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于网络分析的集群供应链创新绩效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43942
  • 作      者:
    何炳华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何炳华,江西上饶人,上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现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知识管理。主持完成浙江省社科联、宁波市社科规划等多项研究课题并获奖,在《工业工程与管理》、《情报杂志》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教材《物流系统规划与软件应用》一部,参编教材多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基于网络分析的集群供应链创新绩效研究》主要从网络成员间的社会关系入手,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重点从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两方面深入阐述了集群供应链资本、企业知识发展能力以及企业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并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基于网络分析的集群供应链创新绩效研究》共分八章,第1章和第2章系统介绍了社会网络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的关键概念和主要观点,论述了社会网络理论在企业知识网络分析方面的研究现状。第3章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了集群与供应链的共生机理。第4章提出了集群供应链网络的四种基本联结类型,界定了集群供应链资本的概念、内涵及测量指标。第5章分别运用动态博弈方法和微分动力学模型分析模拟了集群供应链网络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行为。第6章分析了集群供应链资本、企业知识发展能力以及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三者间的概念模型。第7章对概念模型进行了实证调研和数据分析,检验验证前文的结论。第8章对研究的内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
展开
精彩书摘
  3.1.2.1 集群和供应链的共生单元
  关于集群的质参量可以界定为影响集群产出水平的一些重要因素,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区域,这些质参量可能是不同的。Porter(1998)提出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是影响集群竞争的主要因素;Barkley和Henry(2001)认为外部经济、社会资本、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扩散对集群的发展很重要;刘爱中等(2006)把集群的竞争力归结于根植性和共生协同性等内源机制以及市场驱动、科技环境支撑和政府决策支持等外源机制。本书认为集群的主质参量至少包含两个要素,配套产业和社会网络,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地域集聚为众多集群企业生产提供了从原料到市场的全方位支持,而源于地缘性高信任度的社会关系网络则有益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和创新扩散。供应链也是一种多企业合作组织,高效的供应链网络组织和基于信任的稳定业务合作关系影响着供应链的产出效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集群和供应链作为两种不同的企业中间组织,至少存在两个相容的主质参量,即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两者都具备网络型动态组织结构,并且构成组织的各主体间关系密切,易于建立合作关系。
  在集群环境下,大量同质和异质企业的集聚有助于企业的分工合作和供应链的形成,区域范围的社会网络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供应链企业的分工合作有助于集群上下游配套产业的集聚和服务功能的完善,供应链的敏捷性生产可以有效促进集群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集群和供应链质参量之间的相容关系,加强了集群和供应链之间的共生性,相容关系越复杂,共生性也就越稳定,这也有助于集群和供应链这两种组织的相互融合。
  3.1.2.2 集群和供应链的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以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决定了能量和物质在共生单元之间传递的速率和效率,对共生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共生环境可概括为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四大类。市场环境方面,企业间的竞争范围从区域化向全球化转变,竞争方式从竞争向竞合转变,这些变化在客观上为集群和供应链间的共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政策环境方面,由于集群和供应链作为企业参与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已得到广泛认可,很多国家(地区、企业)都为鼓励引导组建集群和供应链制定了各种激励政策,来推进集群及供应链的发展。技术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技术越来越复杂、单独创新越来越难,分工合作、外包已成趋势,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条件,这些都将促进企业以多样化的方式与其他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社会环境方面,信任是社会环境的重要表征之一,良好的信任关系也是任何组织建立的基础,当前日益增强的诚信意识和逐渐健全的诚信保障制度为包括集群和供应链在内的各种企业中间组织提供了外部保障条件。
  3.1.2.3 集群和供应链的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结合的形式,集群和供应链的共生模式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互关系,决定着双方共生的深度、广度和合作形式。一般来说,共生模式可以分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在集群和供应链的共生过程中一般会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往往表现出不对称依赖的特点。在集群发展初期,集群内的供应链尚待建立,共生模式主要表现为偏利共生;在集群成长期,集群内的供应链也发展壮大,共生模式主要表现为非对称互惠共生;在集群成熟期,集群和供应链整合资源的能力都较强,两者互相支持,共生模式主要表现为对称互惠共生。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基本概念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网络理论
2.2 企业网络的社会分析视角
2.3 企业知识发展与网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集群与供应链的共生机理
3.1 集群与供应链的共生理论分析
3.2 集群与供应链共生的Logistic模型分析
3.3 集群与供应链共生的算例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群供应链网络联结类型和社会资本
4.1 集群供应链网络特征分析
4.2 集群供应链网络联结类型
4.3 集群供应链资本的内涵及其测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群供应链网络知识的共享和转移分析
5.1 集群供应链网络企业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
5.2 集群供应链网络知识转移的模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集群供应链资本、知识发展能力与创新绩效
6.1 集群供应链资本与知识发展能力
6.2 知识发展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6.3 集群供应链资本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6.4 知识发展能力的中介作用
6.5 概念模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据调研与实证分析
7.1 研究设计
7.2 数据统计分析与检验
7.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7.4 实证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