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就业保护与贸易摩擦:基于贸易政治经济学范式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42846
  • 作      者:
    刘红英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就业保护与贸易摩擦:基于贸易政治经济学范式的研究》描述了基于就业保护目标贸易摩擦形成的行业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就业保护目标,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不仅仅局限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一些资本密集型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同样会成为贸易摩擦的高发区,而与美国相比,欧盟基于就业保护目标可能发生贸易摩擦的行业则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欧美反倾销贸易摩擦实践的考察证明了上述观点。由于我国制造业中绝大多数行业的就业对出口敏感度高,因此,美欧对我国制造业发起的贸易摩擦会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就业产生较大冲击。
展开
精彩书摘
  2.1.3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贸易与就业间关系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与此相对,这一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应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如采用协整分析方法(杨玉华,2006)、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周申、廖伟兵,2006),面板回归(胡昭玲、刘旭,2007),向量自回归模型(范爱军、刘伟华,2008)等实证考察贸易与就业间的数量关系。俞会新和薛敬孝(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就业受出口影响显著,而对进口渗透率的变动并不敏感。杨玉华(2006)认为虽现阶段进口对我国工业就业的冲击并不明显,但伴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其效用逐步显现。周申和廖伟兵(2006)对我国服务贸易与就业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我国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因服务出口与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大体相当而总体效果较小,但总体趋势向有利于就业的方向变动。胡昭玲和刘旭(2007)认为出口对我国工业就业拉动效应显著有拉动作用,进口对就业的影响由于进口最终产品对国内就业的替代效应和进口中间产品对就业的促进效应而总体呈现出不确定的特点;范爱军和刘伟华(2008)认为出口贸易对三次产业就业的拉动效应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对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拉动效应显著,从而表明出口贸易有助于就业结构的优化。许统生和涂远芬(2009)的研究成果表明,出口贸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例如,与加入世贸组织前相比,加人世贸组织后出口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更加显著,同时,我国中部、东部和西部的就业对贸易的敏感度也表现较大的差异性,出口就业促进效果最明显的是中部,而进口对就业阻碍效应最大的是东部。
  2.2就业保护与贸易摩擦的
  贸易政治经济学研究
  贸易政治经济学对于贸易摩擦的研究源于纯贸易理论对众多现实问题解释的无能为力。无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甚至是新一新贸易理论通常都将政治学与经济学完全割裂开来,政府作为“外生”的行动者选择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政策,从而无法全面解释现实中广为存在的贸易干预政策的合理性。以贸易政策的收入分配效用为基础,遵循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范式,着眼于贸易摩擦形成的内生政治过程,贸易政治经济学为研究贸易摩擦以及贸易摩擦与就业保护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使之更加符合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在动态描述贸易摩擦演进的过程中拓展了贸易摩擦相关研究的理论内涵与研究思路。
  纵观贸易政治经济学对贸易摩擦与就业保护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充分就业为假定前提,贸易保护政策只能影响就业结构而不影响就业总量,依据这些理论文献,就业保护并不会成为引致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目前,绝大多数的贸易政治经济学模型及文献都遵循这一范式,研究也已经较为成熟,但在对这一类经典文献的实证检验过程中经济学家们却发现——就业总量与贸易保护结构及贸易摩擦间显著相关,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冲突使经济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原有理论的假设条件及适用范围,从而推动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第二阶段关于就业保护与贸易摩擦的研究以非充分就业为假定前提,研究存在失业的情况下就业保护目标与行业贸易保护水平及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拓展。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
1.4.1 研究难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就业保护与贸易摩擦的纯经济学研究
2.1.1 理论研究
2.1.2 经验研究
2.1.3 国内研究现状
2.2 就业保护与贸易摩擦的贸易政治经济学研究
2.2.1 基于充分就业假定的贸易政治经济学模型
2.2.1.1 理论研究
2.2.1.2 经验方法
2.2.2 基于非充分就业假定的贸易政治经济学模型
2.2.3 国内研究现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就业保护与贸易摩擦:模型构建
3.1 模型思路
3.2 模型内容
3.2.1 静态视角下的最优保护率的形成
3.2.1.1 模型推导
3.2.1.2 命题与推论
3.2.2 动态博弈视角下的贸易摩擦的形成
3.2.2.1 外国政府的均衡政策反应-
3.2.2.2 本国政府的均衡政策反应
3.2.2.3 命题与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型分析I:就业保护导致贸易摩擦形成的经济基础
4.1 贸易保护对就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4.1.1 贸易保护对就业的影响机制I:要素含量
4.1.2 贸易保护对就业的影响机制Ⅱ:技术进步
4.1.3 贸易保护对就业的影响机制Ⅲ:劳动力需求弹性
4.2 贸易保护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4.2.1 模型设定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3 实证分析方法
4.2.4 实证结果分析
4.3 就业因素与贸易摩擦的行业分布
4.3.1 实证测量与行业特征
4.3.2 实践佐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型分析Ⅱ:就业保护导致贸易摩擦形成的政治因素
5.1 工会基于就业保护因素的贸易政策需求
5.1.1 工会的贸易政策偏好:S-S定理还是特定要素模型
5.1.1.1 现有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5.1.1.2 劳动要素流动程度的测量
5.1.1.3 结论
5.1.2 工会影响贸易政策制定的途径
5.1.3 实践解析
5.2 政府基于就业保护目标的贸易政策供给
5.2.1 政府的就业保护目标:宏观追溯与展望
5.2.2 政府的就业保护目标:行业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就业保护与贸易摩擦:实证与实践检验
6.1 我国对外贸易及贸易摩擦发展概况
6.1.1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6.1.2 我国贸易摩擦发展概况
6.2 实证检验:以美对华制造业反倾销为例
6.2.1 关于贸易摩擦经验研究的评述
6.2.2 美对华反倾销概览
6.2.3 美国反倾销的裁定程序
6.2.4 实证检验
6.2.4.1 对ITA倾销确立和ITc损害确立的实证研究
6.2.4.2 对反倾销税率裁定的实证研究
6.2.4.3 小结
6.3 实践考察:典型案例分析
6.3.1 中美轮胎特保案
6.3.1.1 案例简介
6.3.1.2 案例分析
6.3.2 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
6.3.2.1 案例简介
6.3.2.2 案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本书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本书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