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贸易与就业间关系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与此相对,这一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应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如采用协整分析方法(杨玉华,2006)、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周申、廖伟兵,2006),面板回归(胡昭玲、刘旭,2007),向量自回归模型(范爱军、刘伟华,2008)等实证考察贸易与就业间的数量关系。俞会新和薛敬孝(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就业受出口影响显著,而对进口渗透率的变动并不敏感。杨玉华(2006)认为虽现阶段进口对我国工业就业的冲击并不明显,但伴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其效用逐步显现。周申和廖伟兵(2006)对我国服务贸易与就业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我国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因服务出口与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大体相当而总体效果较小,但总体趋势向有利于就业的方向变动。胡昭玲和刘旭(2007)认为出口对我国工业就业拉动效应显著有拉动作用,进口对就业的影响由于进口最终产品对国内就业的替代效应和进口中间产品对就业的促进效应而总体呈现出不确定的特点;范爱军和刘伟华(2008)认为出口贸易对三次产业就业的拉动效应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对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拉动效应显著,从而表明出口贸易有助于就业结构的优化。许统生和涂远芬(2009)的研究成果表明,出口贸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例如,与加入世贸组织前相比,加人世贸组织后出口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更加显著,同时,我国中部、东部和西部的就业对贸易的敏感度也表现较大的差异性,出口就业促进效果最明显的是中部,而进口对就业阻碍效应最大的是东部。
2.2就业保护与贸易摩擦的
贸易政治经济学研究
贸易政治经济学对于贸易摩擦的研究源于纯贸易理论对众多现实问题解释的无能为力。无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甚至是新一新贸易理论通常都将政治学与经济学完全割裂开来,政府作为“外生”的行动者选择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政策,从而无法全面解释现实中广为存在的贸易干预政策的合理性。以贸易政策的收入分配效用为基础,遵循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范式,着眼于贸易摩擦形成的内生政治过程,贸易政治经济学为研究贸易摩擦以及贸易摩擦与就业保护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使之更加符合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在动态描述贸易摩擦演进的过程中拓展了贸易摩擦相关研究的理论内涵与研究思路。
纵观贸易政治经济学对贸易摩擦与就业保护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充分就业为假定前提,贸易保护政策只能影响就业结构而不影响就业总量,依据这些理论文献,就业保护并不会成为引致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目前,绝大多数的贸易政治经济学模型及文献都遵循这一范式,研究也已经较为成熟,但在对这一类经典文献的实证检验过程中经济学家们却发现——就业总量与贸易保护结构及贸易摩擦间显著相关,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冲突使经济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原有理论的假设条件及适用范围,从而推动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第二阶段关于就业保护与贸易摩擦的研究以非充分就业为假定前提,研究存在失业的情况下就业保护目标与行业贸易保护水平及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拓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