汉森的一系列论文为代表。芬斯彻尔和汉森在1996年首先运用1972-1990年美国435个行业的数据为依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认为外包这种贸易形式是导致美国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然后在1998年用二阶段估计法估计了贸易和技术对美国1997-1990年期间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加大的影响,结果显示外包的贸易形式和技术变化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的提高都有影响。之后的2001年又使用产业内简单差异模型发现中间投入品贸易对劳动需求的影响与技能偏向型的技术变化相同,二者都将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扩大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同时,技术进步可能是引发外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贸易是外包的结果,贸易与技术进步共同作用,加剧劳动力工资的不平等。霍德·王(2005)的研究发现香港将一些低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的生产转移外包给中国大陆之后,这种包形式的产品内贸易外会提高大学毕业劳动力的工资,降低了中小学毕业劳动力的工资,因此扩大了不同教育水平劳动力的收入差距。而且外包活动与两种类型劳动力工资差距扩大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我国相关的研究和实证包括孙辉煌(2007)、盛斌、牛蕊(2009)、王中华等人(2009)、熊宇(2011)、徐毅(2011)、张梅(2010)、赵明亮,臧旭恒(2011)、邓军(2011)、刘翠翠、卫平(2012)、白积洋(2011),其结果都表明在我国外包、产品内分工会扩大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高的工资差距。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