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源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和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课题“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效率、风险的理论、度量与政策选择”的研究成果。
基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地方债问题近年来备受海内外媒体、政策界和学术界的关注,观点也不尽相同。本书提出了一个理解中国地方债问题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其进行了检验,由此在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中国地方债问题的思路。
本书将地方债问题放在“制度和内生的金融体系”这个独特的视角下来进行研究。法律体系等制度体系不健全的国家(如中国等)往往匮乏用来融资、保值和抵押的安全资产;债权(相对于股权等金融工具)对制度和信息的要求比较低,信息敏感度也较低,是能够最大化交易的金融工具,因而在这样的国家中是一种适合的金融工具,而股权则相反。中国的地方债正是一种充分利用了土地的抵押价值的债权工具;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地方债(大部分投资于基础设施)的确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市场对地方债的定价是比较有效率的。
近年来,中国的部分地方债已经被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证券化为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类似于美国“影子银行”中的ABS(asset_backedsecurities);实际上,中国已经存在着一个影子银行体系。本质上,影子银行体系中的资产也是一种债券,不过由于它是一种经过资产池组合(“pooling”)和进一步分级(“tranching”)的证券,因此对信息更不敏感。
基于债权的金融体系虽然能够克服制度的不健全,但是也容易积累系统性风险。美国2007—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就是影子银行体系的危机。本书最后提出了如何应对债权危机的一些政策建议。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课题组的成员除了我之外,还包括包特、齐倩茹、汪莉、周梦天。我和包特负责本课题的理论框架,齐倩茹、汪莉、周梦天则负责本课题的实证部分。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同仁两年多前找到我的时候,我恰好在耶鲁大学从事了两年的学习和研究后回国。我在美期间,适逢金融危机的爆发,其间感受了危机爆发后美国学术界对金融危机成因的讨论。耶鲁大学有多位学者对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有直接的影响。我尤其要感谢JohnGeanakoplos,GaryGorton,TriViDang,SunyongPark等师友的启发。
我还要感谢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对此课题的资助和立项后的各种支持。研究院为地方债系列课题召开了几次会议,每次都邀请学界、业界和政策界的同仁来参与评论和讨论,使得课题的研究更“接地气”。我尤其要感谢于向东、张军、韦森、顾长浩、高利明、曹远征、葛培健等的有价值的评论。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和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的同仁一直致力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他们为本课题的研究和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傅蔚冈、郭艳艳、龚于、聂日明、沈丹义、王闻、吴华丽、张琨所付出的努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