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异质性劳动力与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32342
  • 作      者:
    孙晓芳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孙晓芳,女,l979年9月m生,政治经济学博士,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口与劳动经济学。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主持完成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项和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项日1项。在《中国人口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致力于人口与经济、劳动力流动等问题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异质性劳动力与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以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异质性劳动力的视角解读我国劳动力流动现象及其本质。笔者在对异质性劳动力概念做出清晰界定的基础上,明确了异质性劳动力的内涵与外延、属性与特征,并对异质性劳动力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为整个分析确立了研究前提。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数理模型,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异质性劳动力作为劳动力流动和空间分布的内生因素,对整个空间经济存在分散作用,从而使空间经济集聚弱化,模型的结论还表明,随着异质性劳动力的不断增强,这种分散力会随之增大,异质性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建立为整个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异质性劳动力与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二)异质性劳动和异质性劳动力的区分
  需要指出,异质性劳动力并不等于异质劳动,异质性劳动力作为劳动力的自然属性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同质性劳动假设并不矛盾。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既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同质性假设,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发展了劳动同质性,使劳动价值论更加具有生命力②。“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劳动二重性肯定了劳动在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同质劳动和异质劳动的统一,解决了劳动价值量的合理确定。其次,马克思在分析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的价值创造问题时,就承认了异质劳动,异质劳动是社会生产实践贡献于劳动价值理论的结果。最后,异质性劳动力转化为劳动的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如经济社会条件、文化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劳动生产要素的重要程度等因素。蔡继明、李亚鹏(2011)提出,“劳动的异质性是指不同的劳动者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由于劳动的熟练程度、强度、复杂程度的不同所表现出的劳动生产力的差别”,并强调异质劳动不仅来自劳动者自身劳动力的差异,任何与劳动相结合的其他要素、工艺流程、生产规模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都是造成劳动生产力(即劳动结果)的差别,从而形成或强化劳动异质性的影响因素。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状况,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方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①。这正恰当地描述了异质性劳动力与异质劳动的差别。比如,生产衣服的劳动过程,会因为劳动者之间的体力、技术熟练程度以及生产中知识和机器的应用程度不同而导致劳动结果不同,体力越好、技术越熟练、知识积累越多、机器应用越广泛的劳动者,其劳动过程表现出的劳动力越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的使用价值越多。
  (三)异质性劳动力的内涵与外延
  从劳动力概念的提出到劳动力成为商品、高级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本作用于劳动力,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异质性劳动力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异质性劳动力的内涵是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由于先天体力和智力上天赋的差异,本质上即是异质性的,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者在后天知识、技术、信息积累方面的差异以及社会资源的积累维护和转化能力上的差异,导致劳动力的异质性越来越体现在劳动力后天的积累和投资上。因此,我们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使用的体力、知识技能与信息以及社会关系资源都纳入异质性劳动力的范畴,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是异质性劳动力不断分层分化的历史条件,劳动者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是异质性劳动力不断充实的具体内容。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劳动力流动理论
二、人口红利理论
三、异质性劳动力理论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第二章 文献述评
第一节 国外劳动力流动理论
一、劳动力流动模式研究
二、劳动力流动理论研究——微观关注
三、行为主义劳动力流动理论——多元个人特征考察
四、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 Theory)-中观视角
第二节 国内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动态
一、二元经济分析框架的理论探索
二、实证研究
第三节 人口红利理论
一、人口转变理论及模式研究
二、人口红利研究
三、后人口红利——基于中国特色人口转变道路的修正
第四节 异质性劳动力研究现状
第五节 文献述评
一、国外理论对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启发
二、当前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本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四、异质性劳动力命题的创新性

第三章 异质性劳动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异质性劳动力的概念界定
一、异质性劳动力的内涵与外延
二、异质性劳动力的属性
三、异质性劳动力的特征
第二节 异质性劳动力的演变
一、劳动力商品:异质性劳动力的市场化
二、人力资本:异质性劳动力的资本化
三、社会资本:异质性劳动力向社会关系的拓展
第三节 异质性劳动力与各类资本
一、人力资本与劳动力
二、社会资本与劳动力
三、物质资本与劳动力
四、异质性劳动力与三类资本要素的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核心思想
……
第五章 自主性流动: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新阶段
第六章 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模式研究
第七章 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研究
第八章 推动我国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政策研究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