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与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童年观与规范性育儿模式
二、如何理解流浪儿童以及他们的流浪
三、流浪儿童遭遇的社会排斥
四、结语
第三章 分析框架:理解流浪儿童社会融合的路径
一、理解儿童社会融合
二、促进流浪儿童社会融合的政策模式研究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思路
四、本研究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研究方法
一、定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三、关于本研究伦理议题的处理
第五章 家庭主义的迷思:简单送返的保护性救助
一、保护性救助:积极送返与消极救助
二、救助机构硬件的进步
三、临时救助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倾向
四、受助儿童对保护性救助的抗拒
五、结语
第六章 国家监护的探索:"临时"救助服务的长期化
一、政策文本的变化
二、郑州模式及其影响
三、广东模式及其影响
四、结语
第七章 迈向以家庭监护干预为重心的儿童保护
一、传统救助政策遭遇严峻挑战
二、家庭监护干预政策的提出
三、新政策的实践: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
四、家庭监护干预遇到的问题
五、结语
第八章 社会的努力:NGO救助流浪儿童的故事
一、社会力量参与流浪儿童救助的合法性变化
二、昆明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
三、陕西宝鸡新星流浪儿童援助中心
四、重庆森森孤学院
五、结语
第九章 影响流浪儿童社会融合的因素分析
一、家庭主义神话与认识分歧
二、法律不明确
三、政策与服务偏离儿童需要
四、救助体制束缚了政策服务的创新发展
五、传统儿童养育模式失灵
第十章 政策与服务建议
一、理念的坚持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
三、发展完善的儿童保护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颁发的与流浪儿童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
附录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
附录三 民政部关于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的通知
附录四 民政部关于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指导意见
附录五 流浪未成年人需求和家庭监护情况评估规范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